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天一中學語文組秉承“博雅養氣”的教育理念,以“豐富課程”實現多元浸潤,以“生長課堂”探索教學模式,以“讀寫結合”推進作文教學,以“精品社團”發揮學生特長。
博雅語文,書院智慧。江蘇省天一中學從傳統書院教育中汲取育人智慧,立項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書院智慧導引下高中語文‘養學’模式的建構”。迄今為止,天一書院課程基地已建成十個小型圖書館,包括“國學講堂”“西學館”“哲學部”“史學部”“地學部”等,成為師生研修的中心。
豐富課程,多元浸潤。在必修課程外,江蘇省天一中學開設“唐詩宋詞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等選修課程,開設“文學寫作”“中國古文化”等大學先修課程,出版國學通識教材《國學易知》。擁有“蓓蕾文學社”“天一詩社”“天一記者團”“戲劇社”等多個優秀學生社團以及《蓓蕾》《秋水》等社刊。
生長課堂,基地探索。江蘇省天一中學語文組探索生長課堂,推進教學改革。承辦的“全國新課程實驗——課堂聚焦‘同課異構’”等大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在省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月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國人有“安土重遷”“葉落歸根”的故鄉情結,因而故土難離;又有“好男兒志在四方”“埋骨何須桑梓地”的灑脫情懷,因而遠離家鄉。
對于留在家鄉、建設家鄉還是外出闖蕩,你有什么想法?請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包含兩種看上去對立的現象:“安土重遷”“葉落歸根”體現了對故鄉的依戀,因為懷有濃厚的故鄉情結,所以有人選擇留在家鄉,建設家鄉;“好男兒志在四方”“埋骨何須桑梓地”表明有人為了個人的志向,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選擇遠離家鄉。
作文題要求考生在讀過材料之后,對“留在家鄉、建設家鄉”和“外出闖蕩”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選項做出選擇,兩種選擇看似對立,其實也是可以統一的。面對思辨型作文題,考生既可以從兩者中選擇其一,也可以辯證地談自己的選擇。無論哪種選擇都可以,并無高下之分,但都必須充分闡明自己的理由。
另外,要謹防脫離“留在家鄉、建設家鄉”與“外出闖蕩”這兩個關鍵點,泛談選擇,這屬于偏題現象。
綜上分析,可以有如下立意構思:
(1)選擇回到家鄉,建設家鄉,造福家鄉。
(2)選擇留在異鄉,比如大城市,更有利于自己的發展,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3)先外出闖蕩,開闊眼界,然后再回到家鄉,推動家鄉的建設。
(4)雖然身在異鄉,但心懷思念家鄉之情和建設家鄉之志,并以實際行動助力家鄉的發展。
(5)無論選擇回到家鄉還是留在異鄉,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選擇推動家鄉發展也好,選擇在異鄉發展也好,都是為了服務祖國建設。
下面選擇一些同學精彩的作文片段供大家參考:
家鄉固然是鄉情所系之地,但“安土重遷”往往只是區域性的暫時的穩定狀態。在歷史的變遷中觀之,土地始終處于變動之中。“安土重遷”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非穩固的存在。
——王宜菲
留在家鄉與外出闖蕩本身并不相悖。留在家鄉不一定是安于現狀的墨守成規,外出闖蕩也并非都是敢闖敢拼的表現。它們都不過是我們探尋與實現自我的途徑,是我們忠于內心的選擇。
我們不會輕易將生命囿于家鄉這一方天地,但我們也終將葉落歸根,因為我們仍然心系故土。
——趙可人
回答故鄉還是遠方之命題時,我們大可以秉承“吾心安處是吾鄉”的理念,于所愛之處棲身。無論是奔向遠方,還是回歸故鄉,心中有故鄉,故鄉便與我們同在。
遠方不遠,鄉愁不淡。懷著濃濃的鄉愁,也許故鄉便是我們心馳神往的遠方,遠方也會成為我們素未謀面的故鄉。
——陳星妤
每個人都是故鄉這株蒲公英的種子。究竟是選擇隨風飄揚,跨過千山萬水,去闖一闖這個世界,還是留在蒲公英旁孕育新的生機,對我而言,倒不如與蒲公英做個約定,隨風去外面兜轉幾圈,再落回故土,發芽生根……
——杜明遠
1.論證“留在家鄉、建設家鄉”的觀點時,可以選用一些能體現鄉土情結的文學素材,如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韓少功《我心歸去》、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艾青《我愛這土地》、費孝通《鄉土中國》等文學作品。聯系現實,可以采用鄉村振興(包括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等)、大學生返鄉創業等素材。
2.先外出闖蕩再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的素材可選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例,他懷著報國理想,去美國留學,進行科學研究。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工作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回國做“隱姓埋名人”。也可以舉施一公和其高徒顏寧的例子,他們同樣在美國深造,同樣擁有不錯的待遇、取得矚目的成就,如今他們一個投身教育事業,創辦西湖大學,一個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創立深圳醫學科學院。還有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沒有選擇留在北京,而是回到家鄉百色,扎根基層……他們的選擇贏得了世人的贊譽,為青年人樹立了典范。
3.我們一切的努力與奮斗,無不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國家的富強繁榮。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書寫了無數傳奇。今天,這些傳奇將繼續書寫下去。無數歸鄉者們,不僅是振興致富的帶頭人,更是推進鄉村發展的領路人,如被譽為“藏鄉好女兒”“群眾知心人”的張小娟、“扁擔校長”張玉滾等。他們從老一輩人手中接過帶領鄉村發展的旗幟,扛起推動鄉村振興的重任。
在B612號小行星仰望星空
江蘇省天一中學高二(3)班 華嘉年
“星星那么亮,是不是為了讓每個人終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星球?”當小王子踏過星河,來到地球,他望著夜空想到自己居住的那顆小行星——B612號,想到玻璃罩里他的玫瑰和一天44次的日落,他的內心不禁掙扎起來——他究竟是應該聽從家的呼喚,還是回應對未知星球的渴望?
