路遙的創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這個出生于陜西陜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家庭的“農民的兒子”,以對中國農村及農民的樸素情感為精神依托,細膩體察歷史的變化,把頑強的精神意志作為底色,用千鈞筆力,在作品中展現出了不同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圖景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
1982年,路遙發表小說《人生》,這部作品刻畫了城鄉差異帶來的種種矛盾,真實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一經發表便引起巨大的轟動。1988年,他完成了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一舉摘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桂冠。《平凡的世界》以史詩般的敘事風格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一代年輕人成長與奮斗的故事,深刻地展示出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凝結了一代人的生命記憶。
而相比于那些讓他聲名大噪的作品,《刷牙》更像是一顆“遺珠”。這篇小說未被《路遙文集》《路遙全集》收錄,只刊載于陜北甘泉縣文化館內部文學刊物《泉》雜志(1979年第2期),直至2017年,才在甘泉縣打造“路遙書院”面向社會征集資料的過程中,開始被人們關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神秘”的短篇小說。
(莆田礪志學校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卷)
刷 牙 路遙
有些事本來很平常,可是一旦在某些環境中出現,往往會引起軒然大波。
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歲的青年社員黑牛,在公社參加了幾個月衛生學習班回來后,就成了隊上唯一的“赤腳醫生”了。雖然是“赤腳”,但也還有“醫生”之名;醫生這兩個字是和衛生這兩個字連在一起的。不用說,醫生本人都是講衛生的。就是基于這一概念,“赤腳醫生”黑牛在學習班結束時,買了一個刷牙缸子,一把牙刷和三毛幾分錢的一瓶牙膏。回隊后的第二天早晨, 我們這位“醫生”就赤腳片兒蹲在自家門前的鹼畔上,刷開了牙。
他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刷牙,不用說,當時的情況著實怕人: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刷破了,滿嘴里冒著血糊子。但他不管這些。他照樣使勁刷。他知道第一次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幾次就好了。刷牙講衛生,保護牙齒。作為“赤腳醫生”,他現在已經知道了刷牙的好處和不刷牙的壞處。
但是在這個離縣城一百多里路、離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遠山村,人們還5jNwe6X2uI/gbgAJkVcU4A==不習慣現代文明。可不,自古以來,這里誰倒刷過牙?在這里的人們看來,刷牙是“公家人”的派勢,老百姓誰還講究這!
現在在他們之中竟然有人刷起了牙,豈非咄咄怪事?所以消息風快傳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來,像看一臺大戲一樣圍住了他。
這些人圍住這個刷牙的人,驚叫聲和稀奇的議論,嗡嗡地響成一片。有幾個老頭為了看清楚一些這新景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來,像觀察一頭生病的牛犢一樣,互相指著他的嘴巴各抒己見。隨后趕來的幾個拄著拐杖的老婆婆,從未見過刷牙,現在看見他滿嘴里冒著血糊子,以為得了啥急癥,嚇得眼淚汪汪說:“還不趕快請個醫生來……”
黑牛向來遇事不慌不忙。這陣兒也一樣:他不管眾人怎樣圍觀,甚至嘲笑他,照樣不慌不忙刷他的牙。他右手很不靈巧地拿著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陣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來。周圍一圈人的眼光就從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從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現在,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興:雖然牙床有點疼,但口里十分清爽。(這種痛快的滋味一生中從未體驗過。)他感到牙齒上剝落了一層什么東西——那是多年積下的污穢被清除了啊!他不是看見,而是感覺到自己的牙齒白凈了——一定白凈得像玉米籽兒一樣!
他站起來了,手里端著刷牙缸子,本來轉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頭萌生起這樣一個欲望:乘這個機會,他很想宣傳一下刷牙的好處。他現在已經是“赤腳醫生”了!
他好記性——把學習班上公社醫院大夫的牙齒方面的衛生知識,幾乎一字不落說了一遍。他的宣傳還沒完,人群里就發出了嘲罵聲:
“哼!逛了幾天門外,倒學起文明了!”
“衛生衛生,老母豬不講衛生,一下子十幾個價豬娃哩!”
“哈呀,一股洋膩子味,把人鼻子熏壞了!”
……
這時候,只見一個黑胡巴茬的老漢滿臉通紅,豁開人群,徑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來。他沒出聲,掄起莊稼人粗壯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臉蛋上狠狠扇了一記耳光,然后大聲喝罵道:“還不快滾回去!”
這就是“赤腳醫生”他爸。
老漢一記耳光打散了看熱鬧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倆。
黑牛被他父親打得牙刷牙膏都掉在地上,手里只提著個刷牙缸子。他眼里噙著兩顆淚珠,說:“爸,你為啥打人哩?我現在是‘赤腳醫生’,給大家說講衛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對?”
