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钡谝淮翁岢隽诵沦|生產力這一詞。隨后在聽取黑龍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再次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p>
第一,有助于深化對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尤其重視生產力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立足于我國人民大多數都是農民的現實,實行了土地改革;1956年我國進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這個歷史時期重工業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經濟狀況發生了改變,由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意味著我們發展經濟不僅要求“快”,更要要求“好”。
第二,有助于更好處理經濟社會面臨的問題。新興科技的大力發展,我國的科技力量也邁上了快車道,傳統行業的沒落,使得新質生產力得以發展,新技術發展對經濟活動、利益格局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力產生重塑作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上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不斷,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以制造業為主的我國仍存在著產能過剩和質量不高導致資源浪費的情況,以上種種原因必須深刻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
第一,馬克思對生產力觀點的論述。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人類社會制度變革和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重要范疇,是社會制度更替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生產力的概念,他認為生產力包括生產資料(如工具、機器、土地)和勞動力。馬克思指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從而推動著社會的歷史進步。他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的發展和其對勞動力的剝削的分析也是其觀點的一部分。而生產力觀點的核心在于其是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革的動力,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會改變人們的社會關系,同時也會引發階級斗爭和社會變革。
第二,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和含義。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的進步,區別于傳統的生產力,是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它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擺脫傳統生產力的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融合了新科技、新領域、新能源,同時體現了高效率、高質量、高科技等基本特征。進入新發展階段,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生產力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上的經驗總結,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具體實際相結合,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第一,推動經濟增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新質生產力所代表的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有所不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提升了整個產業的競爭力。新質生產力不僅推動了經濟增長,還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新質生產力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物質資料,全面提升了人民的整體生活質量,這和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的。如“無人工廠”“自動灌溉技術”都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解放。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蒸汽機時代的傳統工業為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大的污染,而新質生產力一個關鍵的著力點在于培育新能源,告別原先的高污染、大排放的傳統行業,取而代之的是太陽能、風能技術的發展。
新時代催生新理論,新質生產力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產生的,是我們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我國穩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雄偉目標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