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去醫院看病或辦事時,往往因不重視防護而感染疾病。因此,醫院應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構建安全的醫療環境。
什么是醫院感染
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于醫院感染。對超過平均潛伏期時間的感染或無明顯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在入院48小時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
醫院感染的幾個特點
1.醫療環境內發生:包括醫院、診所、護理機構等醫療機構,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由于與醫療環境、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或其他就診人員接觸,容易受到各類病原體的感染。
2.多種致病微生物:醫院感染可以由細菌、病毒、真菌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引起,形成傳播鏈路。
3.易感人群:老年人、新生兒、免疫抑制患者等,這些人群由于免疫功能相對較弱,抵抗能力較差,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
4.接受手術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因為創口可能成為病原體進入體內的通道,因此,更容易發生醫院感染。
醫院感染主要有三個原因
1.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醫院感染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醫院中,不同患者之間可能共用相同的醫療設備、醫護人員、手術室等資源,這增加了病原體在患者之間傳播的風險;醫務人員在接診、治療一個患者后,如果沒有正確執行手衛生行為,可能會將病原體帶到另一個患者身上。
2.濫用抗生素
醫務人員可能過度使用或不正確使用抗生素,導致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患者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可能發生耐藥菌株的感染,因為原本對抗生素敏感的病原體逐漸演變成對藥物的抵抗,這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還使得醫院內的感染更難以控制。
3.環境消毒不當
醫療設備、手術室、病房等環境的不徹底清潔和不正確的消毒程序可能導致病原體的滋生和傳播。
醫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開展感染監測工作
醫院應建立感染監測系統,明確感染發病率、感染類型、病原體的分布和耐藥性等監測指標,通過系統性的監測及時發現感染的高發區域和高危人群,同時,盡快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其次,建立感染預警機制,及時發布感染監測結果和趨勢分析,及早發現感染的潛在風險和問題,并向醫務人員傳達相關信息,使其能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醫護人員加強防護
醫護人員是感染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因此,需要加強防護意識和培訓。首先,醫院需要強化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并提供全面的培訓,確保每位醫務工作者充分了解感染的傳播途徑和防范方法;其次,強調醫護人員遵守臨床操作規范,做好標準預防,特別是在處理感染性患者或患者體液時的操作流程,減少醫務人員感染的機會;最后,醫院管理層應建立健全物資管理制度,保障醫務人員在工作中始終能夠使用高效且符合標準的個人防護裝備,降低感染傳播的可能性。
3.加強手衛生
手是病原體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正確的手衛生是預防醫院感染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醫護人員在與患者接觸前后都應當進行手衛生,減少潛在的病原體傳播。此外,在處理廢棄物、污染的醫療器械等污染物品后,同樣需要進行徹底的手衛生,防止交叉感染發生。
手衛生包括流動水下七步洗手法和使用快速手消毒劑兩種方法。在流動水下七步洗手法時,醫護人員應使用水和洗手液,將雙手的所有部位包括指尖、指間、手背、手腕等進行充分洗滌,確保至少40秒以上;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時,需要涂抹足夠的量,涂抹時間足夠,確保酒精充分與手部接觸,殺滅病原體。此外,醫護人員應養成良好的手衛生習慣,在兩前三后(接觸患者前、清潔和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血液體液暴露風險后)、進食前后、使用洗手間后等,都需要及時、徹底地進行手衛生。
4.做好消毒與滅菌工作
首先,醫院應建立嚴格的消毒與滅菌制度,明確清潔消毒的標準和流程。不同的醫療設備和器械可能需要不同的消毒方法,因此,確保按照制定的標準操作程序進行消毒是關鍵;其次,定期對醫療環境進行維護性清潔。使用合適的清潔劑和消毒劑,注重門把手、電梯按鈕等關鍵部位的清潔,有助于減少病原體在環境中的存留;最后,醫院應確保工作人員接受系統的消毒與滅菌培訓,全面提高醫務人員的操作水平。
5.制定嚴格的隔離政策
感染患者應該得到及時的隔離,并根據感染類型制定相應的隔離措施。明確隔離的標準和分類,根據患者的感染類型、傳播途徑和病原體的特性,制定相應的隔離政策。同時,設立專門的感染隔離區域,確保感染患者與非感染患者之間的有效隔離,防止交叉感染;合理規劃隔離區域的布局,確保感染患者與非感染患者之間的有效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