“你個土包子老百姓,滿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話你這個敗家子!你羞先人哩!”
“不管怎么說?刷個牙算什么錯!”黑牛嘴硬地辯解說,“你看你的牙,五十來歲就掉了那么多,說不定就是因為沒……”
“牙好牙壞是天生的,和刷牙有什么相干!你爺一輩子沒刷牙,活了八十歲滿口齊牙,臨歿的前一年還咬的吃核桃哩!別給老子胡說了!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
……
當天晚上收工后,滿肚子委屈的“赤腳醫生”去找生產隊長——叫隊長評評理吧!刷牙講衛生有什么不對?
老隊長這陣兒正盤腿坐在煤油燈前,一邊猛烈地咳嗽著,一邊用勁地抽著旱煙鍋——不知哪個村里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庸醫生告訴他抽旱煙能治氣管炎。并且理論說,氣管炎是寒證,煙是熱性的,驅寒。老隊長竟相信了這“偏方”。盡管越抽咳嗽越厲害,他還是拼命地用這“偏方”療治他的氣管炎。
老隊長,還沒等他開口,便一邊咳嗽,一邊抽煙,一邊說:“事情我都知道了。咳,你們這些年輕人。咱個老百姓,刷那牙干啥?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這個刷牙的把戲,這壞風氣傳開來還了得?當然,話又說回來,誰沒年輕過兩天?有缺點錯誤改了就對了。你也不要為這事熬煎,在咱社員會上好好檢查一下思想就行了……”
老隊長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來。他趕緊抽了幾口旱煙,接著又是一陣更猛烈的咳嗽。
黑牛滿面流淚從小凳上站起來,幾乎是絕望地喊道:“老隊長,我檢查!但你也叫我刷牙吧!刷牙是講衛生哩,又不犯法嘛!”
“還刷哩?哎呀,你這娃娃怎學成了個這?你把刷牙說得那么神!照你這樣說,我和你爸也要學你的樣刷牙呀?”
“你們要刷腦筋哩!”黑牛賭氣地說。
老隊長也動氣了,他直起身板來,想大聲說些什么,一陣猛烈的咳嗽終于使他什么也沒說出來。他背靠在鋪蓋卷上,閉起雙目,痛苦地喘息著。
老隊長肉體上的痛苦加上自己心靈上的痛苦,黑牛簡直難受得連氣也出不上來了。
他覺得很悶,便從這屋子里出來了。
他站在村頭一棵老榆樹下,望著星光下朦朧的連綿不斷的大山久久地出神。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見一星燈火。夏夜的風把他那梳得很整齊的少年偏分頭吹得紛亂。在這沉重的寂靜中,他突然好像聽見地平線那邊隱隱約約有些隆隆的響聲。天很晴,不像是打雷。是什么呢?是汽車?是火車?是飛機?不知為什么,他覺得這聲音好像是朝著他們村來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記了一天的不愉快,驚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細搜尋起這些聲音來;黑暗中他微微笑咧開的嘴巴,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原刊于陜北甘泉縣文化館內部文學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刪改)
“平常”與“軒然大波”形成反差,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陜北方言。“鹼畔”是指陜北鄉下莊戶人家大門口外的一塊平地,長不過丈余,與窯洞崖面大致等寬,也是莊戶人家中午、傍晚一塊嘮家常、說笑打鬧的一方樂土。具有鄉土特色。
真實,此處的“生硬”既是牙刷生硬,也是黑牛不熟練的刷牙動作生硬。
山村的閉塞落后導致了人們觀念的保守。
作家以詼諧的筆調寫村民們的好奇和議論,揭示出當地人知識的匱乏。
黑牛主動實踐刷牙、宣傳刷牙,體現出進步的年輕人對新派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積極接受。
村民們的嘲罵和揶揄以及父親的打罵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有關。在20世紀70年代,農村還處于落后與封閉的狀態。多重矛盾沖突的設置以小見大,使人物形象與社會環境特征都更加鮮明。
黑牛父親粗魯暴躁的形象借由幾句語言描寫便鮮明呈現出來。方言土語的使用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也富有鄉土特色。
這一處插敘,把老隊長思想的落后勾勒了出來,使后文他勸阻黑牛刷牙的情節更具合理性。
黑牛不僅要刷牙,更是要借刷牙來刷新思想,作家的寫作意圖也在此完全展現。
“連綿不斷的大山”象征鄉村的閉塞,“全村人都睡了”“沉重的寂靜”隱喻保守力量的強大,“地平線那邊隱隱約約有些隆隆的響聲”則象征進步的潮流不可阻擋,環境描寫深化了主題。
“驚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細搜尋起這些聲音來”,表現了黑牛的樂觀豁達和對新事物的渴望。
以“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結尾,既與前文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又大膽留白、引人遐想。
1.下列選項中,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村民們都圍過來議論黑牛刷牙,可見村民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對黑牛這一“現代人”的舉動感到困惑、嫉妒。
B.黑牛因執意為“刷牙”一事辯解而和父親爭執不下,不僅僅是因為他認為刷牙對健康有益,還因為他對現代生活方式的一份潛在的憧憬。
C.老隊長苦口婆心教育黑牛,自己卻聽信“偏方”用抽旱煙來療治氣管炎,體現出老隊長關心年輕人但自己的思想封閉落后。
