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遴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遴選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城市,開展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圍繞大眾消費、工業制造和融合創新三個領域,加快提升北斗滲透率,促進北斗設備和應用向北斗三代有序升級換代。
時空信息,是關鍵生產要素。作為我國自主建設運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具備定位、導航、授時全球服務能力,歷經30年科研攻關,已從“天邊”走到“身邊”。據前不久在北京發布的《2024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362億元,較2022年增長7.09%。
衛星導航應用潛力無窮,《通知》背后頗具深意。從政策環境來看,北斗是國家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數字經濟等重大戰略同向發力,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深遠意義;從產業基礎來看,北斗系統已融入千行百業,如在大眾消費領域,北斗已是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的“標配”;從區域分布來看,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已逐漸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等五大產業區域,并呈現出以重點城市為主的集聚式發展格局。
早在2022年,北斗應用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可以想見,此番開展試點,不只是追求“面”上的鋪開。更關鍵的是,推動產業走向縱深,將“技術紅利”化為“服務紅利”,將“數據要素”化為“創新要素”。《通知》指出,試點城市應結合地區特點和建設情況,加快在汽車、船舶、航空器、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推廣北斗應用。當前,低空經濟方興未艾,粵港澳大灣區的無人機配送航線正密集開通,應用場景加速拓展,主打高精度定位的北斗系統,可謂正逢其需、大有可為。
對廣大企業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通知》聚焦融合創新領域,提出要引導企業開展北斗與5G、高分遙感等新技術融合,促進北斗應用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準農業等新場景深度融合。一方面,北斗產業關聯度廣、協同度高,另一方面,這條賽道日漸擁擠、部分企業“小散弱”。如何做好“北斗+”“+北斗”文章?從科技創新能力的整合,到上下游產業鏈的貫通;從運營服務模式的創新,到跨領域跨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凡此種種,都有賴于試點城市先行探索,發揮示范效應。
“天空繁星密布,在接近地平線的地方,它們直碰到了大地。”小說《駱駝眼》中的這段詩意描寫,也寫出了我們對北斗應用集聚成勢的期望。天上“北斗星”,地上“北斗城”。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所言,用時空信息說話,在三維空間研判,靠時空知識決策,支持高質量發展和數字化發展,是普遍共識與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