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重要場合和文件中的多次亮相,意味著低空經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已經明確,并且被國家確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表明,低空經濟是對中國經濟社會全局以及長遠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產業。它將是關系到未來中國獲取國際競爭力、形成競爭優勢而需要進行長遠布局的產業。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突出體現。
經濟新引擎
低空經濟是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轉型的新引擎。首先,低空經濟可以催生一系列新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有許多面向C端B端G端增量的需求。例如,C端可以打空中出租車,用作城市通勤和短距離跨城出行;B端可以進行物流運輸、快遞配送,解決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難題;G端可以用到一些社會保障領域,如消防滅火、治安巡邏、應急救援等。這些場景用無人機或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可以在成本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體驗,創造更多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因此,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龐大,只要建設好相對應的產業發展配套,會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其次,低空經濟的產業鏈條長,涵蓋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航空器研發制造、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等各產業。從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低空經濟涵蓋硬件層面包括通航機場、低空飛行保障基地、低空飛行測試場、導航通信基礎設施等。另外,還包括應用于具體場景的配套基礎設施,例如,開展空中醫療所需要的停機坪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會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軟件層面,低空經濟需要一套智能化系統來保障航空器的正常飛行。這套智能系統相當于低空飛行作業的“中樞大腦”,負責統籌協調各類飛行活動,保障飛行安全和高效運營。
最后,低空經濟的應用范圍廣闊。從地域上看,低空領域將與公路、鐵路、航天等運輸體系共同構成中國更加立體的運輸網絡。傳統的運輸網絡普遍在中東部地區比較發達,在偏遠地區欠缺。低空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廣大的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空間,可以更好地彌補運力相對不足的問題,從而在西部偏遠地區激發出更多的經濟活力。
優勢顯著
中國具有發展低空經濟的諸多優勢。在低空經濟產業鏈創新鏈的個別環節已經全球領先:通信技術方面,低空經濟需要實現在作業時空中與地面的實時連接通信。5G-A技術的發展再次提高了5G的通信速度,有望實現通信、感知的功能融合,與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具有非常強的適配性;航空器電池方面,近些年中國憑借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高端制造的優勢,已經建立了較完整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電池產業位居全球首位,為低空經濟航空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礎。
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以低空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了土壤。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將創新定義為把新發明、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或新制度第一次運用到經濟中去的嘗試。他認為,創新的全過程包括發明、創新和創新的擴散三個環節:其中發明是指為新的或改進的產品、工藝或制度而建立的新思想、圖紙或模型,通常體現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構思;創新的擴散是指創新成果經過全體采納者之手擴散開來,從而提高全社會生產率。因此,該理論強調創新應用價值的重要性,只有將創新應用到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中,而不是停留在“實驗室”里,才能真正發揮創新的實際價值。中國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科技創新的發展提供應用基礎,將促進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協調發展。
中國的規模經濟優勢則是當下進行技術創新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最大優勢。根據經濟內生增長理論,技術要素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具有規模收益遞增的特點。因此,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經濟發展可以通過規模經濟效益,帶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能。同時,新經濟的發展具有前期投入大、配套服務多、回報周期長、風險較大等特點,規模化發展可以降低發展風險,攤薄成本,進而形成國際比較競爭優勢。中國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與龐大的市場體系,為以低空經濟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具有實現彎道超車的上述優勢,但是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與低空經濟相關的眾多基礎設施的大力投資建設,符合低空經濟發展要求的飛行員等各方面人才供給,完善的標準規則體系與寬容的政策環境。
低空經濟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上層建筑在一定時期內會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規律使得中國在低空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涉及許多非經濟層面的問題。在這些問題出現后,法律法規、標準規制應及時跟進并適應其不斷發展變化,不能讓一些體制機制約束成為阻礙,從而真正形成鼓勵低空經濟等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社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