D.文末黑牛猜測地平線遠處的響聲事實上可能并不是這些現代交通工具的聲音,但這其中暗含著作者對新生事物和現代文明終將傳入偏遠鄉村的期待。
2.小說以“刷牙”為題,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3.讀路遙的小說,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請分析小說《刷牙》是怎樣體現這一特點的。(6分)
1. A(“對黑牛這一‘現代人’的舉動感到困惑、嫉妒”中“嫉妒”一詞表述有誤。原文中說“這些人圍住這個刷牙的人,驚叫聲和稀奇的議論,嗡嗡地響成一片”,可知人們是好奇的,但由“他的宣傳還沒完,人群里就發出了嘲罵聲”的表述以及黑牛被他父親打的情節看,人們有困惑,但并沒有“嫉妒”的心理。選項認為表現了人們的“嫉妒”是曲解文意,該理解和賞析不正確。故選A。)
2.①在情節結構和安排上:“刷牙”是貫穿全文的事件線索,黑牛與村民、父親和老隊長之間的沖突均通過“刷牙”串聯,并圍繞“刷牙”事件展開,使文章結構嚴密,情節推進緊湊合理。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說通過“刷牙”這件事,刻畫出村中各類人物的形象。黑牛主動實踐刷牙、宣傳刷牙,體現出進步的年輕人對新派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積極接受;村民們的圍觀和揶揄、父親的打罵和老隊長的勸阻則體現出20世紀70年代農村的落后與封閉。③在主題的表達上:“刷牙”也是對思想的洗刷,文章最后一段內容暗含著新事物、新風尚即將傳入農村進而帶來的人們思想的解放與變革的意思。
3.①從生活環境與生活細節上看:小說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呈現出偏遠山村常見的景象,如門前的鹼畔、村頭栽種的老榆樹、連綿不斷的大山。點煤油燈、抽旱煙鍋等生活細節展現了20世紀70年代黃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狀況。②從人物形象上看:村里的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愛看熱鬧湊熱鬧的習性,黑牛父親粗暴急躁愛面子的性格,老隊長關愛后輩但思想保守的鄉村干部形象,都充分表現了20世紀70年代農民的樸實、單純但思想封閉落后的特點,小說鄉土生活氣息濃郁。③從語言上看:小說中的語言,無論是敘述語言還是人物對話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如“赤腳片兒”“滿嘴里冒著血糊子”“黑胡巴茬”“一股洋膩子味兒”“你羞先人哩”(語氣詞多用“哩”)等等,作者充分運用方言土語,表現出黃土地上農民說話平易直白的風格,同時使文章語言樸實生動,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錄了鐵凝的《哦,香雪》、孫犁的《荷花淀》、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等多篇鄉土小說,它們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鄉村風貌、鄉土風俗和農民心理,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路遙的多部作品反映出的精神內核高度一致。
2023年新高考Ⅰ卷現代文閱讀的第二篇選擇當代作家陳村的小說《給兒子》,也旨在引導考生珍視鄉土和勞作,反思現代化進程,從而獲得成長與感悟。在備考過程中廣泛閱讀不同作家的鄉土作品,有助于學生更真切地理解鄉土小說豐富深沉的主題內蘊、獨特的藝術表達和語言風格。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思想解放運動的浪潮,廣大農村的發展欣欣向榮。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農村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們,逐漸萌發了不同于父輩的新的思想意識和生活觀念。路遙敏銳地觀察、捕捉到了農村青年生活中的這種新變化,并及時將其寫入自己“當代紀事”式的短篇小說中,《刷牙》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因此,這篇“非著名”的小說仍然顯露出路遙在文學創作中一貫以之的“現實關懷”和“地域色彩”。
《刷牙》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語言活潑生動,是一出生活的小喜劇。文章通過農村中具有新知識、新觀念的赤腳醫生黑牛勇敢踐行新的生活方式——刷牙時,與固守落后觀念的村民們產生的種種沖突,表達了作家對農村新青年的思想、生活的深切關注,體現了路遙一貫秉持的響應時代新風、呼吁變革陳規陋俗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強烈的時代精神、濃厚的平民意識、深摯的人文情懷,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路遙小說內蘊的社會價值。
一、時代精神
路遙平時有一個習慣——“每天堅持閱讀各種報紙,了解國內外新發生的事情”,他尤喜將自己對新聞的理解轉述給他人,獨到的見解每每獲得他人贊賞。
大量報刊消息的吸收不僅使路遙對所處的時代與社會保持著清晰的認知與敏銳的觸覺,還讓他的創作能夠把握時代脈搏。在寫作《平凡的世界》時,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1975年至1985年這10年間的時代社會背景,路遙在幾個月內,翻完了10年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以及一份省報、一份地區報,“手指頭被紙張磨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繼續翻閱”。報紙新聞像是一雙手,把路遙從創作世界中拉出來,讓他在與現實世界的對話中強化文學世界的歷史真實感。
