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團結奮斗與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論命題,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團結奮斗的豐富內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訴求,是奮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必由之路。新時代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黨和人民團結奮斗提出新要求。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和弘揚團結奮斗的偉大精神和工作態度,以團結奮斗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團結奮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訴求;必由之路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4)04-0018-07
收稿日期: 2024-02-05
基金項目: 遼寧省社科聯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重大委托課題(2022lnskzdwtkt-012)
作者簡介: 房廣順,男,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張繼承,男,遼寧大連人,遼寧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團結奮斗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黨的二十大重大理論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而凝心聚力、奮勇拼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是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的時代號召,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持和力量源泉。
一、團結奮斗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之基
團結奮斗的時代號召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蘊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系的精髓。團結奮斗的豐富內涵對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奮勇拼搏而開創的重大理論命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代發展的最新成果。
(一)團結奮斗蘊含歷史合力論的科學精神
實踐是形成團結奮斗精神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實踐,勞動是人最典型的實踐活動,是人類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造自己的歷史。恩格斯強調:“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1]254社會歷史向前不斷發展,必然離不開人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性活動,這些活動突出許多個人的意志和愿望,并形成無數交錯的力量集合,這種力量集合就是團結奮斗的具體表現,能夠推動社會歷史不斷地向前發展。
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的重要范疇,是一種社會實踐的存在。首先,人在不斷創造并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始終處于社會歷史主體地位,而人不斷的實踐活動正是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人在實踐活動中為了實現或達到某種目的,就需要不斷進行斗爭,以人的意志開展各種斗爭的過程就是奮斗。社會歷史的存在并向前發展始終與人緊密相連。馬克思主義始終強調人在社會歷史向前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的意志和愿望必定在多方面影響著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其次,社會歷史向前發展依靠人,這種依靠是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人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交匯力量。恩格斯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的每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1]605。這就說明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不同個體產生不同的意志活動并以此開展不斷的實踐,但又由于個體所處環境的特殊性,需要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們之間形成相互作用或相互沖突。歷史的發展就是在不同人的意志的這種相互較量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的。最后,斗爭體現出人不斷奮斗的過程,而歷史的發展是在人的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合力的結果,并不是單個人的意志活動作用的結果。不同個體有著自身的奮斗目標或計劃,其行為效應并不完全能與社會規律一致,推動、阻礙或者動搖的狀態都可能是存在的力量,正是由于各種力量形成的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推動著歷史迂回曲折地向前發展,這種發展就是人們的團結奮斗。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287。人是推動社會變革、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團結奮斗最深厚、最充沛的力量源泉。深刻把握團結奮斗的哲學內涵,堅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厚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動力。
(二)團結奮斗體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性蘊含著團結奮斗的精神偉力。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始終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偉業,始終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持續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不斷創造發展奇跡,實現新的歷史突破。
中國人民以團結奮斗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尊重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充分體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主觀能動性是人類所固有的屬性,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對客觀規律具有能動的反映作用。客觀規律性則是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所固有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3]669這說明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要的原則是要從現實世界的客觀規律出發,按照客觀規律開展實踐活動。首先,推動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的轉化,靠的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現存事物的規律認識,并且能夠用科學的理念去把握這種規律,從而在人腦中形成主觀映像。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的實踐中,始終能夠緊密把握歷史大勢,總是從不同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出發,充分認識到黨在不同時期面對的具體情況和歷史任務,開展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革命斗爭,進而不斷提升全黨的思想水平、認識能力,不斷取得偉大斗爭的勝利。其次,推動人們把人的認識活動、人的意識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相結合,堅持實踐活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以制定正確的計劃、方案、政策、方針等,并將其付諸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使精神因素轉化為物質力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三座大山”的壓迫,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科學分析我國社會的新變化新情況,尊重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針對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形成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最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體現出辯證統一的關系,客觀規律性是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只有正確地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反之亦然,主觀能動性是人腦對現實的反映,只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才能正確地認識客觀規律和掌握客觀規律。我們既要反對“精神萬能論”,也要反對否認意識能動性的機械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以團結奮斗的精神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充分尊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團結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三)團結奮斗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品格
團結奮斗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最本質的品格特征,團結與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應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利益不同的利益。”[4]44這就從黨的性質上揭示了無產階級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人的目的是為多數人的利益而奮斗,靠的是緊密團結黨內外群眾,匯聚無產階級磅礴力量,為實現全人類自由解放而努力奮斗。列寧指出:“保持黨的隊伍的統一和團結,保證黨員相互之間的完全信任,保證在工作中真正齊心協力,真正體現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意志的統一。”[5]78這充分說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需要穩固且龐大的群眾基礎,但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不能自發地形成革命斗爭的組織,這就需要無產階級必須具備完備的領導力量,即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并通過一切方式聯合能聯合起來的廣大工人階級,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形成一個思想覺悟先進、群眾基礎牢固、團結奮斗精神濃厚、革命斗爭信心強大的力量。
