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2019年9月10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首批20個典型案例。其中,由重慶市梁平區新農人農產品股份合作社創始人蔣麗英實踐并提煉的代耕代種的服務模式——“全程保姆式托管讓農民當‘甩手掌柜’”榜上有名,成為重慶唯一入選案例。
人物
蔣麗英,女,重慶市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重慶田中秧農產品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她長期扎根農村、深入基層,為梁平及西部地區上萬農戶指導水稻種植,創新形成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務方式。
“高一點,再高一點,風太大,小心別把秧苗給吹倒了……”
6月13日,重慶市梁平區仁賢街道五一社區水稻托管基地,隨著六旋翼農用無人機在空中盤旋,秧苗蕩起一圈圈漣漪,一顆顆尿素被撒入稻田。作為一名已有6年無人機駕齡的“老飛手”,46歲的蔣麗英在一旁不停叮囑著執飛者。20分鐘不到,10畝地的化肥播撒便完畢。
不管播種、施肥還是除草,蔣麗英樣樣精通。從每年的4月初持續到7月中旬,在梁平區的田間地頭,總能看見她和無人機的身影。在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出生長大的蔣麗英,在科技的助力下,長期活躍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
繼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殊榮,今年5月29日,蔣麗英又獲評2024年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棄商從農逐夢田園
6月14日,梁平區碧山鎮清平社區,談及蔣麗英,55歲的徐登寬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
時間回到2017年3月12日。“我們可以為大家提供耕、播、防、收等各種服務。”當天,在清平村,蔣麗英向村民推廣水稻社會化服務。一天下來,效果不盡如人意:向蔣麗英了解“行情”的人不少,可最終“簽約下單”的人寥寥無幾。
回家后,蔣麗英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分析原因發現,一方面是當地村民對機械化種田、無人機種田等現代化農業耕種方式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村民對她缺乏信任,“不放心將一年的收成‘押寶’到一個‘女娃娃’手中”。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蔣麗英,從小就對農村和農業有著特殊的感情。
2010年,時年32歲的蔣麗英作出“棄商從農”的決定,將自己在城里的理發店轉讓,返鄉創業。拿出20萬元,流轉70畝土地,全部種上黑花生,是她返鄉干的第一件事。
蔣麗英將目光鎖定在科技上。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她不僅掌握了黑花生的生長特性,更學會了無人機操作技術并考取了專業證書,農用機械也用得越來越熟練。
在科技賦能下,蔣麗英的黑花生迎來豐收。首戰告捷,她又組建了梁平縣(現梁平區)新農人農產品股份合作社(現重慶田中秧農業科技股份合作社),帶領有需求的村民一起發展,實現了黑花生的全過程機械化種植。
為了贏得村民信任,在提供耕、播、防、收等服務內容的基礎上,蔣麗英拓展了“包產承諾”服務,保證由自己進行社會化服務的稻田年均畝產量能夠達到500公斤以上,不足部分由自己補足,多余部分則歸村民所有。
收益有了保障,不少村民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自己的農田交給蔣麗英打理。清平村的徐登寬便是第一個與蔣麗英簽約的村民。
當年,徐登寬托管給蔣麗英打理的稻田,每畝產量達到了592公斤。高興之余,他四處為蔣麗英“打廣告”。一來二去,蔣麗英在村里的名聲越來越響,找她幫自己種田的村民也越來越多,蔣麗英由此邁出了水稻社會化服務推廣的第一步。
科技助力農田種植
年過六旬的張維碧,種植了近50畝水稻,是蔣麗英的服務對象之一。
“快來幫我看看,長得好好的秧苗,怎么突然就變黃了。”2023年3月20日,突如其來的狀況,讓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村民張維碧束手無策,無助的她撥通了蔣麗英的電話。
20分鐘后,蔣麗英來到張維碧家的育秧田邊,掀開保溫膜,只見秧苗青中泛黃,顯露出一絲病態。
她一邊察看秧田周邊環境,一邊向張維碧了解情況。“可能是秧田的水源受到了污染,有害金屬入侵土壤,影響了秧苗生長。”一番觀察后,蔣麗英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眼看插秧在即,秧苗要是出了問題、誤了農時,一年的收成也沒法保證。張維碧慌了神,抓著蔣麗英的手尋求幫助。
“我去幫你借一臺抽水機,你家的秧田需要盡快換水。”在蔣麗英的幫助下,張維碧的秧田換了水,噴灑了藥劑,重砌田坎阻斷了污染源。
10余天后,秧苗重獲新生,長勢喜人。張維碧臉上露出笑容,直言“還是知識管用”。
在農業上傾注越多、耕耘越久,蔣麗英越是明白,科技創新是新農業的唯一出路。于是,她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科技含量更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上。
