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時期是推動圖書出版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時期。2022年4月,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未來一個時期的融合出版作出全方位規劃部署。2023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啟動并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由此可見,融合出版將是新形勢下圖書出版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文章以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為例,首先分析融合出版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其次闡述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近年來的融合出版實踐,最后從以下五個方面——提高政策敏銳度,抓住時代機遇;轉變出版意識,適應融合出版時代潮流;注重技術創新,尋求全面合作;以內容為導向,筑牢質量生命線;提升編輯素養,建設融合出版人才隊伍——展開深入思考,認為大學出版社必須立足傳統出版,充分利用內容優勢和先進技術,有效推動傳統出版的內容、平臺、渠道、經營、管理與新興出版之間的深度融合,將出版業務、融媒體技術、服務平臺、管理創新融為一體,加快形成新型圖書出版組織結構、傳播體系與管理機制,不斷為社會輸出正能量的精神養料,承擔起新形勢下大學出版社的社會責任。文章旨在提供大學出版社在職業培訓領域內容資源建設的思路,助推大學出版社融合出版發展,助力企業人才培養。
關鍵詞:融合出版;職業培訓;大學出版社;數字資源建設;新興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241-04
(一)融合出版的發展歷程
融合出版最初可追溯至2015年。2015年3月,《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標志著出版業由數字化轉型階段向融合發展階段加速邁進,加快推進融合發展邁向相“融”階段[1]。2019年8月,《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圖書出版與傳播手段的現代化。2020年9月,《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發展方向[2]。2021年12月,《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就出版業實現深度融合、產業轉型與升級作出頂層設計和規劃[3,4]。2022年4月,《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實施意見分為6個方面,一共有20項主要措施,涵蓋出版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等,同時提出明確要求[5]。2023年,“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啟動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重點實行兩個計劃,分別是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與出版融合發展示范單位遴選推薦計劃。此外,“出版融合發展工程”也對其他已經入選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精品、單位、平臺和人才持續性開展培育建設和應用推廣。2024年1月,以“生態創新聯結未來”為主題的出版融合發展大會召開,出版、數字閱讀、電商等行業的領軍人物共同探討出版業深度融合之路[6]。由此可見,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邁進勢在必行。
(二)融合出版的定義
2021年12月31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了融合出版的官方定義:融合出版是將出版業務與新興技術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態 [7]222。融合出版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內容形式的多樣化和傳播方式的創新滿足讀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出版物更經濟、可靠、高效的傳播,從而實現出版業的可持續發展[7]222。
(一)職業培訓市場規模大
2015—2019年,中國職業培訓市場規模不斷上升,每年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規模約為2088億元,有所下降;2021年市場規模突破2400億元;2022和2023年市場規模穩步提升。
