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改革飯、打創新牌,弘揚變革向新、敢闖善為的改革創新精神,是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鮮明特質和成功之道。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進一步改革創新,更大力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為“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強大動力。
江蘇區域現代化蘊含活躍的改革創新基因
古今一脈、深邃厚重的創新創造文化。中國式現代化建立在中華古老文明的返本開新之上,植根于歷史深處與文明深處,同時汲取新的時代力量,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重要內核的時代精神。作為全國最早啟動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區域之一,江蘇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魚米之鄉,是封建晚期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昌盛之地,是千年弦歌不輟的人文淵藪,在農業文明及近代工商業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崇文重教、扎根實業、精耕細作、勇于變革的區域文化,成為江蘇現代化建設取之不盡的人文資源。
活力迸發、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得益于對時代機遇的高度敏銳性及強大行動力,江蘇先后抓住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創新型經濟等潮流大勢,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打開了鄉村工業化、以制造優勢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產業創新升級等巨大空間,探索出以農村工業化突破工業化啟動瓶頸、以融入國際經濟循環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以前瞻性結構調整促新舊動能有效接續的省域路徑,豐富和拓展了后發型大國現代化的實踐內涵。
集成攻堅、提質攀高的改革創新突破。進入新時代,江蘇在改革攻堅、創新攀高中探路示范,扭住市場與政府關系這一關鍵,以政府的“強服務”“強治理”保障市場的“強配置力”“強供給力”和“強創造力”,為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積極種好國家改革試點、自貿區建設等改革“試驗田”,讓改革帶來的制度創新成為撬動現代化建設強支點;聚焦產業發展所需,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轉化機制,在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持續突破,多層次融入區域、全國和全球創新網絡,探索構建各類主體競合共生、協同演化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改革創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價值邏輯。重視包括省域實踐在內的區域個性化、特色化探索,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優勢。在江蘇現代化進程中,從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的“老支書精神”到“闖”字當頭、“創”字為先的“四千四萬精神”,從在家門口辦廠到走向國際市場開拓商機,保護、調動和持續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和基層之中的改革創新精神,始終是江蘇得風氣之先、成率先之勢的強大動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要繼續激發人民群眾和基層主動性創造性,讓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要有那么“一股氣呀、勁呀”的精氣神始終充盈江蘇大地。
突出問題導向突破深層次障礙的發展邏輯。江蘇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關鍵要在體現“高線”的引領性突破、體現“底線”的筑牢根基、體現“均衡性”的省域協調發展上有所作為;鏈主企業少、平臺經濟弱、企業整體創新力還不強,是制約江蘇發展的相對短板,不能停留于外部移植、引進,更需要體系重塑、生態再造的內部變革;江蘇產業鏈完整度高,受外部輸入型風險影響大,需要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筑牢發展的安全根基。
在內外“雙循環”中鍛造競爭力的開放邏輯。江蘇是對外開放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探索者,高外向度的經濟特征構成省域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和優勢。江蘇提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其邏輯指向就是打造要素集聚、功能聚合的高能級樞紐,更好支撐省域及國家現代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江蘇要把握新形勢下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趨勢規律,以制度型開放支撐引領性開放,進一步鞏固提升外貿外資優勢,讓對外開放的動能更加強勁;同時各類市場主體在參與開放競爭的過程中,需要向內突破、練好“內功”,提升主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形成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
更加注重整體謀劃與協同推進的系統邏輯。在改革進入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階段以及創新進入創新生態支撐的新階段,需要更加自覺樹立改革創新的系統觀,以創新變革思維融入改革全過程。在處理經濟和社會的關系上,推進制度變革的競爭力導向與人民性導向相統一,促進“經濟強”與“百姓富”協調互進;在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尊重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營造最優法治環境和最優營商環境,以有為政府保障有效市場的形成和作用發揮;在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上,探索打破效率與公平之間的“二律背反”的實踐之道,促進更高效率與更大公平的統一;在處理活力與秩序的關系上,創新社會治理機制,探索構建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中的制度與治理環境;在處理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上,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以更大力度改革創新,守牢安全底線、增強發展韌性,推進江蘇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以進一步改革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圍繞健全市場基礎制度推進改革創新。市場基礎制度對于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具有支撐作用,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入環境,持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聚焦要素市場化改革,充分利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匯聚的強大改革勢能,瞄準制約要素充分流動和有效配置的有形或無形障礙瓶頸,與健全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相結合,細化改革任務清單,聚焦堵點痛點,打好深化改革“殲滅戰”。
圍繞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推進改革創新。江蘇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在改革創新上必須向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發力,重點圍繞硬科技的研發與產業化所需,探索保障和激發數據、生態產品等新要素,以及技術、知識產權、人力資源、新金融等先進要素價值的新規則,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要素資源市場。其中,科技創新與金融賦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強化科技金融對創新投入的更大支持、對創新失敗的更大包容、對創新突破的更大激勵,形成對沖風險、激勵創新的有力條件。
圍繞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推進改革創新。在供給端,以發展“鏈主型”“平臺型”和占據國際前沿的創新型企業為突破口,著力在傳統產業煥新中增強品牌優勢,在新興產業壯大中增強集群優勢,在未來產業培育中增強創新優勢,尤其要把握人工智能進入大規模產業化應用“臨界點”的窗口期,采取“頂格打法”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在塑造新型產業體系中卡位進位;在需求端,以“蘇新消費”引領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讓江蘇產品、江蘇服務、江蘇品牌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形成“預期改善—投資擴大—消費增加—供需適配—促進增長”的經濟循環和增長效應。
圍繞政策與改革有效協同推進改革創新。厘清政策創新與制度變革的界限,不以政策調控代替改革行動。政策創新要依托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公民個體等全社會力量,保持政策制定與實施的開放性。改革深化要按照“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要求,重點突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動態開展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增強政策間的協同性和匹配度,堅決防止“合成謬誤”“分解謬誤”,塑造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和體制環境。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