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喜劇的世界格外搶眼。
在電影院,喜劇老將沈騰、馬麗憑借電影《抓娃娃》再度稱霸市場。截至7月23日0時,電影《抓娃娃》實時票房達16.63億人民幣,超過《西游伏妖篇》的16. 56億,已進入中國影史電影票房榜TOP50,連續十天成為單日票房冠軍,而市場預計該片票房將達到37億,是今年暑期檔當之無愧的贏家。
當然作為一部喜劇作品,尤其是開心麻花出品的喜劇作品,火爆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爭議。有人說,這種火爆是“文化的悲哀”。這種“悲哀”論調并不新鮮,喜劇與低俗往往只有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一不小心就容易捅破,因此喜劇并不好創作。當然這種“悲哀”論調開心麻花大概也不會過于在意,畢竟他們是從戲劇版“文化的悲哀”,一路走到了電影版“文化的悲哀”。為什么一路“悲哀”卻能一路走下來,還能走得越來越遠?這或許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許多人認為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從電影藝術角度來看并不夠高級,不過商業電影就是商品,賣得好的商品反應的是市場需求,而《抓娃娃》的大賣則顯示出了市場對于這種電影作品的需求。其實,在這個碎片化短視頻更受歡迎的年代,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已經夠有“文化”了。另外來說,文化就意味著藝術和高級嗎?文化不是一種標準,而是對事實的總結,因此文化允許一切發生,一切都是“文化”,可以“悲哀”,也可以不“悲哀”,可以是《抓娃娃》,也可以是那些追求藝術性的電影作品。
與其對大賣的《抓娃娃》直呼“悲哀”,我們更應該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文化的悲哀”占領了市場的高地,其他的電影卻無法與之抗衡?與普通商品不同,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電影擁有更多可能性。它是由藝術創作者提供給觀眾,然后再由觀眾來驗證它在市場上能走多遠的,因此機會屬于所有人。也就是說,如果作為藝術創作者,你能夠提供更好的作品,觀眾就能夠看到更好的作品,這是雙贏的局面,當你無法給出更好的作品,你還要說觀眾的選擇是“文化的悲哀”,這是不是有些強詞奪理?這才是真正的“悲哀”!我們的電影創作者與其質問觀眾,不如多問問自己。
說到喜劇,這個夏天無法忽略的還有《喜人奇妙夜》,同樣是喜劇老將米未傳媒推出的節目。應該說從《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到今年的《喜人奇妙夜》,由馬東掌舵的這支喜劇隊伍一直保持了高質量的穩定輸出,沒有人會說它是“文化的悲哀”,反而讓喜劇人擁有更多機會,讓中國喜劇有了更多可能性。
喜劇通過電視媒介傳播的產品,最為人熟知的當屬小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活躍在大大小小晚會中的小品是中國人對影視喜劇認識的啟蒙,而馬東和他的喜劇隊伍所延續的正是這種形式的喜劇作品,可以說是一種DNA里的喜劇共鳴。但作為傳播渠道和受眾截然不同的更當代的喜劇作品,他們的作品與傳統小品截然不同,這也是成功的關鍵。僅以今年的幾部爆款作品舉例,《小品的世界》以傳統春晚小品對當代中國觀眾的強大影響為文化依托,給出“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小品,小品中人覺醒了”的呈現,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營造出戲劇的間離效果,這是它的高級所在。在《八十一難》中,對中國人最熟悉的古典作品,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西游記》進行了解構,帶我們去看,九九八十一難還差一難無法完成時,神仙被還原成普通人時會發生什么?在《葫蘆兄弟》中我們看到的是如果七娃的葫蘆丟了會發生什么?可以說,這些由年輕人主導的優秀喜劇作品都深深植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去尋找喜劇的一番天地。他們的舞臺上有年輕人的天馬行空,更有文化韁繩的引領。
馬東和他的喜劇隊伍告訴我們,觀眾完全有能力欣賞好的喜劇,市場也會歡迎好的喜劇,但首先要能夠拿出好的作品,而不是對市場和觀眾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