在龐大的職業培訓市場中,石油石化企業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員工人數多、經費充足、教育培訓規模較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近年來每年面授培訓規模一直保持在平均90萬余人次。石油石化企業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時主要依托自身的教育培訓機構、全職和兼職培訓師、在職培訓體系和培訓課程體系,始終堅持圍繞企業經營業務和員工履行職責的實際需求。但是,石油石化企業的教育培訓體系與互聯網的融合有待進一步深入[8]193。
(二)在線培訓規模逐年上升
2021年,我國在線教育行業用戶人數達到2.98億,市場規模約為3220億元。我國的石油石化企業中,中國石油的職業培訓一直走在前列。自2020年以來,中國石油開始大力推行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目前,中國石油通過“技能中油”等多個線上平臺開展的網絡職業技能培訓已達到1300余期次,培訓人員超過60萬,“技能中油”等線上平臺的實名注冊人數超過25萬,這些操作技能人員基本涵蓋中國石油目前各個技能等級序列,實現技能等級序列的全覆蓋[8]194。目前,中國石油開發的專業性與通用類在線培訓課程達到5000余門,視頻類課件達到800余個,累計時長在40000分鐘以上。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開發了“海學”平臺,平臺學習資源覆蓋思想政治、海油文化、領導力發展、綜合管理、專業技術等9個大類,58個二級分類,包含4470余門課程,近500項知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于2021年4月創建“中國石化網絡學院”并同步發布“石化e學”云平臺。已有100多家下屬企業加入“中國石化網絡學院”,年學習時長在2000萬學時以上,年點擊次數超過1億次。
(三)融合發展深度不夠
傳統的線下職業技能培訓方式雖然操作性強、組織便利,但是不能突破培訓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做到標準化和規范化。線下職業培訓需要員工脫崗學習,員工無法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培訓和認定。因此,線下職業技能培訓方式越來越受到限制。2020年以來,許多企業將面授培訓轉為線上培訓,隨之而來的是線上資源不足、資源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不夠、原有資源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建設新的在線學習平臺或者充實現有在線平臺的培訓資源,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在線培訓需求。
為進一步適應教育培訓的“互聯網+”發展趨勢,推動數字化轉型,必須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育培訓資源,加快構建新一代數字教育平臺,在內容資源建設以及在線學習服務平臺搭建等方面進行嘗試[8]195。
(四)編輯能力急需提升
傳統出版編輯的主要職能是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傳播。傳統出版編輯習慣于對紙稿的編輯加工,形成對紙質出版物的思維慣性。他們習慣于做書,而很少思考怎樣賣書,怎樣賣得多,怎樣能增加讀者數量。在融合出版形勢下,用戶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用戶更注重閱讀體驗,傾向于數字化、可視化閱讀,對傳統紙質圖書的依賴較以往大大減弱。目前,傳統出版編輯面臨的挑戰包括意識轉變落后于技術發展[9]117、對新技術與新事物的敏感度不夠、策劃統籌能力不足、信息分析和內容創新能力不足、自身能力跟不上行業發展速度、缺乏跳出舒適圈的勇氣等。融合出版對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編輯進行能力升級和角色轉型。
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石大社”)提前布局,成立數字出版部,負責社內紙質圖書數字化改造升級,將現有資源進行二次利用;石大社迅速轉變身份,增強“互聯網+”意識,由過去的傳統教材出版商向現在的資源服務商轉變;石大社積極與專業技術團隊或技術公司合作,借助專業技術團隊的技術優勢進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一)自主開發“職達未來”微信公眾號
石大社2018年注冊了“職達未來”微信公眾號,目前關注用戶已超過10萬人。微信公眾號的“職鑒測試”欄目細分為國家鑒定、石油石化、圖書試讀、職業微課等子欄目,具有在線試讀最新圖書、測試學習效果、查看錯誤試題答案、觀看課程視頻等功能。石大社出版的《石油石化職業技能培訓教程》《石油石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復習指導書》《油氣田員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應知應會》系列紙質圖書為讀者提供學習增值服務,讀者通過封底的二維碼和授權碼在“職達未來”微信公眾號注冊后,即可在線練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2023年,石大社出版《天然氣管道實訓系列教材》,教材分為《管道保護工實訓教材》和《輸氣工實訓教材》兩冊,配套操作視頻、課件、崗位知識地圖等豐富的數字資源。
(二)重點建設并運維“中國石油技能人才在線學考”平臺
