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津港集裝箱貨物查驗場地上,天津新港海關的工作人員柴陸路正在對申報品名為“再生鋁塊”的貨物進行現場檢測。柴陸路拿著酷似手槍的檢測設備,分別將設備前端的輻射檢測窗口和元素檢測窗口對準貨物表面,輕扣“扳機”,不到3分鐘,設備顯示屏上便清晰顯示出貨物的放射性檢測結果和金屬元素種類、含量。
這款被海關關員們稱為“神槍”的口岸檢測設備,全稱為“手持式再生金屬分析儀”,是由天津海關研究開發的再生金屬元素含量定量檢測設備。該設備不僅便于攜帶,而且能夠準確篩查放射性、檢測金屬元素含量,可應用于口岸進口集裝箱貨物中再生金屬原料的放射性和元素含量的檢測。這也是全國首個可應用于口岸貨物監管的便攜式再生金屬元素含量檢測設備。
隨著口岸貿易量的持續攀升,較長的實驗室檢測用時與口岸快速通關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傳統口岸檢測模式下,海關關員需要攜帶光譜儀、便攜式γ能譜儀和表面沾污儀等多臺設備以應對不同類型的查驗工作。部分進口貨類受限于檢測設備的準確度,難以當場出具結果,需要送海關實驗室檢測。
“過去,檢測化學成分需要實驗室工作人員對口岸送檢樣品進行制樣,使樣品滿足標準要求的檢測條件后才能上機測試。從送樣、制樣再到上機測試,整個過程平均需要5天左右才能出具報告,由此產生的倉儲和物流費用對企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天津海關課題組主要科技人員孫鑫介紹說。
天津海關科技人員應用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采用焦點移動光路設計理念,研究開發聚焦透鏡微電機驅動模塊用于該設備,實現設備1秒鐘內對被測樣品表面高達1000次的激發,以采集盡可能多的貨物信息,提高儀器檢測精密度和準確度。
不僅如此,設備首次將元素分析與放射性檢測相結合,內嵌多套神經網絡算法模型,自動將檢測數據與再生金屬原料標準樣品庫、標準限值數據庫等進行比對,快速、準確地完成銅、鋁、鐵等多基體再生金屬化學成分和放射性污染物的檢測,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有了‘神槍’的幫助,進口再生金屬的檢測效率可謂是一日千里,單次元素檢測僅需3秒鐘,α、β表面污染檢測每點僅需2~3分鐘,γ周圍劑量當量率檢測每點僅需100秒。”柴陸路介紹,“借助這臺設備,銅、鋁、鐵等多基體再生金屬化學成分和放射性污染物均可以當場出具檢測結果。檢測效率提升的同時,還為降低進口再生金屬原料實驗室送檢比例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方案。這一升一降,無論是時間還是成本,企業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據悉,目前該設備已在天津、南寧、廣州等地的5家實驗室對129批樣品進行了比對驗證,結果表明使用該設備檢測的主要金屬含量結果與實驗室采用經典方法的檢測結果一致性高,相對誤差滿足標準要求。
天津海關科技處處長后璞說,下一步,天津海關將在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中持續發力,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通過科技裝備智能化,不斷提升口岸智能監管水平,為守護國門生態安全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