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追求“片言可以明百意”的文學形式,詩人往往因此特別留心于字句的錘煉。唐代詩人盧延讓在《苦吟》中有言:“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笨梢哉f,詩歌中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詩人的心血。正因如此,把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也是我們鑒賞詩歌的關鍵,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只有在讀詩時緊緊抓住關鍵詞句,咬定“字詞”不放松,解讀其中深意,讀出它們的弦外之音,才有可能真正讀懂詩歌。
(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1~2題。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②。
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峴首:山名,在襄陽。③耆舊:年老而久負聲望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一、詩歌大意
《贈別鄭煉赴襄陽》是一首贈別詩,詩人從眼前事想到別后景,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不舍與思念,同時也寄寓著詩人對自身境況的喟嘆。
首聯首句以戰亂的時局領起,“戎馬”交錯奔馳,營造了一種戰事緊張的氛圍。“際”表明這樣的狀況正在發生,又增添了身處其中的現場感。次句中的“柴門”,體現出詩人住處的破陋、生活的貧困;“老病”,寫詩人的身體狀況不佳。大時代的紛亂背景與小人物的艱難處境結合,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凝重低沉的基調。
頷聯緊承首聯次句,在困苦的生活中,詩人將友人的詩視作精神支撐。“把”,詩后給出的注釋為“握、執”,通過動作可見杜甫對友人詩歌的珍視程度。所以在想到和朋友的分別時,自然會格外傷感,甚至到了精神不安的地步。這一聯兩句構成因果關系。如果能讀出這層弦外之音,后面的選擇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讀這首詩時,我們很容易發現頷聯與其他幾聯在韻律上的不同,即斷句位置的變化,這種韻律上的不和諧,帶來一種隱約的哽咽之感,讓詩歌贈別的主旨得到了加強。
頸聯由別時想到別后,讓作者“驚神”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坎坷艱險的路途?!岸朊肌薄?strong style="display:none;">3c2317679c6107fe61f5019c54a8cd22d0cf23e2d6e9ad55a27f880d1431108e峴首”對寫,既寫出自己所居之地蜀地和友人所去之地襄陽兩地相隔之遠,又以崇山峻嶺強調了行路的艱難,一方面表達了對朋友此行路途遙遠、充滿險阻的擔憂掛念,另一方面上承首聯之“戎馬”“老病”,傳遞出詩人對兩人再次相見之難的感慨,從而加深了對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晚”“春”二字,不只是單純點明時間,也傳達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日暮時分,是外出之人歸家休息團聚之時,詩人卻要在此時和友人分別,惜別之情自然愈加深重。這也是很多古代送別詩偏愛在傍晚傾訴離愁的原因。比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白《送別》中的“日暮長江空自流”等。而“春”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平安到達目的地的期盼,透露出對友人的美好祝愿。
尾聯繼續想象別后景況,“耆舊”“姓龐人”根據詩后的注釋來看,都是指德高望重之人,詩人表面是想讓朋友去拜訪高士,但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句也傳遞出友人也是品德高尚之人的言外之意,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美之情。同時,龐德公是因漢末戰亂而隱居的,這又與首句“戎馬交馳”的背景相呼應。全詩句句相承,首尾圓合,惜別之情自然流出,堪稱贈別之作的典范。
二、弦外“知”音
