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融合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開啟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征程。
新階段:重慶城鄉融合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重慶歷來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的“試驗田”“先鋒隊”。直轄之初,黨中央交辦重慶“四件大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是其中一項重點任務。2007年,重慶在全國首批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經過多年改革探索,在居住證制度、公租房、“地票”制度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典型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進一步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改革探索,2016年,全市三批次共14個區縣獲批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2019年,重慶西部片區獲批成為全國面積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2020年,墊江縣、忠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獲批開展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先后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等16項經驗做法獲國家推廣。2023年,重慶按照國家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部署,創新開展“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積極探索以區縣域為基本單元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通過一系列改革實踐,重慶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97年的31%提升至202Y/FCd3QCG5T12n6scsK7Rw==3年的71.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累計近1400萬農民進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3.24:1縮小至2.28: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0.16萬元增加至2.08萬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慶有基礎、有責任、有信心、有動力,繼續敢為人先、沖鋒在前,加快打造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
新使命:重慶城鄉融合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
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來看,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交辦的四大任務之一就是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求積極推進以縣(區)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引導、依法規范城市工商資本和科技、人才下鄉,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為我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為我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明確了關鍵路徑和重點任務。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最佳實踐場景,可以為全國城鄉融合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城鄉融合發展普遍規律來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都經歷了從城鄉分治到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普遍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左右、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后,逐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我國的城鄉關系大致也經歷了從城鄉分割到城鄉統籌、再到城鄉融合發展三個時期。當前,重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達到71.67%,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從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需要來看,一方面,農業農村是重慶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最大短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比全國少871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利于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縮小城鄉差別。另一方面,內需不足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掣肘。重慶還有903.98萬農村居民,城鎮化還有較大潛力。有關研究顯示,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大概1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和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鼓勵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有利于擴大城鎮投資和消費;引導城市要素入鄉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有利于進一步暢通市域城鄉經濟循環,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新征程:重慶城鄉融合發展全面開啟新的探索實踐
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對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作出了系統部署,強調要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我們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抓手總牽引,以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為導向健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體制機制,在全域內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資源要素配置,奮力譜寫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城鄉融合發展新篇章。到2027年,力爭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2.22:1。
聚焦城鎮化“提質”,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建立“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探索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治理一體化發展模式,為廣大居民安居樂業營造良好環境。持續完善數字重慶“1361”整體架構,系統提升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實戰能力,迭代升級黨建統領、設施運行、社會治理、應急動員、文明創建、生態景觀、生產生活服務七大板塊,健全完善韌性城市建設體制機制,構建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健全重慶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支持四川廣安加快融入重慶都市圈發展,促進中心城區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下沉,加快建設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緊密聯系周邊的“1小時通勤圈”。
聚焦城鎮化“提速”,加快探索以縣(區)城和中心鎮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新路。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以“小縣大城”試點為引領,實施區縣城功能品質提升行動,全面提升區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一縣一策”推動山區庫區強縣富民和現代化,分類引導區縣城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做強2個至3個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各具特色的區縣域經濟。完善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推動主城都市區賦能山區、庫區強縣富民,推進產業協同、科技協作、市場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以“強鎮帶村”試點為牽引,強化產業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全面提升小城鎮服務“三農”功能,因地制宜培育中心鎮。
聚焦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暢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制度通道。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城鎮落戶限制,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強化農業轉移人口就業、隨遷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保障,每年引導2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及非戶籍常住人口落戶城鎮。深化強村富民綜合改革,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自愿有償退出農村權益的辦法,讓城市人才、資金、技術入鄉更順暢,持續顯化農村資產價值。
聚焦試點示范“引領”,全力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改革成果。統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迭代實施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項目,深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工程,推動改革集成、政策集聚、資源集中,不斷提煉總結一批最佳實踐案例并積極推廣應用。以城鄉融合發展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緊密銜接,探索建立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推動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作者: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