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官網發布兩則通報,以點名道姓的方式,公布了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幾起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理結果,在科技界引起不小震動,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這幾起行為中,有4起涉及項目申報書抄襲問題。經查,有關人員提交的項目申報書,在主要指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創新點等方面抄襲了其他已立項項目內容。另有項目評審請托行為1起,有關項目負責人通過打電話、發信息等方式,請托評審專家對其申報項目予以關照。
根據公布的處理結果,包括受托專家在內的涉事人員,分別被禁止3至7年內承擔或參與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并被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
應當說,這樣的懲戒是相當嚴厲的,涉事人員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受處理者中不乏知名專家,但主管部門并未“網開一面”。如此“重拳出擊”,顯然是為了以儆效尤,傳遞的信號非常明確:科研誠信的底線不容試探,如果有誰觸及,其學術活動和個人名譽都將毀于一旦。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不端行為背離了科研誠信原則,性質惡劣、危害嚴重,對其進行嚴肅處理,是及時的、必要的。如果把科學研究比作攀登山峰,項目申報就是這座山峰的第一道“山門”。第一步就弄虛作假,試想又能產出怎樣的科研成果?而請托、“打招呼”破壞的則是項目評審的公正性,進而會導致真正潛心研究的科研人員無法得到應有支持,造成“劣幣驅逐良幣”。長此以往,還會助長“圈子文化”,危及科研生態的健康發展。
科學的道路從來沒有捷徑可走,要想取得成果,只有踏踏實實沉下心去搞研究。廣大科研人員要以這次通報的案例為鏡鑒,自覺杜絕各種形式的科研不端行為,明規矩、守底線、走正道,珍視學術聲譽,恪守科研規范。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作為科研項目申報環節的“守門人”,也應當扛起主體責任,嚴格管理、把好關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睜只眼閉只眼”,更不能“護犢子”。
當然,科研不端行為的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破立并舉”、綜合施策。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問題懲治,保持對科研不端行為的“零容忍”態度;一手抓源頭治理,把作風和學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使廣大科研人員不斷提升科研誠信的道德自覺。
我們相信,只要保持“常抓”的韌勁和“抓長”的決心,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科研不端行為無處遁形,就一定能營造出風清氣正的生態氛圍,守護好科研環境這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