在“互聯網+培訓”的行業背景下,按照線上+線下開展職業培訓的整體思路,石大社積極調整業務板塊,先后與中國石油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中國石油集團共享運營有限公司合作,統籌平臺規劃和頂層設計,協助企業建設在線學習平臺,重點建設、運維“中國石油技能人才在線學考”平臺。“中國石油技能人才在線學考”平臺是一個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包含系統管理、基礎管理、專家庫、資源中心、考務中心、監控溯源、在線考試、在線學考、認證培訓9大功能,主要服務于企業考評員、質量督導員、操作技能管理人員、操作技能員工,具備培訓認證功能。目前,該平臺上線130余個工種的理論試題,1000余個視頻,視頻時長超過3600分鐘。
(三)積極探索海外員工職業培訓數字資源開發模式
2023年,石大社與中國石油集團東南亞管道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天然氣長輸管道站場運行》視頻資源。該項目包含操作項目152個,視頻采用中、英、俄三種語言,時長約3300分鐘。《天然氣長輸管道站場運行》視頻拍攝難度大,攝制組先后在我國新疆、西南油氣田,烏茲別克斯坦等9個站場進行拍攝。該項目是石大社在外語類職業培訓數字資源出版領域的嘗試,隨著《天然氣長輸管道站場運行》視頻資源的順利出版,石大社在該領域積累了一定的項目運行經驗,為今后同類數字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該項目有利于提升海外當地員工職業技能,加快海外技能教材體系建設落地,項目成果得到企業的高度認可。
(一)提高政策敏銳度,抓住時代機遇
石大社自20世紀90年代即進入職業培訓領域,出版了一大批得到企業、員工好評的職業培訓用書。在職業培訓領域探索的過程中,石大社一方面積極推進現有板塊的知識更新,將成熟的圖書重新整合、改版、修訂;另一方面深入學習《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等關于出版融合發展的文件精神,擯棄老舊思維,提前謀劃布局,立足自身優勢,樹立融合出版理念,不斷優化出版物的產品結構,積極由傳統紙書出版商向資源服務商轉變,力爭抓住出版融合發展的時代契機。
(二)轉變出版理念,適應融合出版時代潮流
傳統出版時期,出版社是內容的生產商,主要職能是知識內容的采集、加工、傳播,而讀者是內容的被動接收者;融合出版時期,隨著“互聯網+”、云計算、5G、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迅速發展,讀者的閱讀習慣正在改變,閱讀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知識的時效性和閱讀體驗。同樣,職業技能培訓由傳統面授逐步轉為線上認證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在此背景下,石大社在圖書選題策劃時,不斷更新出版理念,深入實施數字化出版戰略,從重編書向重知識、內容、服務轉變,從依靠“印刷機”向融合互聯網、5G、人工智能、AR/VR、大數據等新技術轉變。石大社以用戶為中心,發現用戶的需要,進行產品策劃[10],積極尋求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國家管網等石油石化企業的合作機會,利用自身的內容優勢,為企業數字化資源開發做好服務工作,助力石油行業加快構建與新技術融合的多元化職業培訓產品。
(三)注重技術創新,尋求全面合作
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高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的傳播途徑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紙質圖書向視頻、音頻、電子書等轉變,縮短了出版時間,提高了傳播效率[11]。出版行業必須擁抱新技術,做好技術儲備。目前,出版行業比較流行的有在線學習平臺、二維碼識別、AR/VR、動漫、移動APP等。融合發展是各種要素的互融再生,涉及對象眾多。石大社作為大學出版社,具備教材出版、內容加工方面的優勢,但新技術的應用略顯不足,面臨開發投入資金不足、專業人才隊伍缺乏、盈利模式不夠清晰等困境。石大社積極與專業技術團隊或技術公司合作,發揮自身內容生產優勢,借助外部力量的技術優勢,在減少自身資金投入的同時,實現“內容輸出+技術創新”的合作共贏。
(四)以內容為導向,筑牢質量生命線
目前,在線教育平臺的各類服務給用戶帶來了靈活、便捷和個性化的使用體驗[12]。各類在線平臺、APP呈現高速發展態勢,數量也在持續增加,用戶的選擇更加多樣,隨之而來的便是在線平臺、APP的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增強用戶黏性,最終取決于內容。而大學出版社長期依托高校人才、科技創新等優勢資源,在專家隊伍、出版內容建設上形成了特色優勢,大學出版社應根據本社的專業所長,挖掘有價值的選題,進行產品策劃,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應認清形勢,找準自身的立足點,以內容為源為本,圍繞社里積累的優質作者資源開發產品,充分發揮內容資源優勢,逐漸積累自身口碑[10]。石大社一直堅持“質量為本”,在圖書出版內容和編校方面嚴把關,不斷推進傳統圖書出版和數字圖書出版全生態的升級發展,以優秀的圖書質量、良好的閱讀體驗為用戶提供優質供給;另一方面,石大社秉承“內容為王”,歸檔、整理、利用好現有數字資源、融媒體技術,創新數字圖書資源供給模式,充分發揮數字資源價值[13]。