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凝聚智慧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不斷賡續奮斗,既強調和爭取全黨的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團結,也強調和爭取一切愛好和平、積極發展的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團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團結奮斗的重要學說。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能夠把團結奮斗精神作為解決前進道路上艱難險阻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此之上,以共同理想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根基,用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實踐,樹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旗幟,指引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斗的前進方向。毛澤東指出,“在黨內,和全體同志更好地團結起來,在黨外,和全國人民更好地團結起來”[6]1097。鄧小平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7]110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引著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是指引著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鮮明正確的理論與中國共產黨人共同且堅定的理想信念相結合,促使人們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找到光明且正確的奮斗方向,才能堅定地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團結奮斗,對內推動中華民族大團結,對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新戰略,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宏偉功績。歷史和實踐證明,團結奮斗是黨和人民走向中國式現代化康莊大道的必然選擇。
二、團結奮斗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8]70團結奮斗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訴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既要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又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出發;既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歷經團結奮斗走過的披荊斬棘之路,更要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康莊大道必須繼續團結奮斗的緊迫要求。
(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黨和人民團結奮斗凝練的重大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苦苦探索、百般嘗試,始終以團結奮斗的精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頂住挑戰與壓力,用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黨和人民指明了前進道路、發展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結果,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奮斗征程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淬煉出來的重大理論成果。首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對三座大山的壓迫,主要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這個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把我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使用“現代化”的概念來分析和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問題,毛澤東提出了“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9]等重要論斷。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6]1081這些思想的提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啟動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領導人民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程。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0]483的“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再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和方向。鄧小平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作出卓越貢獻,明確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并具體分析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性質等基本問題,著重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四個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不同之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充分認識基本規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不斷創新發展。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大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明確目標,到黨的二十大全面系統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導和理論遵循。
(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中國人民在團結奮斗中取得歷史性成就,更在團結奮斗的過程中開辟了未來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百年實踐和歷史經驗都充分說明,一個能團結奮斗的民族、一個能團結奮斗的政黨,在面對任何困難面前,都能夠跨越荊棘,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總結了百年奮斗征程的經驗教訓,形成了指導中國實踐的系統、完整的新時代偉大工程。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斗,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我們的國家從積貧積弱發展壯大繁榮昌盛,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團結奮斗的征程中不斷豐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理論,取得一個個偉大的勝利。首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更加符合具有本國特色、本國特征的現代化特殊規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不靠掠奪、殖民的方式來實現,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魔咒,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等偉大的實踐成果,為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守正與創新、活力與秩序等重大關系的創新性勝利。在經濟方面,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穩步提升,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展,物質財富持續積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為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實體產業支撐;在社會建設方面,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全民公共服務得到有效改善,在教育、文化、衛生、醫療、住房等方面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政治制度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發展,政治氛圍更加和諧,政治變革取得偉大成就,促進社會文明水平提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勾勒出現代化建設新的美好愿景,為發展中國家走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明確的路徑選擇,實現了中國經濟、社會與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是黨和人民在團結奮斗的偉大征程中取得的重大實踐成果。
(三)中國式現代化依靠黨和人民的團結奮斗攻堅克難戰勝風險
現階段,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奮勇前進。我們要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面對前進道路上各種驚濤駭浪的挑戰與風險,必須堅持團結奮斗,著力解決各種不利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應對國際局勢的復雜變化靠的是團結奮斗的精神。首先,從國際形勢看,世界格局呈現出明顯的“東升西降”態勢,世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的思潮不斷抬頭,我國面臨的外部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阻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遏制、封鎖與極限施壓,我們必須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的重大斗爭。其次,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但是,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偉大的事業,也是困難重重的征程。一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地區差距、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二是廣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還有許多仍未解決的愁事;三是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需要解決很多重大問題。最后,從黨內看,中國共產黨堅持自我革命,探索出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斗爭精神、斗爭方法還有待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堅決斗爭,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保持先進性、純潔性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的永恒課題。
