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沿江、不沿淮、不靠海”的合肥以獨特的產業投資方式和科技創新模式,實現經濟增長“彎道超車”,“合肥模式”引發廣泛熱議和關注。從發展邏輯和制度設計等角度去解讀“合肥模式”,可以發現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合肥通過系統化的政策設計,特別是在產業選擇、投資融資、成果轉化、場景開放、治理服務、激發人才活力等機制上大膽探索,展現出良好的政府專業化能力、創新組織化程度、產業現代化水平。剖析成功經驗背后的邏輯機理,可為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益參考。
精準高效的產業選擇機制,有效把握風口機遇
連續“賭對”幾大風口產業和龍頭企業背后的關鍵在于合肥建立了一套“選準賽道,投中企業”的產業和企業選擇機制。一是建立系統化的產業集群培育思路。聚焦“符合產業方向、符合政策導向”和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的重點領域,按照“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發展思路,構建產業集群體系。當前合肥在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二是設置規范性的項目選擇論證程序。對擬投資的重點產業項目,由產業領導小組牽頭,聯合專業投資機構從產業方向、競爭環境、發展空間等層面,做好全面盡職調查、市場前景評判等科學論證。例如,“四條戰線”考察蔚來,包括關注國家政策導向對引進項目的支持情況、對接國投招商等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全方位研判、委托法務和財務等專業機構進行全面盡職調查、開展周密嚴謹的商務談判。三是健全科學化的決策制度和流程。發揮人大、政協作用,更大范圍匯聚建設性意見,保證決策科學性,有效降低風險。
國資引領的投資融資機制,形成產業引育閉環
在回答如何將產業導入城市的老問題上,合肥給出“以投帶引”的招商引資新思路,被稱為“偽裝成城市的投行”。一是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方式。一改“撒胡椒面”式的事后獎補資金投入方式,組建三大國資投融資平臺:合肥建投重點投向新能源汽車、現代旅游、交通等,合肥產投專注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合肥興泰打造地方金融控股平臺,實現了“撥款變投資、資金變基金”的市場化投融資方式。二是廣泛撬動社會資本支持。注重強化資本運作,三大國資投融資平臺聯合頭部投資機構共設近千億元的產業基金群,打造“引導性股權投資+社會化投資+天使投資+投資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主管部門負責遴選母基金管理機構,母基金管理人遴選優質投資機構作為子基金的管理人,確?;鸬膶I化和市場化。三是健全政府資金回報和退出機制。預留國資安全退出通道,在投資形成的基金份額或股權達到投資年限或約定退出條件時,依法依規通過上市、股權轉讓、企業回購及清算、份額退出等方式安全退出。
高效暢通的成果轉化機制,打造創新集聚高地
深度服務大學大院大所,創新探索、務實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是創新“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2022年,合肥在全國率先組建4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專班,重點對接22家在肥重點高校院所,常態化登校門、訪實驗室,建立可轉化科技成果項目庫,為科技創新找到第一個人(成果持有人)、投出第一筆錢(種子基金)、給出第一個訂單(“三新”產品)。兩年來,已捕捉科技成果超5000項、推動成立企業716家。二是支持中科大開展“科技大包干”創新改革試點。在前端,試點改革科研經費管理方式,開展項目經費包干(取消預算編制)、科研組織包干(允許調整科研方向、路線)、科研績效包干(根據團隊成員實際貢獻發放獎勵),破解了科研人員負擔重、科技管理審批多等難題。在后端,通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改革,創新提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新模式,破解了科研成果納入國資“定價難”、走向市場“轉化慢”、國資增值保值“風險高”等癥結。三是成果就地一體孵化模式。設立4只基金重點支持大科學裝置集群成果轉化,成立專職機構提供一攬子科創服務,加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呈現出“科技即產業”的現實圖景。
全域應用的場景開放機制,建設場景應用名城
打造“全域場景創新之城”,以場景思維賦能產業發展,構建場景招商新模式。一是強化場景開發開放。合肥作為安徽場景開放的先行先試地,在場景方向上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治理等七大領域,挖掘征集500多個典型應用場景清單向社會發布;在場景載體上建設駱崗公園、未來大科學城、中安創谷等場景創新標桿,“一地一景”樹立特色場景IP;在場景管理上建立了“征集與挖掘、策劃與發布、對接與實施、應用與推廣”四大流程體系。二是強化供需匹配。組建全國首個場景創新促進中心,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市場參與的方式,開展“三找”(為場景找技術,為技術找應用,為應用找市場),提供場景挖掘、打磨策劃、清單發布、對接路演、推廣等場景服務,構建“年度大會+季度專場+月度路演”交易活動體系。三是強化政策保障。對于認定的“三新產品”,鼓勵政府采購、國有企事業單位先試先行先用,助力“實驗室成果”既能走出去,又能用起來。
政府產業治理服務新機制,凝聚政企發展合力
政府深入參與產業治理全過程,形成政企“混合雙打”新模式。一是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2021年12月,合肥在全國率先成立市創新委,打通部門條塊,統一協調解決財政資金在早期投資過程中存在的“不敢投、懼怕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二是構建“鏈長+鏈主+協會+戰新辦”四級產業鏈推進工作體系。2022年3月,高規格成立“合肥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委員會”,實體化運作“市戰新委辦公室”,破解招商搶資、重復布局等問題。組建16個重點產業鏈工作專班,形成了市領導親自掛帥、部門分別牽頭負責、鏈主企業領頭、協會聯盟協同、戰新辦協調調度的“一盤棋”格局。三是鏈主企業“以商引商”,構建“產業叢林”。錨定鏈主企業、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龍頭企業加入地方招商隊伍,協助篩選出產業急需的、有一定配套能力的、高附加值高技術的招商目標企業,敲門招商,切實提高本地配套率。
敢為敢闖敢干的工作機制,激發干事創業活力
發揚“不是最好就學習最好”精神,積極營造“四敢”環境。一是形成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工作作風。2008年,時任合肥市委書記親自掛帥引入虧損嚴重的京東方;2020年,蔚來汽車在先后被18個城市拒絕后緣定合肥。面對投資過程中存在的高風險,合肥作出了主政者要敢于擔風險的承諾,展現出在實踐中邊干邊想的工作狀態。二是形成盡職免責、寬容失敗的工作機制。合肥很早就制定了盡職免責、寬容失敗的機制,對投資失敗項目保持較高的容忍度。《安徽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條例》提出,在推進創新過程中,負責人已經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未牟取個人非法利益的,不承擔相關責任;《合肥市種子基金管理辦法》允許出現最高不超過50%的虧損;《合肥市天使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允許出現最高不超過40%的虧損。三是建立科學化的產業干部培育機制。堅持開展產業干部專業化培養、精準化選拔工作,培育懂技術、懂產業、懂投資的復合型產業科技組織管理人才隊伍。2021年,合肥選派19名年輕干部赴中科大先研院等跟班學習6個月,了解行業前沿技術和轉化訴求。2023年,合肥通過急需緊缺專業公務員招考,引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等領域115名專業人才進入產業發展服務部門。
(作者單位: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張留、黃姝參與撰稿)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