(五)提升編輯素養,建設融合出版人才隊伍
當前,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正在引領圖書出版變革和創新,催生了融合出版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對出版業人才隊伍能力素質提出了新要求[14]。編輯要提升數字出版素養,增強全媒體出版意識,重視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增強自身服務意識[15],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增強業務能力[9]120。融合出版人才也稱為復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掌握傳統紙質出版的必備知識,另一方面要掌握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培養對數字出版和先進信息技術的前瞻性眼光。編輯一方面要從事傳統文字編輯工作,如對視頻腳本、字幕、配套試題進行文字編審校,另一方面還要進行總體頂層設計,包括平臺建設,資源拍攝、剪輯、包裝,資源上傳、測試,平臺維護等。大學出版社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既不可輕視編輯基本功的磨煉,又要創造機會,讓更多的編輯投身于融合出版產品的開發中。
在“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的背景下,職業培訓類選題的融合出版前景廣闊。因此,大學出版社首先要把好意識形態關、政治方向關;其次要形成知識服務思維、產品思維、互聯網思維,立足傳統出版,發揮內容優勢,嚴格把握篩選標準,剔除低俗、劣質、同質化內容,堅持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最后,要加強與專業技術團隊或技術公司的合作,借助他們的技術優勢、平臺載體,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智慧出版深度融合,實現出版理念、出版內容、出版技術、傳播平臺與人才隊伍的全生態升級發展,實現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機制的一體化,不斷為社會輸出正能量的精神養料,承擔新形勢下大學出版社的社會責任,為更好地服務文化強國、出版強國建設,源源不斷地貢獻大學出版社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蔣菲菲,楊萬慶.融合出版背景下教育出版的數智化發展路徑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4(2):59-62.
[2] 侯良健.融合出版中教材數字資源建設實踐與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22(3):129-131.
[3] 宋吉述.踐行出版業“十四五”規劃推進出版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J].出版廣角,2022(6):25-32.
[4] 馬永強.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探析[J].出版參考,2023(10):5-10.
[5] 徐珠君.融合出版形勢下科技編輯的業務能力建設研究[J].中國編輯,2022(7):68-72.
[6] 張君成. 2024出版融合發展大會:營造融合好生態探索融合新路徑[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1-15(008).
[7] 馬曉彥,吳學兵,陳慧,等.融合出版時代科技圖書編輯業務能力提升的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4):221-223.
[8] 曹光朋.“互聯網+培訓”模式下教育培訓融合出版實踐與認識:以石油石化行業教育培訓融合出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2):193-195.
[9] 何峰,徐偉.智媒體時代編輯出版戰略重塑研究[J].編輯學刊,2022(4):116-120.
[10] 唐俊杰,李朝明.出版業融合發展的現實思考和路徑探索[N].中華讀書報,2022-07-20(006).
[11] 劉佳.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數字出版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4(1):55-58.
[12] 劉莉.構建與培訓新技術融合的多媒介、多元化職業培訓產品體系:關于職業培訓教材產品轉型升級的思考[J].職業,2018(16):20-21.
[13] 張亮,劉洋.新媒體環境下大學出版社發展探討[J].科技與出版,2019(2):135-137.
[14] 張貽松.高校教材出版的融延發展實踐探索: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2(6):26-29.
[15] 段鵬.融合出版背景下編輯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現代出版,2021(5):51-55.
作者簡介 方娜,編輯,研究方向:圖書出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