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旅行視頻、分享風土人情、體驗社會生活……在“72/144小時過境免簽”等系列便利外籍人士來華的政策推動下,外籍人士中國行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和外國博主來到中國,在全球網絡社交媒體平臺掀起一股“China Travel(中國游)”熱潮,在他們的鏡頭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斷被展現出來。
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
拿起護照說走就走,絲滑的入境體驗讓來自英國的專職旅行博主“Hutchinsons好輕松一家”一入境中國就大呼不可思議:“不敢相信我們已經到了中國!”和他們一樣驚呼的,還有來自意大利威尼斯的Aurelio和妻子:“我們被桂林的美景深深吸引,就想到中國來看看,剛好現在免簽,很方便。”
他們的經歷和評價,正是許多外國游客入境中國的真實感受。而這樣的便利,則來自于中國進一步加大旅游領域對外開放力度,特別是簽證便利化取得的明顯進展。
“簽證可以說是外國游客來華的第一道門檻。很多外國游客會因為辦理簽證太麻煩或者擔心簽證申請不通過等放棄出游。”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教授劉春看來,免簽政策可以有效解決外國游客這方面的擔心,從而極大地促進國際旅游交流,讓外國人有機會親自了解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
中國免簽政策持續優化已然成為趨勢。近幾年,從簽發新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到免簽“朋友圈”擴大,再到全面實施郵輪入境免簽、擴大郵輪口岸過境免簽范圍,國家移民管理局陸續出臺了多項措施,放寬簽證要求。與此同時,自2023年11月17日起,中國對挪威公民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至此,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范圍增至54國。
當然,這樣的一套“入境組合拳”打法可謂成效斐然:據國家移民管理局7月5日通報,2024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同比增長190.1%。
隨著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到中國的“眼見為實”,“China Travel”的標簽和“City不City”的感慨已然火爆全球社交媒體,劉春認為:“通過免簽政策,讓中國有了更多‘被看見’的可能,越來越多外國游客親自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可以更好地了解真實的中國,消除誤解和偏見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China Travel”展示真實的中國
近一年來在YouTube上涌現了大量外國博主到中國旅行的視頻。
瀏覽這些視頻,你會發現標題上出現的高頻詞匯是“unexpected”“never expected”“not what weexpected”(出乎意料),或是一些驚嘆詞來表達他們遭遇的“culture shock”(文化沖擊)。
而這些視頻的“故事梗概”也大同小異,主打反差。先從下飛機前討論關于中國空氣污染、交通混亂、環境臟亂、仇外情緒的傳言讓觀眾疑慮重重,然后反轉正式開始:下飛機后,中國的天是藍的,空氣是新鮮的,街道是干凈整潔的……感受著中國人的熱情友善,外國朋友發現中國“樣樣都好”。
就像澳大利亞博主Josie lifts things從剛下飛機“怕拿出相機來拍攝時會遇到阻攔”的小心翼翼,到勇闖外灘人海和中國人互動的松弛快樂,她坦言自己對于中國的了解都來自外媒新聞報道,大多非常狹隘。
而英國博主Jason另辟蹊徑的“中國太危險”吐槽在一把羊肉串出現之后畫風大變,原來他說的是中國美食容易讓錢包空空如也。“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Jason這樣總結。
至于中國“監控”大家的攝像頭,博主Jerry Goode用自己在中國高鐵站丟失背包的視頻為它“正名”,看著警察快速通過監控攝像頭幫他找回了背包的畫面,Jerry Goode說,“如果你們覺得中國的攝像頭是什么邪惡的東西,那就大錯特錯,它們對你的幫助超乎你想象。”
“刷臉支付,太酷了!”“高鐵出行,太快了!”“煎餅果子,美味!”……這一條條登上熱門的短視頻,不僅能夠從另一個視角看到中國的日常生活,更是讓越來越多外國人打破偏見了解真實的中國,文化交流的種子就此埋下。
“‘洋博主’成了中國的民間‘代言人’。”劉春說,“這樣展現真實中國的旅行vlog,為中國國際形象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為有效的傳播方式。”事實上,這種由外國游客發布的所見所聞是比官方發布的旅游宣傳片更能增加外國游客對所發布內容的認可,更能讓外國游客“種草”中國游。在這些視頻下“我們要和你們一起發現真實的中國”“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把中國列到旅行清單的前列了”的留言比比皆是。
“China Travel”爆火,彰顯的是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與底氣。在外國博主的鏡頭下,中國現代都市生活和普通百姓的日常得以真實展現,中國形象具象直觀立體、生動多元。國家移民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林勇勝表示,真誠邀請更多外國朋友來華感受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背后是14億中國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塑造的日新月異、友善熱情的中國。
如今,走在中國的熱門旅游景點和城市街頭,外國游客隨處可見,他們拍照留念,體驗中國文化,讓許多中國人不禁感慨:“仿佛自己才是外國人”。
支付“不見外” 旅行“更絲滑”
在外國友人的鏡頭下,既有中國移動支付、送餐機器人、無人駕駛出租車等“未來”生活的便利多彩,也有現實版“人在囧途”的手忙腳亂。
來自英國的Ben夫婦歷經“沒有在來中國之前提前購買電話卡”“沒有提前預定景區門票被拒之門外”“移動支付沒有流量”的北京窮游vlog一經出爐,就遭遇了廣大中國網友的遠程關心:“景區會拒絕每一個沒有預約的孩子,包括外國孩子!”“要辦流量卡呀,沒有流量移動支付也不靈哦。”
不過最終,夫妻倆還是順利結束了此次的北京之旅,還因為全靠地鐵出行而被戲稱為“地鐵夫婦”。
其實就像“地鐵夫婦”一樣,以前外國人來中國,注意事項是一個長長的清單:住宿只能預訂有限的具有涉外資格的酒店、支付必須提前兌換好現金、熟悉的各種APP需要替換為中國適用版本,要和家鄉親友維持聯系,還需支付較高的漫游費,或者使用一些其他手段。如今,無論是從衣食住行,還是文化體驗,亦或是情緒價值和高性價比的消費感受,中國都想著法子讓八方游客乘興而來,賓至如歸。
例如,為解決外籍來華人員不能用海外信用卡綁定軟件進行移動支付的問題,2023年7月,微信和支付寶相繼宣布全面開放綁定Visa等主流境外卡并升級相關服務,初步解決了綁卡支付的難題。而針對刷信用卡仍是境外人員最熟悉的一種支付模式的情況,2024年2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大興國際機場境外來賓支付服務示范區正式啟用,為境外來賓在抵京后,第一時間提供境外銀行卡刷卡、掃碼支付、外幣兌換等服務。
除了支付“不見外”,備受關注的酒店“涉外接待”問題也得以解決。“此前有規定只有涉外資質的酒店才能接待境外人員。隨著免簽政策的落實,大量外國游客來到中國,但卻出現了由于酒店‘沒有涉外資質’等原因無法入住的情況,給來華外國游客帶來了諸多困擾。”劉春說,“針對這一問題,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便利境外人員住宿若干措施的通知》,規定地方相關部門、網絡運營平臺不應以資質要求等為門檻限制住宿業經營者接待境外人員住宿,網絡運營平臺、住宿業經營者不應違規對外發布不接待境外人員住宿的有關信息。
同時劉春也建議,在提高外國游客的支付便利化、提高入境游通信服務、提高出行服務的便利化、提升門票購買的便利性等方面,仍需不斷優化服務配置,從“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全面提升旅游服務的多元化和便利化,針對不同國家的游客開發針對性的旅游產品,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要迎接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到訪中國,請他們領略中國的大好河山,感受中華文明。”劉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