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淮安市聚焦搶抓用好惠企政策紅利,在全國率先探索啟動“全市域、全事項、全流程”財政獎補集成服務改革,制度化推進獎補政策快速精準直達基層、直抵企業,有力解決政策分散、流程繁瑣、辦理過程慢、足額兌付難等堵點問題,有效放大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乘數效應。三年來,全市累計上線財政獎補業務672項,發放獎補資金50.4億元,惠及經營主體3萬多戶。經驗做法獲國務院職轉辦向全國推介,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政府信息化管理創新獎、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為全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改革提供了“淮安方案”。
在政策“三集成”中凝聚合力
淮安市全面梳理中央和省市財政獎補涉及的部門、資金、平臺,率先推動各類財政獎補事項線下線上全部集中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和政務服務網,填補行政獎勵、行政給付類事項納入政務服務管理的空白,為經營主體提供更加透明、優質、便利的集成服務。
集成牽頭部門。從企業群眾需求出發,制定《淮安市深化財政獎補資金直達機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市行政審批部門牽頭,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獎補政策整合形成目錄清單和辦事指南,實行市縣兩級財政獎補集成服務專窗統一受理企業申請,從多頭多次申報改為集中統一申報、多部門協同并聯審核,“在哪辦”“怎么辦”“如何辦”一目了然。
集成獎補資金。堅持以規模企業培育、上市企業培育、高科技企業培育、綠色制造培育、智改數轉推進、創新平臺載體培育“六項工程”為抓手,統籌發改、科技、工信、金融等條線各類涉企獎補資金,更大力度推進企業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綠色轉型、質效提升。同時,擴大扶持資金規模,統籌集約使用,2023年集成設立總規模2.8億元的“工業強市”獎補資金,更好發揮財政獎補資金的引導作用。
集成獎補平臺。運用“智慧淮安”城市建設成果,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開發全市域財政獎補集成服務系統平臺,以“用戶導向”量身定制系統功能,實現辦事指南標準化、政策推送精準化、部門審核協同化、審批過程透明化、系統申辦便利化,變企業“多頭跑”為平臺“一次找”。經營主體通過財政獎補集成服務系統平臺進行業務項申報,只需掃描收件單二維碼或平臺個人中心即可實時查閱審核進度,實現全事項、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在服務“三個一”中減負提效
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都是企業運營需要考慮的關鍵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中小企業,負責項目申報的人往往因為財政獎補過程中繁瑣的審批流程、難以確定的時限金額等因素而受到影響。淮安市堅持用戶思維,注重從企業實際出發,通過優化再造流程、精簡事項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減少申報材料、證照免于提交,將原來眾多獎補審批事項集成為財政獎補“一件事”,實現“申報材料減少77%、審批環節精簡51%、辦理時限壓縮72%”,從“能辦”向“好辦、快辦、易辦”轉變。
實行“一表申請”。按照“實時響應、限時反饋、分級支付、保障到位”工作要求,將每個財政獎補事項涉及的要素信息整合為一張申報表,對政策兌現過程中的證照信息實行“兩個免提交”。企業申報財政獎補資金,只需填寫一張表單在線申報,相關部門通過信息共享、數據核驗等流程同時獲取企業信息,在線審核反饋,在“一張表單”上簽署審核意見并加蓋電子印章,極大提升申報、審核效率,實現申報審核雙便利。
實行“一窗受理”。在全市各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立財政獎補集成服務專窗,規范設置窗口標識,公示窗口服務事項、服務規范、人員信息及職責等內容,全面優化服務流程,實現市縣區全覆蓋。企業既可以在市縣區兩級政務服務中心財政獎補專窗辦理,也可以通過PC、移動APP線上申請,實現全市域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切實提升經營主體辦事體驗。2023年以來,移動端申報占比超過30%,移動端的簡潔流程和快速指引正逐步成為經營主體申報的主要方式。
實行“一網通辦”。通過財政獎補集成服務平臺,建立一體化審批管理系統。根據業務類別,及時將經營主體提交的財政獎補申請分轉至各有關部門。各審核部門由“串聯”變“并聯”,同步審核、限時出具審核意見,財政部門依據支付意見統一支付獎補資金,大幅壓縮辦理時間。改革前,財政獎補資金從申報到兌付平均需要80個工作日,改革后當年即實現平均40個工作日內完成,目前絕大部分獎補事項實現當月申請、當月到賬,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獲得感。
在資金“三到位”中放大成效
對于廣大企業特別是初創期企業來說,復雜經濟形勢下,資金能否及時到位是影響經營發展的一道坎。淮安市想企業之所想、解企業之所難,通過優化獎補資金撥付程序、推行預撥機制、統籌調度國庫,切實提升財政獎補資金及時撥付到位率,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充分激發經營主體創新創業活力。
資金兌付到位。研發獎補政策計算器,經營主體只需將相關企業數據填入即可預估測算獎補結果。在全省率先實行財政獎補集成服務平臺與財政一體化支付系統實時對接,優化程序性審議環節,簡化資金申請流程,對于財政獎補政策明確、金額固定的事項,以財政獎補專窗匯總意見作為撥付資金依據。探索資金預撥機制,開展資金預撥,原則上資金撥付時限不超過5個工作日。2023年,市“工業強市”財政獎補資金通過審核項目760個,撥付資金2.8億元,及時到位率達100%。
資金直補到位。梳理“補助范圍明確、獎補標準清晰”事項,明確“免申直補”辦理模式,無須經營主體提交材料,由主管部門直接調用電子證照在線核驗發起審批,獎補資金直接發放至經營主體。比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育類獎勵等“免申直補”事項,由主管部門依據政策文件在平臺發起獎補業務申報,獎補專窗匯總意見提交至市財政局直接兌付企業賬戶。截至目前,全市“免申直補”事項已拓展至412項,為經營主體共計兌付“免申直補”獎補資金28.2億元,占總兌付資金的55.95%。
資金問效到位。建立健全財政獎補電子監管系統,形成預警提醒、短信告知、督查督辦的在線一體監察模式,從申報到支付憑證歸檔的各個環節都能做到可查可看可監督。三年來,累計發布預警信息3303條、異常信息841條,整改到位率100%。突出績效目標導向,將直達資金績效管理情況作為負向指標,納入預算績效管理年度工作考核,全過程跟蹤問效,最大限度發揮好直達資金惠企效能。同時,通過經營主體對政策效能、平臺功能、便利程度、辦理質效等方面的反映,進行數據衍生分析,為黨委政府掌握產業動態、調整獎補政策、更好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提供決策參考。
(作者單位:中共淮安市委改革辦)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