從作品中反映的內容來看,路遙在創作的初期偏重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到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則轉向對貧困落后、與城市差異日益明顯的中國農村生存環境的關注與表現,以及對有志難展的農村知識青年的同情。例如:《青松與小紅花》探討困守農村的知識青年的出路;《人生》中高加林對土地的逃離與回歸,揭示出個體生命在現代化進程中對城鄉文明的兩難抉擇;《平凡的世界》則用更宏大的視野,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艱難的掙扎、辛苦的奮斗,體現出路遙嚴肅忠實的寫實主義創作精神。
二、永不休止的奮斗
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的《人生》,是路遙在甘泉縣招待所的一間普通的客房里,準備兩年,耗時21個晝夜寫就的作品。“記得近一個月里,每天工作18個小時,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渾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潰爛,大小便不暢通,深更半夜在陜北甘泉縣招待所轉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長犯了疑心,給縣委打電話,說這個青年人可能神經錯亂,怕要尋‘無常’。縣委指示,那人在寫書,別驚動他。”寫完《人生》,路遙累得好像得了一場大病,他面頰泛黃,身體浮腫,兩條腿僵硬得連行走都非常困難。
但《人生》的完成,并沒有讓路遙如釋重負,他把自己重新拋進了漫長的寫作的“勞役”之中,讓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再次面臨巨大的挑戰:“我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到人生的溫馨。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是,真誠地說,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人生》帶來的成功沒有使路遙飄飄然地沉湎于榮耀與光環中,相反,他希望通過永不休止的奮斗錨定人生的方向。
隨后,他開始創作《平凡的世界》。這部長達百萬字的小說,花費了路遙6年的時間。他翻檢報紙,去各地考察、采訪,還親自xW0kaaCXjo71xL3uZ04FXBdTBEJqG0yzEvz4g7M1too=深入陳家山煤礦體驗生活,以期更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時代風貌。寫作時,他每天伏案工作十五六個小時,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寫作整個地進入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正如作家自述的那樣:“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三、作家的良心與使命
路遙的“文學教父”是同為陜西人、寫作《創業史》的柳青。柳青曾對路遙說,從黃帝陵走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時間就夠了,倘若這么偉大的一塊土地沒有陜北自己人寫出兩三部陜北題材的偉大作品,是不好向歷史交代的。而他的余生再也無法去完成這個“交代”了,“這個擔子你應挑起來”。這份沉甸甸的囑托讓路遙產生了一種莫大的使命感。
1985年秋天,路遙在陳家山煤礦的醫院里,開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創作。動筆之前,他曾到黃帝陵廟,雙膝跪地,敬上了一炷香:“老天爺憐憫我,讓我把長篇寫完,再倒下!”之后,他就投入艱苦的創作之中。第二部“稿子完成的當天,我感到身上再也沒有一點勁了,只有腿、膝蓋還稍微有點力量,于是就跪在地板上把散亂的稿頁和材料收拾起來。終于完全倒下了”。1988年5月25日,一直與病魔斗爭的路遙終于為《平凡的世界》畫下了最后的一個句號,“我來到衛生間用熱水洗了洗臉。幾年來,我第一次認真地在鏡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見了一張陌生的臉。兩鬢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發,整個臉蒼老得像個老人,皺紋橫七豎八,而且憔悴不堪”。
如此拼命地寫作并非出于名利,而是一份責任。路遙在1991年茅盾文學獎的頒獎禮上說道:“對于作家來說,他們的勞動成果不僅要接受當代眼光的評估,還要經受歷史眼光的審視。以偉大先驅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這個文學獎,它給作家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重要的是責任。我們的責任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寫作,而是應該全心全意全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編輯:葛杰 魯雪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