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室體系是江蘇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水平建設運行省實驗室聯盟。2023年8月,江蘇省實驗室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南京正式成立,由蘇州實驗室牽頭、聯合在蘇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及部分省重點實驗室等共同組建,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開展有組織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行業性組織。作為省實驗室聯盟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充分認識到聯盟成立的戰略意義和實踐要求,積極尋找自身在聯盟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重點方向,主動服務聯盟高水平建設運行,為推動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成勢見效、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服務支撐。
拓網絡、匯資源,構建高能級合作交流平臺
圍繞國家戰略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中心以實施“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為牽引,發揮我省現有實驗室資源優勢,拓展聯盟創新網絡,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集聚、創新資源充分共享,構建高能級合作交流平臺,提升聯盟創新聚合力。
組織發動更多力量參與聯盟建設。當前,科技創新正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實驗室唯有根植“從0到1”原創力,不斷突破自我認知邊界,勇探學科交叉無人區,才能持續保持競爭優勢。因此,聯盟需要組織更多戰略科技力量,并對成員結構進行豐富和優化,加快構建江蘇省實驗室矩陣體系。聯盟成立這一年間,中心通過組織學術交流研討、建設經驗分享、政策要點解讀等活動,邀請省內新獲批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實驗室加盟,推動聯盟成員數量增加到60家,促進聯盟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合作交流、交叉發力、互促共進。
推動優勢學科組建領域聯盟。按照“1+N”建設模式,以60家聯盟成員為基礎,從中遴選學科優勢明顯或行業地位領先的科研“特長生”,推動其在全國范圍內整合相關領域實驗室力量,發起成立若干具有優勢特色的專業領域聯盟。截至目前,先后推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組織17家、東南大學牽頭組織14家、南京農業大學牽頭組織28家相關領域的實驗室,分別成立高端裝備、通信和長三角種業創新等3個領域聯盟。
全面開放共享現有資源渠道。中心積極共享江蘇省科技創新服務聯盟、江蘇省技術轉移聯盟、江蘇“一帶一路”創新合作與技術轉移聯盟等資源,通過“T2+20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創新合作網絡”、創新服務驛站等渠道,幫助聯盟對接更多國內外科研組織,促進聯盟成員間共享知識產權、互聘科研人員、聯合培養學生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攻急需、強協同,服務保障常態化科技攻關
瞄準國家戰略和產業創新領域,中心強化聯盟協同創新能力,推動聯盟常態化組織科技攻關,合力攻克本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加快實現自主可控。
創新聯盟重大科研任務組織模式。堅持戰略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定向性和體系化相結合的科研方向決策機制,面向重大基礎研究、重大技術攻關和重大產業培育,凝練出重大科研任務。充分發揮蘇州實驗室科研攻關總平臺、總鏈長職能,組織聯盟成員聚焦國家戰略和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持之以恒開展有組織、體系化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基礎研究主陣地。
發揮聯盟創新聯合體協同作用。以重大科研任務為牽引,引導聯盟創新聯合體集結各方優勢力量,組織開展協同攻關和交叉研究,探索實踐新型舉國體制省域實現機制。采用“同業聯合”“上下游聯合”等多種協同方式,聚焦薄弱環節,梳理攻關任務,組織實施聯盟開放課題,建立高效協同運作機制,著力打造國內實驗室創新聯合新品牌。
推動人工智能科研范式變革。引導聯盟成員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積極應對大科學時代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加強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其他聯盟成員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互動。組織國家超算昆山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江蘇省大數據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等積極服務聯盟成員,提高科研工作者使用人工智能、算力、大模型等的專業技能,推動人工智能為常態化科技攻關賦能助力。
聚產業、育集群,探索“四鏈”融合新實踐
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需求,中心緊扣“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布局,推動聯盟探索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融合”新實踐。
促進聯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利用“科技服務進產業園區”通道,實施培育新產業發展新動能、打造高成長性企業發展新質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拓展科技資源新網絡、構建科技服務新場景、鍛造數字金融人才賦能新優勢等“六個新”行動計劃,選派一批業務骨干駐點或聯系服務產業園區,廣泛征集、高效識別園區產業、企業的緊迫需求,精準推送聯盟科技成果,促進成果落地轉化。組織企業進實驗室對接交流,早期介入實驗室技術研發,促進實驗室科技成果在企業的轉化應用。
推動聯盟支撐產業集群化發展。編制園區產業創新圖譜,梳理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短板,邀請聯盟成員開展前沿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產業共性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推動其與相關領域頭部企業結對開展技術協同攻關。開辟全新應用場景,著力固鏈強鏈補鏈延鏈,助力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協同創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的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
協調金融資本賦能產業創新。深化中心“科e融”品牌服務,緊盯企業在轉化聯盟科技成果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引導銀行、投資機構等為其提供低門檻、低利率、長期限、高效率的專項金融服務。加快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使聯盟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
謀未來、重原創,助力打造產業科創策源地
中心推動聯盟深入實施未來產業“5個100”行動方案,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開展聯盟原創成果的概念驗證,著力推動科學發現“從1到10”的突破和轉化應用,為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依托海外創新服務合作站點,通過“技聯在線”、跨國技術轉移服務網等智能技術對接平臺,開展“杰青薈”“人才北斗星”品牌服務,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參與聯盟建設。做好人才落地的各項服務保障,為培養由戰略科學家領銜、一流科技領軍人才為主體、青年拔尖人才深度參與的國際頂尖創新團隊等戰略基礎性任務做好服務。
合力培育硬科技獨角獸企業。聚焦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領域,聯合投資機構遴選聯盟里具備潛在商業價值的原創成果,通過鼓勵成果持有人自主創業或推動相關領域“鏈主”企業轉化成果等方式創辦硬科技獨角獸企業,引導其以場景應用推動技術產品定型、用戶群體培育、市場需求挖掘,加快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
探索創新鏈驅動的未來產業培育模式。組織戰略研究圓桌會議,定期邀請聯盟中的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跟蹤研判世界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戰略動向,明確聯盟科研主攻方向,努力形成更多原創性、交叉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按照“原創成果—概念驗證—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集聚”路徑,加快布局未來特征顯著的應用示范場景,提升聯盟的產業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作者系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江蘇省實驗室聯盟管委會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