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法治教育,必須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在初中階段,結合法律課程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憲法和有關法律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意識和良好習慣;在高中階段,應開展專題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履行義務;在大學階段,應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社會、集體、他人的關系。要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以法律常識課為核心,將法制課與品德與社會課相結合,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和社會熱點問題來進行教學。要善于發現與社會現實問題有關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要將法律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與法律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
新課改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已有了較大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道德體驗、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道德生活,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階段,他們對許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所以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組織一些以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通過參觀當地派出所、消防站等,了解法律法規和消防安全知識;到社區進行義務打掃衛生、學雷鋒活動等。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主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對法律法規有更深的理解,讓學生對法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法律意識是一種理性思維。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的法律意識總體上是比較薄弱的。為了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學生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通過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社區,使他們接觸社會,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拓寬他們的視野。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實踐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通過參觀訪問、實地考察等方式,學生能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通過問卷調查、采訪調查等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通過網絡查詢、查閱資料等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識。
為了切實提升法治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建立了專門的培訓機制,定期舉辦法治教育專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律師、法官等相關專業人士走進校園,為廣大教師講述與法治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講解法治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性。如針對部分學生在學習中不注重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學校邀請了法官進校園舉辦法律講座,以真實案例為素材,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會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如何避免違法行為等知識;邀請律師為學生講解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自我保護等。
每年“12·4”法制宣傳日前后,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以“學憲法講憲法”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并組織學生到廣場、街道宣傳法律知識。學校還專門開辟了法律知識競賽專欄,經常舉辦普法知識競賽,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關法律知識的競賽,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利用學校廣播站、廣播室、墻報專欄等形式宣傳法律法規,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學校通過舉辦法治知識競賽,學生們普遍表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對一些法律法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通過對社會廣泛調查,加深了學生對一些法律問題的認識。如有一名學生就寫道:“我認為要學法、懂法、守法,就是要知法、護法。”這說明了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鎮民族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