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豐富內涵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概念演進。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2020年5月,中央制定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國家“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全面部署。
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境界升華。從“宏觀經濟調控”到“宏觀經濟治理”,重心從“調控”轉移到“治理”上。如果說傳統的“宏觀調控”更多側重于宏觀政策工具的使用,那么“宏觀經濟治理”更加強調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制度特征,更加強調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更加強調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更加強調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在多重治理目標中實現動態平衡和整體最優。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意義。宏觀經濟治理,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成果。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有利于順應新發展階段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實踐要求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和集成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從前期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現階段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愈加強調把握各項改革的相互關系和耦合作用。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舉措配套組合和整體效能,特別是同一領域改革舉措要注意前后呼應、相互配合、形成整體,使各項改革舉措不斷向中心目標靠攏。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發力。
注重戰略的前瞻性和穩定性。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大勢,科學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所強調的,要增強戰略的前瞻性,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敏銳洞悉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以科學的戰略預見未來、引領未來。要增強戰略的全局性,謀劃戰略目標、制定戰略舉措、作出戰略部署,都要著眼于解決事關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問題。要增強戰略的穩定性,戰略一經形成,就要長期堅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隨意改變。要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靈活機動、隨機應變、臨機決斷,在因地制宜、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中把握戰略主動。
注重宏觀政策的耦合性與取向一致性。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這就要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強化政策統籌,避免政策合成謬誤,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要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要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健全專家參與公共決策制度,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空間集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
創新區域政府治理方式。在我國,由于傳統行政區界往往又與自然條件相連,江河也往往是行政區的界線,因而在行政區之間可能存在行政與自然條件雙重壁壘。隨著信息技術和交通的發展,具備了更多克服自然條件壁壘的手段,目前需要我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消除行政壁壘上。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必須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建立一種由市場、政府共同推動的模式,強調市場的決定性力量,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即在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政府要積極作為,以此消解區域保護主義,減少行政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完善區域規劃政策協同體系。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完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增強各相關行政區域規劃的協同性和耦合性,促進人口、土地、資金、技術等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進區域政策統一規范、銜接協調,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效能。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構建跨區域合作發展新機制。要加大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配合,在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盡快實現養老保險統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持續發力,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改變單一的和整齊劃一的考核指標和方式,建立與跨區域協調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統計監測考核體系,構建協調互動、相互促進的發展共同體。堅持在發展規劃、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文化認同等各個層面共同推動,探索區域協同立法,把自上而下的推動與自下而上的探索結合起來,增強區域協調一體發展粘合力,集聚區域協同發展新動能。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江蘇省區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