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其診斷和治療一般依賴于各種化驗結果。因此,看懂化驗單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概述
正常情況下,人的血糖水平在一系列激素的調控下維持在一定的范圍。胰島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是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人在進食后,葡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血糖下降。胰島素分泌的量不足或者機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導致糖尿病發生。
按照病因糖尿病可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四種類型,其中2型糖尿病占臨床病人的95%以上。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發病機制以及治療方法均不同,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胰島β細胞,引發胰島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抵抗以及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肥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等生活方式有關。
糖尿病化驗項目及其指標含義
正常情況下,進食后胰島素的分泌會出現兩個峰,稱雙相分泌,進食5~10分鐘后胰島素分泌出現第一個峰,而30~60分鐘胰島素分泌達到最高峰,是基礎值的5~10倍,3個小時后又恢復到基礎值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的基礎水平高于正常人,二相分泌消失,高峰時間延遲,90分鐘左右才達到高峰,3個小時后胰島素水平不能恢復到基礎值。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的變化,導致血糖和C肽水平也出現相應改變。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化驗項目一般有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胰島素、C-肽和糖化血紅蛋白等。
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主要依據。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為3.9~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值應低于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患者近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標,可以分析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正常值為4.0%~6.0%。胰島素和C-肽是反映胰島β細胞功能的指標,正常空腹胰島素水平在5~20mU/L,正常C-肽水平在0.3~1.3nmol/L。但對于使用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血液胰島素水平并不能反映β細胞的真實功能狀態,這時要看C-肽的水平。如果C-肽水平較低,應該進行谷氨酸脫羧酶(GADA)等抗體檢測,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GADA抗體(谷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素抗體等自身抗體陽性。
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導致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變并發癥,因此,還需要進行肝腎功能、血尿酸、血脂、尿常規、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等檢查。伴隨科技的發展,糖尿病化驗項目也存在不斷更新以及完善。新型化驗項目如胰高血糖素、脂肪因子等在臨床上的應用逐漸增多,為糖尿病的診斷以及治療提供了更多的依據。
糖尿病化驗項目解讀
1.血糖指標解讀
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是診斷糖尿病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狀態的重要指標,空腹血糖反映基礎胰島素分泌情況,餐后2小時血糖反映胰島素餐時分泌情況。禁食8小時以上的空腹靜脈血漿葡萄糖值≥7.0mmol/L或者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時血糖≥11.1mmol/L或者任何時間的血糖≥11.1mmol/L,診斷為糖尿病。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在有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采用標準化方法測定的糖化血紅蛋白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糖化血紅蛋白≥6.5%也可以診斷糖尿病。對于已經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是預防以及延緩并發癥發生的重點內容。
2.尿糖指標解讀
尿糖是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較為簡單的方法,正常情況下,尿糖應為陰性。當血糖超過腎糖閾時,尿糖可呈陽性。但尿糖陰性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因為腎糖閾升高時尿糖仍可為陰性。解讀尿糖指標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尿糖陽性提示血糖升高,但陰性無法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2)腎糖閾升高可見于腎臟疾病、妊娠期等情況,故可能引發尿糖陰性而血糖升高。(3)尿糖檢測僅作為參考,無法替代血糖檢測。
3.血脂指標解讀
血脂異常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標是將指標控制在總膽固醇<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1mmol/L,甘油三酯<1.5mmol/L。定期監測血脂水平,并依據臨床建議調整治療方案,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4.其他相關指標解讀
除了上述指標外,還有其他與糖尿病相關的化驗指標,比如說胰島素、C-肽、胰高血糖素等。上述指標可以反映胰島功能以及糖尿病類型,可以幫助臨床判斷患者的病情以及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解讀其他相關指標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胰島素以及C-肽:反映胰島β細胞功能,可以幫助判斷糖尿病類型以及胰島功能狀態。(2)胰高血糖素:升高提示胰島α細胞功能異常,可能與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有關。(3)其他脂肪因子、炎癥因子等: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發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