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這鮮明體現出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的工作要求。
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奮斗不息致力于長期執政、矢志不渝肩負民族復興重任、胸懷天下善于規劃未來的政黨,其執政權威,發軔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讓中國站起來,強盛于政治穩定經濟崛起——讓中國富起來,厚植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讓中國強起來。
制度體系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本制度是制度之綱,包括社會主義制度(總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根本領導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分為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法律制度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涉及的大量具體制度中,除了以上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外,其余的都是重要制度,包括黨的領導、政治、法治、行政、經濟、文化、民生、社會、生態、軍隊、國家統一、外交、監督等各領域。
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作出的系統部署中,從大的方面看,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等。大的方面之下,還有相對細化的內容,以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為例,包含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更加具體的事項。
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好發揮“管總”“統攬”功能
新時代以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瞄準體制、機制、稅制、法制等方面的空白點和沖突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許多領域都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了社會活力。
深刻把握“兩個大局”的時代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科學統籌“兩個大局”的時代要求,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命題。對內,引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這事關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這則關乎我們能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抓住機遇、抵御挑戰。
兼顧好大方向正確和小細節優化。一方面,要虛心學習世界上先進的治理經驗,完備治理細節;另一方面,把牢歷史方向感,認識到圍繞治理的全球制度競爭、體系競爭、效能競爭早已開始,并且正向縱深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現代化;黨的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在整個現代化治理體系中擔負領導角色,必須致力于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穩定性、延續性、自我革命性。要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聚焦國家治理“急需”和人民美好生活“必備”領域,推動制度迭代、升級、調優,永葆生機和活力。破立并舉,先立后破。治理領域改革,關鍵還是在落地、執行。必須進一步下深水、摸實情,找癥結、解難題,找到有效破解路徑依賴、政策閑置、措施空轉等頑疾的良方。
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生產力之“新質”和經濟體制之“高水平”,是緊密咬合的,即以“新質”促“新治”、以“新治”育“新質”。要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加強新領域的制度供給,建立新產業的投入機制,推動技術突破、要素優化配置、產業轉型,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這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經濟社會這個強交互、自組織、自適應的復雜巨系統。這就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政府因正確作為而有效,讓市場因有效而充分作為。二者各就其位、守土有責,各展其長、相得益彰。職能部門需要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謀劃設計改革,動態權變地實施敏捷治理;需要從管理者轉為服務者,容新、容小、容慢、容缺、容敗,以耐心政策呵護耐心資本。經營主體也要吃透改革要求,領會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內涵,舉措的創新基點、內容邊界、相互關聯,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適配、優配治理要素。讓各類先進的生產要素在集聚基礎上實現系統集成、改革聯動。需要緊扣“全國”“統一”“大”“市場”四個關鍵詞,提高資源可貿易性,加強公平競爭審查,打破某些淺循環、慢循環、碎循環和逐底競爭的局面。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以次區域融合、跨區域流動助力空間接應、動能接力、產業接續,實現“尖峰—高原—廊道—網絡”的生產力布局。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發展“飛地經濟”,鼓勵“公地經濟”。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繼續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文章。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是實體經濟,主線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驅動的新型工業化。要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企業認可的硬招實招,讓企業看得懂、夠得著、用得上,給企業信息、信心和信任;要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開放更多的場景;要完善民企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企牽頭承擔各級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國正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這將為一流營商環境提供最好“供給”。
(作者系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