2014年,蔣麗英自費購買拖拉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為機械化作業探路;2016年,蔣麗英接管碧山鎮清平社區水稻種植,邁出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第一步;2017年,蔣麗英購買3臺無人機開展“飛防”研究,將稻谷炒熟后播撒在田塊中并鋪上試紙,反復對比試驗,積累應用參數……
創新、試驗、總結,再創新、再試驗、再總結,2018年,蔣麗英在碧山鎮清平社區開啟梁平區首例水稻無人機直播種植,并喜獲豐收。
接著,蔣麗英以合作社為依托,開展集耕、播、防、收等于一體的水稻社會化服務,村民只需繳納少量服務費用,便可當“甩手掌柜”,將農業生產環節的農事委托給她解決,實現“坐在家中待豐收”的愿望。
此后,來找蔣麗英幫忙種田的村民越來越多。目前,蔣麗英每年為10多萬畝稻田提供社會化服務,涉及四川、陜西、貴州、新疆等地,成功帶動上萬農戶增收致富。
智慧引領鄉村振興
6月13日,在梁平區仁賢街道五一社區水稻托管基地,執飛農用無人機進行施肥的,除了蔣麗英及其哥哥蔣莉祥,還有來自梁平區職業教育中心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的高一學生趙鐸萌和尹紅富。
充電、更換電池、灌裝尿素一氣呵成,雖然上手才兩個多月的時間,但趙、尹二人早已輕車熟路。
2021年3月10日,蔣麗英聯合梁平區職教中心,創辦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回憶過往,她用“苦盡甘來”形容。
至今,蔣麗英都還記得同年9月20日的宣講場景:她指著一架無人機,繪聲繪色地為剛入校的新生講解智慧農業的現狀和前景。有此一舉,源于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首年招生的“慘淡”。
當時,梁平區職教中心的學生及其家長,都認為在鄉下種田是一件“不光鮮”的事,都想干點“體面的工作”。所以學院成立之初,幾乎無人問津。
面對窘境,蔣麗英籌劃了為期3天、總計10堂覆蓋全校學生的宣講,讓大家對現代農業有正確、客觀的認識。宣講結束后,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迎來了第一位學生——王洪林。出生于梁平區復平鎮小山村的他,從小接觸的農業模式就是“肩挑背扛”,對蔣麗英的講述,王洪林很感興趣,特別是無人機的各類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王洪林的父親堅決不同意孩子就讀“種田的專業”,試圖強迫孩子換專業。其他學生家長也存在類似情況。
學校方面溝通無果后,蔣麗英開始收集關于科技創新農業的相關資訊,發給孩子們的父母看;拍攝孩子們駕駛拖拉機、執飛無人機的小視頻發給他們的父母看;邀請家長們到學校座談、到田間地頭看子女的實際操作……久而久之,家長們的觀念逐步轉變,不少人認為:年輕人搞農業,還真是有些辦法。
隨后,越來越多的家長同意并支持自己的孩子選擇田中秧智慧農業產業學院,跟著蔣麗英一起投身智慧農業。
截至2023年,該學院已培養學生200余人,120余人考取了資格證書,并全部與蔣麗英的合作社簽訂了就業協議。其中,20名優秀學生晉升為合作社的合伙人,通過投資設備、投資土地的方式,年收益可達10余萬元。
14年時間,蔣麗英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助推梁平區水稻生產機械化率達到90.56%,位列全市第一。梁平區也因此獲批“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2019年,由蔣麗英躬身實踐后總結提煉的《全程保姆式托管讓農民當“甩手掌柜”》經驗入選《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并面向全國推廣,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種植到機械化農業種植再到智慧農業種植的迭代升級。
蔣麗英的微信名是“Farmer”(農民)。傳統農業如何向智慧農業轉型,“誰種地,種什么,怎么種”的時代難題,她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數讀
近年來,在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5G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的發展浪潮下,山地丘陵面積占比九成多的重慶,通過實施“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農業領域正加快數智化轉型。包括數字漁政、智能農機、數字養殖、數字平臺等多方面,重慶在數字鄉村建設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山地農業通過搭載“數字化”快車,跑出數字農業加“數”度。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290個。2022年,重慶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達43.3%,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