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媒介時代,在技術和商業的驅動下,電影和游戲走向融合。奇幻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也開始借鑒游戲元素發展自身,不僅在技術上提供了更具創新性和沉浸感的體驗,也在商業上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從奇幻電影的創作路徑出發,分析影游融合背景下的奇幻電影在外部形式、內部價值以及營銷傳播上的創新和改變,并得出結論。在外部形式上,奇幻電影通過對具有東方韻味的數字化場景的打造、對神話角色的人性化演繹、對敘事視角的游戲化設計,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奇觀化工業美學。在內部價值上,奇幻電影通過對經典IP的類型化改編、對思想主題的現實化關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融合,與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相聯結。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讓觀眾重拾經典,而且為傳統文化注入了現代元素。在營銷傳播上,奇幻電影創新采用影游聯動方式進行宣傳,通過打造IP產業鏈實現IP產權價值的最大化,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所以奇幻電影的發展,不應僅停留在打造視聽畫面奇觀異景上,應更加注重影游融合的力量,打造具有中國韻味和現代化特色的東方奇幻美學,為中國電影在全球市場贏得更廣泛的受眾。
關鍵詞:奇幻電影;影游融合;外部形式;內部價值;營銷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7-024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河北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資助項目“影游融合背景下奇幻電影創作路徑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CCXXM2023018
影游融合指的是游戲與電影互為IP或相互改編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帶來游戲體驗、身體體驗[1]。近幾年的奇幻電影如《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等都取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其成功與影游融合密不可分。這些電影融合了游戲化和互動性等影游特征,煥發出新的生機,能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一)對具有東方韻味的數字化場景的打造
奇幻電影對場景的塑造不同于傳統影像一般具有細膩的美感,其更傾向通過影像展示奇觀性元素,建構一個宏大空間的第二世界[2]。21世紀以來,奇幻電影積極使用新的數字特效技術,如3D虛擬技術、動作捕捉技術等,建構未知的異世界。
在電影《刺殺小說家》中,視效鏡頭多達1700多個,制作耗時26個月左右[3]。《刺殺小說家》中有兩個世界,現實世界是具有煙火氣息的重慶,異世界是荒涼破敗的云中城。云中城大部分場景由后期特效制成,融入東方古典意象,古道日暮、風草蕭疏,與車水馬龍的現實世界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尋找赤發鬼道路之艱險。同時,層巒疊嶂的高山與現實都市重疊,散發出濃厚的賽博朋克氣息,給觀眾帶來游戲穿越探索般的爽感。奇幻的景象經由算法編程創作出真實可感的具體形象,帶來具有全新的東方審美的藝術體驗,也符合“游生代”觀眾的觀影偏好[4]。
(二)對神話角色的人性化演繹
中國奇幻電影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奇幻電影大多取材于我國古典神話和民間傳說[5],其對神話角色的演繹也不斷變化。
其中,一些影片的經典神話形象表現出獨特的游戲化人物形象與風格。在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哪吒是靈珠子轉世,手套降魔鐲,腰圍混天綾,帶有神仙氣魄[6]。但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角色顛覆了以往的形象,齊劉海搭配臉上的雀斑、缺失的虎牙,獨具現代玩偶風,這一反叛設計深受年輕受眾的喜愛。除了對神仙角色的重塑,奇幻電影也對妖怪進行了現代化的改編。例如,《捉妖記》中的妖怪不像傳統妖怪一樣兇神惡煞,而是有一種“丑帥”“丑萌”的感覺,表現出現代審美的多樣化。除了對人物形象的現代化改編外,影片也展現出對人物性格特點的現代化演繹。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性格非常鮮明,他勇敢果斷、機智善良,同時也有驕躁的一面。《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對其性格特點進行了現代化演繹。影片中,孫悟空雖失去法力,淪為凡人,但仍心懷善意,全力保護江流兒,并在冒險的旅途中找回初心,完成了自我救贖。中國奇幻電影解構了傳統英雄形象,賦予角色人性和生命力,能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內在情感。