詩歌的篇幅一般較短,所以每一個字都不可輕易放過。有時對一個字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讓詩意大打折扣。比如李白《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嘆”一句,很多同學會把其中的“坐”字理解成“坐下”,從字面意思來看,“坐下發出長長的嘆息”,好像意思也通順,但是韻味全無。其實,這里的“坐”是“徒勞、白白地”的意思。以面對蜀道空嘆的無奈,極言蜀道之高,行人的惶怖驚懼也如在目前。這就啟示我們讀詩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而應從字詞的意思入手,讀出詩人的弦外之音。
在把握重點字詞的過程中,要格外留意動詞、形容詞、副詞這幾類詞語,相對來說,它們更能體現詩人的表達意圖。動詞是很有動態感和表現力的詞語。動詞的準確使用,體現的是作者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心思。比如柳永《望海潮》中“怒濤卷霜雪”的“卷”字,表現出浪花仿佛為潮水裹挾奔向堤岸的情形,極富動態感。這是“涌”字所無法表現的。形容詞往往會在作者筆下呈現出別樣的韻味,比如杜甫《謁真諦寺禪師》中“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一句,“凍”化動為靜,寫出泉水之靜寒,“晴”書冷為暖,營造出一種光明的禪境。副詞是表示限定的詞語,很多時候修飾動詞,其實修飾的是詩人的情感。比如賀鑄《石州引》:“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薄安拧北砻髁鴹l才剛剛抽芽,“先”寫離人卻已經要折柳贈別,簡單的兩個副詞,賦予離別一種驟然到來之感,加深了詞人的惜別之情。
此外,抓住重點字詞還需具體分析。首先從字詞的本義入手,從字詞描繪的場景,拓展到字詞的引申義,根據語境合理地發揮想象。同時還要結合一些文化常識和生活常理進行推斷。比如在理解“地闊峨眉晚”中的“晚”字時,就要結合“日暮當歸”的文化傳統;分析“柴門老病身”中的“柴門”時,就要根據生活常理。縱觀最近幾年高考的古代詩歌閱讀題,所考查的詩歌大多是語淺意深的作品。這樣的詩反而更考驗我們的詩歌閱讀能力,必須深讀、細讀,做到知弦外音,明言外意。
三、答案解析
前文所示的高考真題《贈別鄭煉赴襄陽》中的第1題,“把君詩過日”的意思是讀著你的詩過日子,“念此別驚神”的意思是想到這次離別就心驚神傷。兩句之間是因果關系,B選項與原詩詩句間的邏輯關系不符。第2題,重點在于理解“峨眉”“峴首”所代表的深層含義,并從兩山之間的距離和山路的艱險等角度出發,讀出詩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
參考答案
1.B
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峴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還可以補充作答:山給人的高遠艱險之感,也有利于表達詩人對朋友路途的擔憂和對再次見面之難的感慨,從而深化離別的不舍)
(2024年河北省高三二模卷)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同溫丹徒登萬歲樓 [唐]皇甫冉①
高樓獨立思依依,極浦遙山合翠微②。
江客不堪頻北顧,塞鴻何事復南飛。
丹陽古渡寒煙積,瓜步③空洲遠樹稀。
聞道王師猶轉戰,誰能談笑解重圍。
[注]①皇甫冉:安定朝那(今甘肅涇川)人。作此詩時,安史之亂已給整個國家造成巨大創傷,詩人時任無錫縣尉。②翠微:青綠的山色。③瓜步:山名。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寫詩人登上高樓,遠處的水濱映照著群山,青翠縹緲?!蔼毩ⅰ倍郑瑢懗鰳情w高聳。
B.頸聯寫作者遠觀丹陽,感覺古渡口被帶著寒意的煙霧籠罩;回看瓜步,又嘆息遠樹蕭疏,心中充滿悲戚之情。
C.頸聯對仗工整,“古渡”“寒煙”又是疊韻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詩歌的審美意味。
D.尾聯中“誰”字用得很妙。問誰能解圍,表明作者不知自己應不應該參軍報國的矛盾心情。
2.在《全唐詩》中,本詩頷聯“顧”字作“望”字,“復”字作“獨”字。你認為現在的版本和《全唐詩》的版本比,哪個更好?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D(“表明作者不知自己應不應該參軍報國的矛盾心情”錯,問誰能解圍,是作者想表達朝中無人可用的感慨,也有自己想要請纓報國的豪情)
2.①顧,有“回頭看”之意,說明詩人因戰亂被迫從北方南下,心中始終掛念北方,能夠表現出國家因安史之亂而產生的動蕩,更能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而“望”字無法體現作者“被迫南下”之意,不如“顧”字有表現力。②“復”有“又”之意,說明大雁已多次南飛,可見戰亂時間之長。“又南飛”,也可以讓人感受到大雁在北方無法棲身,側面烘托國家動亂之劇。而“獨”字只能體現詩人的孤獨,缺少了對時局的關切,不如“復”字具有多重的表達意味。
(編輯:栗娜 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