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一段時期新疆的各項工作都將圍繞總目標展開,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事關國家安全穩定。新疆農村地區的發展穩定不僅事關當地民生,亦關系全國改革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與文化潤疆的重要交匯
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舉措之“文化振興”,與新時代黨的治疆方案之“文化潤疆”在文化維度發生交匯。
(一)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新疆的鄉村文化工作對筑牢社會共同體基礎有重要作用。
文化向來是民族的靈魂與血脈,無論是在民族地區還是非民族地區,鄉土文化都構成了樸素的鄉村價值觀和認知體系,進而構建了鄉村社會的行為規范。這種影響在非民族地區體現得并不明顯,但在邊疆與民族地區,因其存在多種文化傳承,文化影響的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一些民族地區的群眾,在思想觀念深處受到不正確的文化觀念的巨大影響。
在農村社會中能否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鄉土文化,對筑牢鄉村振興之基、確保農村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鑒于農村工作的慣性,存在著重視經濟社會而輕視文化維度的現象,在新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也存在著對文化工作重視不夠、抓得不實等情況,文化時常成為對發展需求的軟約束。
(二)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重心應不斷下移,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群眾理應是文化潤疆的主體。文化潤疆是一項事關新疆地區社會穩定、人心向背的重要工作。既往的文化潤疆工作在意識形態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效:在發力方向上,主要表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陣地建設、文藝作品的推出與活動演出;在人群對象上,主要體現為對干部群體及學生群體的宣傳教育,將國史、新疆歷史融入教育與課程體系。
然而,如果僅將文化潤疆停留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與特定人群上,也會影響文化潤疆實際效用的發揮。文化潤疆的落地之根在于基層,這一工作一定要往深里走、往實處走,文化浸潤的主體應該包括最廣大的農村普通群眾。
協同推進鄉村振興與文化潤疆
農村社會若要實現長治久安,既要發展經濟,也要用先進文化凝聚人心,從而在基層社會中消除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存在的土壤。新疆鄉村振興的根本之法是“左手經濟、右手文化”,讓農民的“口袋”和“腦袋”同時充盈起來,這是鄉村振興與文化潤疆的共同使命所在。如何協同推進鄉村振興與文化潤疆工作是一項重要的議題。在頂層設計層面,需要克服工作中的“條塊分割”問題,形成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合力,應積極構建實施文化潤疆和推進鄉村振興的聯動工作機制。
方略既定,重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將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浸潤、漸進的長期過程,既要考慮長遠,又要著眼當前,既要集oJp6Y4E6zCq8dkwuzLLGwQqHGD6GOWpMgIUIfDci5wM=中力量解決意識形態領域突出問題,又要深入細致做好固本工作。下一階段農村社會的文化潤疆要進一步圍繞“潤什么、怎么潤、潤給誰”這三個核心問題。首先要解決文化融合的問題,解釋文化傳承與大中華的文化傳承的關系;其次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鄉村文化工作應力戒形式主義,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再次要明確文化主體性問題,始終牢記農民是鄉土文化的主體,少數民族群眾能歌善舞,要讓文化潤疆工作有煙火氣,在農民的社會生活中落地生根。
協同推進新疆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方面
文化潤疆不是一項常規性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要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切不可落入“軟文化”推進的工作思路之中。協同推進新疆鄉村文化振興,重在構建清晰的協同推進機制,克服各自為政的弊端。兩者的協同程度關系到打通群眾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標的實現。
(一)從制度層面解決組織領導、資金保障與考核評價等方面內容。各級宣傳部門和鄉村振興局應加強溝通協調,在制定政策、項目設立等方面加強溝通聯絡,形成相互促進、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
(二)培育廣大農村群眾正確的文化觀念。文化潤疆的底色是中華文化的內在一體性和整體有機性,需要通過更深入的政策宣講和文化交流,讓新疆群眾克服狹隘的自身本位的文化觀念。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化群眾。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采用戲曲表演、歌舞聯歡等形式,促進文化交流交融,豐富鄉村文化內涵。
(三)大力提升鄉村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寓教于樂、群眾參與是鄉村文化活動的顯著特點。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健全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實現鄉村文化陣地全覆蓋。同時,要充分利用各類文化設施,搭建鄉村文化服務平臺,常態化開展文藝演出小分隊下基層演出活動,經常性組織文化體育活動,擴大群眾參與面,使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具體活動中得到不斷豐富。
(四)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的建設使用。新時代文明所(站、點)是鄉村開展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需要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的建設使用;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組建新時代志愿服務隊,因地制宜地開展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五)積極倡導樹立鄉村文明新風尚,注重培養“新型農民”“文化農民”。依托鄉村產業與集體經濟發育契機,依托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打造能搞經濟、能謀發展、能傳播文明的新農民。持續挖掘鄉村魅力,以鄉村建設者凝聚鄉村情感,培育“文化農民”。培育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優良家風、文明鄉風,注重家庭家風家教。與村規民約相結合,大力弘揚家風孝道,推行善行義舉,形成崇德向善、和諧向上的村風民風。
(六)加強鄉村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鄉村文化人才是鄉村文化服務的人力基礎,在政策支持方面,應當加大對基層文化服務行業人才職稱評定的政策傾斜力度,保障鄉村文化服務人員的各項待遇。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上,要建設一支專業性強、人員穩定、熟悉鄉村農牧民群眾的專業文化人才隊伍。在發動群眾方面,必須著力建設鄉村“草根”能人與基層能人隊伍,使鄉村群眾性文化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組織更加有序。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