(三)對敘事視角的游戲化設計
可以參考電子游戲的闖關空間,建構具有東方韻味的奇幻空間,使觀眾獲得如游戲玩家一般的體驗,從而全身心沉浸于電影中。以去年春節檔上映的《滿江紅》為例,主要敘事空間是一個被高墻所隔的宰相府,這與經典游戲貪吃蛇的游戲空間設定如出一轍。
關卡式的游戲空間打造,主要依靠的是移動鏡頭和第一視角的組合[7]。在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中,殷郊為刺殺妖狐而誤傷殷壽慌亂逃跑時,鏡頭跟隨殷郊的身影在宮殿內穿梭。隨著鏡頭的移動,金碧輝煌的鹿臺、鱗次櫛比的宮殿,一一浮現在觀眾面前。這種人物“跑酷”的設定,使觀眾能以第一視角跟隨角色進入場景,身臨其境般地欣賞到奇異景觀,感受主角的心理變化,增強了影片的沉浸感和互動性。
在《穿越火線》等游戲中,如通過第一視角射出子彈,通過延長子彈穿越的速度,延長影片時間,增強視覺沖擊力。玩家可以通過操控角色,以第一視角體驗緊張刺激的競速場景。電影采用類似的視角設定,能夠使觀眾與主角產生更緊密的情感聯系,順應了后生代觀眾的視覺審美特點。
(一)對經典IP的類型化改編
類型片指由熟悉的、基本上是單一層面的角色在一個熟悉的背景中表演可以預見的故事模式的影片[8]。其敘事與情節等設定都有一定規律,奇幻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類型,對奇幻元素與傳統題材進行類型化改編,使其符合現代商業審美視野,滿足了現代受眾的喜好。
《鬼吹燈之尋龍訣》就采用了好萊塢經典探險電影的敘事框架。主人公胡八一為尋找初戀對象丁思甜決心前往草原,在尋找過程中遇到神秘團伙并與之抗衡,并發現傳說中的神秘力量“彼岸花”。這種類型模式摒棄了小說中的復雜敘事,輔以程式化的情節展現,使觀眾能夠清晰了解劇情發展。相反,電影《妖貓傳》以皇帝離奇死亡展開,通過白居易、空海兩人的調查牽引出前朝舊事,前半部類型片的設定使觀眾可以很好地代入,但后半段則插入無上密和幻術等情節設定,使得敘事混亂,因此反響平平。
如今類型片已經融合多種元素,如通過喜劇元素降低傳統文學的嚴肅性,并以娛樂化的方式對其進行呈現[9]。《西游·降魔篇》用無厘頭的喜劇手法和現代化的臺詞,中和探險過程中的妖魔鬼怪帶來的恐懼,給人以片刻的喘息。這種類型的雜糅,體現出了奇幻電影所具有的商業性和藝術性。
(二)對思想主題的現實化關照
奇幻電影的創造往往更注重視覺畫面的奇觀性,而忽略了對影片主題和精神內涵的關照。以往的奇幻片往往圍繞“愛情”“善惡”等主題展開,如《畫皮》中小唯對愛情的向往與犧牲、《西游記》中各色妖怪與神仙的善惡之分[10]。但近幾年的奇幻電影開始挖掘奇幻表象下的現實社會,表達出對現實的批判和人文關懷。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上去講述了一個關于親情和父愛的故事,性情頑劣的哪吒在最后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選擇犧牲自己來祭天,但其實際想要展現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服輸、反抗命運的現代精神。在游戲敘事的介入下,故事本身的嚴肅性降低,滿足了快餐文化下受眾的娛樂心態。在《刺殺小說家》中,一個父親為尋找失蹤多年的女兒,接下了刺殺小說家的任務。影片在現實世界中展現了拐賣兒童、尋親等社會問題,也對未來虛擬技術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現實世界的人們對虛擬技術的盲目崇拜猶如異世界中的百姓對赤發鬼的盲目追隨,體現出了創作者對未來科技打造的虛擬游戲的質疑。奇幻電影通過創造虛幻的故事和角色,引發觀眾對現實社會和自身困境的思考,并提供了一種逃離現實、尋找希望和夢想的方式,具有深層意義和社會關懷。
(三)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融合
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使得奇幻電影對本土文化的挖掘開發更為明顯,探索本土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演繹,打造東方韻味的審美意境成為新的方向。有別于西方奇幻電影中人類對自然元素超能力的使用[11],中國奇幻電影中的凡人只能通過“打怪升級”的方式,獲得某種力量。《誅仙》中的張小凡、《捉妖記》中的天蔭、《風語咒》中的朗明都是從零開始,一步步走向終點的。他們都是凡人,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力量,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打怪升級”和現代人的追求夢想觀念相符,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個人奮斗的觀念的延續。