三、中國式現代化對黨和人民提出了團結奮斗的新要求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依靠黨和人民團結奮斗取得輝煌成就,開創性地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進入新時代,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靠的是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著力構建海內外兒女大團結的和諧局面,以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發揮優良作風,吸取經驗教訓,凝聚奮斗力量,以向上向好的姿態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新時代發揚團結奮斗精神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方向與最終成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質,這是一條與西方現代化完全不同的,符合本國實際與本國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方向。正是在黨的領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團結奮斗的精神不斷奮勇向前開辟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才有光明的前景和欣欣向榮的美好圖景。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標志,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對以團結奮斗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增強政治凝聚力,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為強大的動力。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為團結奮斗提供積極正向的價值追求,按照黨所指引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就能形成團結奮斗的合力,就能對扎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產生強大的動力。其次,中國共產黨是矢志團結奮斗的政黨,黨的百年團結奮斗通過歷史和實踐的選擇,探索并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黨的政治主張一以貫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年夙愿同向同行,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都能夠依靠中國人民團結奮斗來持續踐行。最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正確的選擇。黨的奮斗目標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探索,還有許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只有堅持黨和人民繼續發揚團結奮斗的精神,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增強戰略前瞻性,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改革創新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才能行穩致遠。
(二)新時代探索團結奮斗方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恩格斯指出,“對每一個國家來說,能最快、最有把握地實現目標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11]652。這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方法。道路問題是策略選擇最核心的內容,直接關系到目標實現的質量。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通過不斷探索團結奮斗的方向,找到對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更加有利的正確道路,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正確方向和選擇。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才能將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這就要求中國人民必須團結奮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力量基點上,符合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價值取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注重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要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高無上。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強大的自信力,能夠指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帶領中國人民找準團結奮斗方向,審時度勢地發現新形勢、新變化、新趨勢,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自信力。最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要的前進方向,是實現人民對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有效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能夠找準時代脈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努力,取得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正確道路,是當代中國進步發展的根本保障,是激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團結奮斗的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三)新時代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偉力必須構建兩個大團結
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全黨、全民族及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圍繞明確的奮斗目標形成團結一致的思想和步伐。歷史和實踐都證明,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是最有力的奮斗,給予全黨、全民族及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堅定信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要以“想在一起”的共識,激發“干在一起”的動力,把“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凝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合力。首先,促進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而共同奮斗。其次,凝聚廣泛共識,不斷匯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與團結統一是海內外兒女團結奮斗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海內外兒女團結奮斗的靈魂,團結奮斗與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海內外兒女共同的心愿與夢想。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緊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人心,形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要繼承好、運用好這一重要法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王茂森,張國新.毛澤東軍事法制思想及其實踐論略[J].探索,2009(5):27-31.
[10]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United Efforts and Solid Progr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ang Guangshun, Zhang Jicheng
(College of Marxism,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Unity and struggle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re the major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run through Xi Jinping's thought of position,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rich connotation of solidarity and struggle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is the theoretical appeal of solidly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s the only way to striv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olidly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puts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o unite and strive. To solidly pr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e must uphold and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spirit and work attitude of solidarity and struggle, and pr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unity and struggl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oretical appeal; the only way
【責任編輯:劉北蘆 責任校對:李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