年輕時,我們大多數人喜歡李白,中年以后,我們可能更欣賞杜甫。李白仗劍天涯,云游四海;杜甫心系故土,情牽家國。回歸,抑或出走?這一矛盾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揮之不去。想要出走,是因為一成不變的環境催生出的無數疑問,只有越過藩籬才能得到答案;想要回歸,是因為被未知的巨浪席卷時,只有最熟悉的地方才可以提供安全的港灣。我們不得不出走,否則便會成為畫地為牢的井底之蛙;我們又不得不回歸,否則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外出闖蕩是為了華麗的回歸。小王子離家出走是因為他的玫瑰傷了他的心,他想解開心中的疑惑,也是為了尋找愛的真諦。有些人離開故鄉的起因或許只是對外界單純的好奇,但我們無法長期無目的地在外游蕩。既然如此,不妨將離開故鄉作為一場提升自我的試煉,然后帶著更開闊的眼界回歸,去改變故鄉,為家園建設繪出藍圖。昔日魯迅遠渡日本,接觸大量新思想,才得以從客觀的社會現實中分析出國民劣根性,棄醫從文;今日學有所成的大學生們從大城市回到家鄉創業,又何嘗不是對故土的眷戀與反哺?
小王子在游歷了多個星球、遇見不少人之后,終于體悟到自己的生命哲學。他對飛行員講完自己的故事后,讓毒蛇咬傷自己,舍棄了肉體,靈魂升入星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或許,正如東坡借柔奴之口所言:“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的肉體可以漂泊,但靈魂不可以流浪。正如伍爾夫筆下所寫,即使未知海面上的巨浪會把一切摧毀又沖刷掉,只要心里的燈塔不滅,人們就不會失去家的方向。我們的心緊系著故鄉就不會迷路,亦不會彷徨。有時我們囿于客觀環境,像小王子那樣無法以肉身走過漫漫長路回到家鄉,但建設家鄉并不一定要親臨。多少海外華僑雖身在萬里之外,心卻時時與故鄉聯結。一次對家鄉的捐款,一次給家鄉的建言獻策,甚至是一次深情的回眸,都會將故鄉變成“此心安處”。
現代化的社會正飛速發展,如果渴望去看一看這個世界,就無所顧忌地去吧!享受陌生與繁華,揮灑青春與熱血,但是不要忘記回家的路。
當一切塵埃落定,落葉歸根,你在故鄉仰望星空,已經成功回家的小王子也越過星海看向你。只有見過五千株相同的玫瑰,你才會更愛故鄉那朵獨一無二的玫瑰。
開頭巧妙地引用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的故事,設置了一個兩難選擇的情境,小王子到底是返回自己的星球,還是繼續在外闖蕩?暗合作文題中的選擇難題,引人深思。
接著指出生活中人們的兩難選擇——回歸家鄉還是出走遠方,并分析每種選擇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們之間似乎不可調和的矛盾,進一步引發讀者的思考。
作者借小王子的選擇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外出闖蕩是為了華麗的回歸”,化解了“外出闖蕩”與“留在家鄉、建設家鄉”之間的矛盾。并以王陽明、魯迅以及回鄉創業的大學生為例,進行了有力的論證。
在前文“外出闖蕩是為了華麗的回歸”觀點的基礎上,再深入一層,指出如果由于客觀原因,外出闖蕩的人無法回到家鄉,那也不必彷徨,只要心系故鄉,仍可建設家鄉。即使身在遠方,也可心在桑梓,這樣的觀點讓人眼前一亮。
最后呼應開頭和標題,既回應了小王子的問題,也做出了作者自己的選擇。文章結構嚴謹,構思精巧。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