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中,導演不僅展現了“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同時展現了父子關系的多重表現。姬發作為質子,一開始十分崇拜紂王殷壽,并稱其為“英雄”,了解真相后,他開始反抗。其行為明顯違背了傳統文化中儒家的倫理綱常[12],但這同時體現了姬發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發現個體價值的現代化精神。這種演繹方式使傳統文化與青年文化有了新的聯系,具有現代化特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融合,不僅拓展了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而且能讓更多觀眾看到傳統文化的價值。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與影視數字特效技術的發展,奇幻電影結合影游融合的互動性特征,對影片推廣進行了新的嘗試。影片嘗試通過影游聯動的方式,開發系列IP品牌,打造IP產業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可感消費的需求。
2021年,網絡游戲《我的世界》與奇幻電影《侍神令》聯動[13]。電影中出現的酒吞童子、桃花妖、雪女等角色,均在方塊世界中完美還原。這種聯動方式可以使受眾在觀影結束后,以陰陽師的身份進入游戲,體驗電影主角的冒險歷程,既通過二次曝光推廣了奇幻電影,又增強了影片和游戲的沉浸感與互動性。
西方奇幻電影《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之所以能持續爆火,除了龐大的原著粉基礎外,也取決于該系列IP產業鏈的打造[14]。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廣闊的改編空間,然而當前中國的奇幻電影僅僅停留在影視化改編的層面。這不僅限制了奇幻電影的影響力和觀眾的想象力消費,也挫傷了觀眾對奇幻電影產業的期望[15]。因此,中國奇幻電影有必要開展跨產業聯名活動,建立包括游戲、主題公園、周邊產品等在內的IP盛宴,再借助網絡和新媒體的力量,在全球范圍內講好中國故事,向觀眾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以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影游融合背景下,奇幻電影更適應“游生代”觀眾的觀看喜好,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想象力消費需求。利用游戲媒介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建構具有中國風的奇觀場景,通過對經典文學IP的類型化改編,引發觀眾對現實社會的關注與反思,打造奇幻電影IP產業鏈,能助力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陳旭光.影游融合的跨媒介敘事和想象:“影游融合與想象力消費”研究主持語[J].電影新作,2022(3):4-5.
[2] 茲維坦·托多羅夫.奇幻文學導論[M].方芳,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12.
[3] 徐建.《刺殺小說家》:中國電影數字化工業流程的見證與實踐[J].電影藝術,2021(2):131-137.
[4] 王彥,衛中.網生代游生代長大,電影的新消費時代來了?[N].文匯報,2023-06-14(001).
[5] 周郁.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奇幻電影發展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6] 周姝岐.哪吒形象的演變:從《西游記》到《封神演義》[J].漢字文化,2021(2):56-58.
[7] 張雨露.電子游戲與電影的跨媒介敘事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2.
[8] 托馬斯·沙茨.好萊塢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9] 孫麗佳.“西游”題材的文化解構與銀幕重塑[J].電影評介,2020(5):48-51.
[10] 陳宏霖.論新世紀以來國產奇幻電影的發展[J].現代視聽,2018(4):44-49.
[11] 程波.中國電影“走出去”:國產電影的文化母體與表達多樣性問題[J].電影新作,2019(2):10-16.
[12] 范志忠.《封神:朝歌風云》:新神話的美學表達與征候[J].當代電影,2023(8):38-43.
[13] 安曉靜.電影工業美學視域下新世紀國產奇幻電影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3.
[14] 劉睿茜.產業鏈理論視角下的哈利波特IP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2.
[15] 楊樂.論中國想象力消費電影的生產語境、類型拓展與審美建構[J].電影文學,2022(3):30-34.
作者簡介 于甜甜,研究方向:電視編導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