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幼兒的需求,支持幼兒的探索,提升幼兒的經驗,呈現、記錄那些有表達、有分歧、有感受、有困惑的時刻,而這正是教育的開始。下面我將以“關注幼兒興趣與需求”為原點,以“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為核心,介紹我們和幼兒共同設計、參與、感受的教育活動——“橘皮樂翻天”。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師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執行?!?教師以本班幼兒自身發展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讓幼兒在體驗課程的生長過程中獲得收獲與成長。
小班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一次的餐后水果是橘子,在剝橘子皮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對剝下來的橘子皮充滿了興趣:“哇,這個橘子皮好香啊!”“摸上去滑滑的?!薄€有的幼兒問:“這是橘子寶寶的衣服嗎?”“它可以吃嗎?”……看到幼兒對橘子皮表現出的濃厚興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以橘皮為線索開展了班本化主題課程——“橘皮樂翻天”。
主題活動架構
主題活動內容的邏輯架構能夠進一步幫助教師推進課程路徑,提升幼兒的學習質量,同時邏輯架構還能使幼兒呈現出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的聊天中,教師發現小班幼兒對橘皮的外部特征、用途等很感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以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對課程進行了重新梳理和邏輯架構。
主題活動內容以“橘皮”為線索,從研究橘皮的特征到其變化及作用,最后再到橘皮的保護。首先,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橘皮的外形特征,如觸感、顏色、氣味等,積累相關經驗;其次,讓幼兒通過多種活動形式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橘皮變陳皮的過程及特點;再次,通過親子調查了解陳皮的作用,并通過語言、動手操作來感悟理解;最后,通過開展爭做“橘皮小衛士”活動,讓幼兒懂得關愛他人,從而感受保護橘皮過程中的溫馨與快樂。


主題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回歸生活化主題內容,牢抓活動開展契機
“生活即教育”,即教育要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小班幼兒剛入園,他們的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缺乏各種經驗,但卻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對周圍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感興趣。所以教師應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中用心觀察,發現他們的興趣點,尋找豐富且適宜的教育內容和材料,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優化生成性主題脈絡,預設留白逐步推進
在生成新的活動時,教師用一種開放的心態,重視幼兒的發散思維,逐步明晰和構建課程框架,深度開發多樣態的生成內容,重視幼兒的想法,幫助幼兒構建對世界的認知。本次主題課程中教師抓住幼兒對橘皮的興趣點,思考如何推進這個課程:前期教師預設“認識橘皮、橘皮小衛士”等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斷生成“橘皮的影子、橘皮的STEAM課程”等內容。整個過程,教師一直追隨幼兒的興趣,聆聽幼兒的想法,支持幼兒的行為,和幼兒一起探索橘皮的奇妙用處。
三、創設班本化主題環境,增強幼兒主題意識
1.設立班本課程區域
在教室內單獨開辟一個角落,供幼兒開展班本課程及相關的游戲活動。這個區域的功能不同于其他區域,它可能不是單單指向五大領域中的任何一個領域,而是根據幼兒的選擇進行游戲,如在本主題中,幼兒的興趣點在于橘子皮,所以他們可以在此區域里剝橘子、玩橘皮貼畫、比一比橘皮之王……
2.滲透班本課程資源
除了班本課程區域橘子皮區,在班級其他環境的布置中,也可以滲透橘皮課程的相關內容。如在美工區提供橘皮,幼兒可以畫橘皮、貼橘皮等;在生活區提供打好洞的橘皮,幼兒自主制作橘皮項鏈……幼兒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也對橘皮中的各種資源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活動的感悟與思考
1.幼兒是課程班本化的生發力量
班本課程主題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深入幼兒生活,從幼兒日常生活中自然歸納課程主題,敏感地捕捉幼兒的發現和問題,讓課程內容的生成做到“清水出芙蓉”、源自幼兒本真生活、體現幼兒的自我需求。例如,幼兒在洗手時偶然發現了造型各異的橘皮影子,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和問題,生成了科學活動“橘影重重”,幼兒通過光影小實驗了解了影子的秘密,揭開了“怪獸”的真面目,滿足了他們探索與學習的好奇心。后續又緊接著生成了美術活動“橘影怪獸”,幼兒借助橘皮輪廓大膽想象,用線描、輕土造型等形式創作了造型各異的怪獸形象。這樣聯動的生成活動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既符合幼兒的實際需要,又能促進其經驗的有效生成,讓課程班本化過程中的學習更具趣味性和主動性。
2.教師是課程班本化的實踐力量
當教師敏感地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后,需要通過調查問卷、談話、拍攝視頻等多種方式了解本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并分析其最近發展區,結合《指南》中本班幼兒年齡段的發展目標“辨析式”地審議主題內涵,梳理出適宜本班幼兒發展的主題目標,借助思維導圖推進課程路徑,并在提升幼兒學習質量的同時使幼兒呈現出良好的學習狀態。讓主題實施的過程真正達成“基于經驗→解析經驗→拓展經驗→提升經驗”的目標,從而更有效地達成主題目標,提高主題實施質量,促進師幼共同發展。
3.資源是課程班本化的支撐力量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毙“鄤側雸@,家長對幼兒在園生活十分關注,因此教師可充分發揮家長的主動性,讓其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如在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建議家長帶幼兒一起去果園摘橘子,并把摘來的橘子帶到幼兒園以豐富班本課程區域,幼兒可以在區域里剝橘子,剝下的橘皮可以畫畫、喂娃娃、比大小等。教師還可發放“橘皮大調查”的調查表,讓幼兒和爸爸媽媽們一起調查發現橘皮的用途,使其相關經驗得到進一步運用、擴展和提升,從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進而落實主題活動班本化,使其真正成為幼兒所需要的課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高明之處,不在于能預設所有細節,而在于能根據具體情境,巧妙地做出相應變動。”教師要發現幼兒的發現,不斷傳承與創新,追求卓越與發展,讓健康浸潤童年,讓童心飛揚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