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袋合格的血液從獻血者的血管“出發”,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環節,才能被“送到”輸血者體內,其中血液儲存和發放是在供血服務科完成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證血液的合格率,避免出現血液報廢等問題呢?
臨床治療的“血液供給站”
供血服務科是血液中心重要的管理科室,主要工作是進行血液交接、血液貼簽包裝和血液發放等,為臨床不斷提供安全的血液,保證持續的血液供給用于臨床治療。這其中,各個工序都要全程進行冷鏈管理,另外要隔離冷媒和血液,血液的庫存區域應該進行定期的清點、盤點等,在血液的進出、儲存過程中填寫各項交接記錄,加強儲血冰箱的溫度監測,進行妥善的儲存和包裝,另外也需要完善各類應急預案等。
目前國家對于血液安全管理十分嚴謹,持續質量改進能夠較好地降低血液報廢率。
排除血液報廢的隱患
對于血液中心來說,血液報廢率主要表現形式是破袋,其原因是工作中存在一些主客觀因素,比如對存儲設備管理不夠精細,有的血漿滲漏則是血袋質量的問題,或者冷庫溫度太低,血漿凍得太硬,造成稍微用力就出現碰損。供血服務科工作人員要對這些情況從血液入庫存儲到發放進行一系列的管理。
持續質量改進成為一種新的質量管理模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病人或者患者對醫院服務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倒逼醫院不斷做出反應。從方法上看,持續質量改進需要醫院通過規劃,強化執行,并開展監督和評價來促進措施的實施,最終使醫院服務質量循環上升,這是一個系統性的質量提升過程。
對于血液中心供血服務科而言,血液收集、制備、儲存的每一個環節不慎都有可能造成血液的報廢,通過持續質量改進,對工作人員強化獻血知識的宣傳,規范供血服務工作人員的操作,提高工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從血液收集、成分血制備、儲存等等環節,進行細節化操作,規范操作流程,都可以排除血液報廢的隱患,進而避免浪費血液資源,血液安全也得到更進一步的保障。
提高供血質量制度先行
持續質量改進模式作為臨床中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強調工作的優質性,通過成立質量巡查小組來提升管理質量,安排專項監督人員對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實現高質量的工作效果。
對血液管理的過程進行改進,并對工作人員進行思想教育,盡可能提高供血服務人員的供血服務質量,逐漸養成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要求供血服務工作者規范化操作,對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與處理,并且優化工作的流程,完善相關制度,建立起相應的管理系統,并針對性地進行血液管理等。具體包括以下的幾點內容:
首先,是血漿入庫的管理,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入庫管理,具體入庫的方式可以采用射頻方式入庫,對血液的外觀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輕拿輕放,以免破損,備注好相關資料。
其次是出庫管理,必須認真核對,仔細檢查血液外觀情況,有無破損。
庫存管理中需要采用簡潔的貼簽處理標記區分血型,便于出庫方便,避免后期給醫院供血時出現血型不符的現象。持續質量管理要求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來進行血液管理,工作人員可以快速看出血液在有效期之內的受控情況,另外加強對血液的監控,可以通過顏色的變化來進行血液識別等,如果血液距離到期僅剩7天,信息系統的血液顏色標記從黃色到紅色,管理人員可以一眼看出快到期的血液。
對于報廢的血液分析其血袋的編號和血液報廢的原因等,對存放環境進行檢查,對存放血液的袋子進行質量控制,減少這些客觀因素對血液報廢率的影響。定期對血液的報廢情況進行的分析,針對出現的問題認真查找原因,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成立專門的質量巡查小組,定期檢查和評估管理工作質量的好壞同時及時發現問題給出解決意見。每個季度對血液實行持續質量改進以及人員管理等方面的培訓,質量巡查小組的組長要帶領全體供血服務人員定期共同對這一階段的管理工作進行回顧,及時做好階段性總結工作、吸取經驗與教訓。
最后,注重事前控制,要及時地對血液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供血服務方案,與此同時供血服務人員會把重點血型或者特殊血液等進行標注,對保存環境如冷庫、冰箱等存在的問題,如門的開關處是否損壞失控、內部是否有尖銳的凸起、碎冰等,血袋存放是否平衡避免冷凍時出現凸起,造成碰觸破損等等,這些都要事前做好充分的考慮,定期對所有儲血冰箱進行維護,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總之,持續質量改進對降低血液報廢率的影響顯著,能夠有效地提升血液入庫、儲存、出庫的管理效率,保證供血的安全性。未來,在供血服務科改進中還可以引進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一旦出現血液破損等問題可以進行預警提醒,能夠有效避免出現報廢的問題,另外通過這些措施,可以顯著提升供血服務科的血液保持質量。持續質量管理中,通過不同管理人員的監督與評價,找到彼此存在的不足之處,為進一步降低血液報廢率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