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以下簡稱“兩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要求,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之舉。作為首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蘇州不斷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共生,實現了制造業為服務業提供場景、服務業為制造業賦能增效的互動發展態勢,對其他地區推進兩業融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和參考價值。
把握兩業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
蘇州是先進制造業大市,也是現代服務業大市。蘇州工業基礎雄厚、服務業增勢強勁,具備兩業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
先進制造業蓄能發力。產業配套相對完整。2023年,蘇州全市13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覆蓋35個行業大類,涉及172個行業中類和513個行業小類,是我國乃至全球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產業集群持續壯大。2023年,全市產值超千億的工業行業大類達到11個,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領域具有較強集群優勢,累計獲評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33家,擁有40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智能制造深入推進。2023年,全市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21861個,覆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646家,覆蓋率達92.9%。
現代服務業量質齊升。服務業貢獻度增加。2023年,蘇州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916.8億元,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2.4%。外貿出口新業態發展快速。2023年,蘇州外貿出口額15081.6億元,跨境電商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63.4%。新興服務業政策支持力度大。2022年8月,蘇州出臺《關于推動蘇州市新興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蘇州市推動新興服務業高質量發展2025行動計劃》《關于支持蘇州市新興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等文件,從數字賦能型、知識驅動型、消費導向型三大重點方向謀劃全市新興服務業發展,進一步強化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支撐力度。
兩業融合發展特色鮮明。在推動兩業融合中,蘇州探索形成延伸式、強鏈式、集群式、平臺式四種融合模式。一是延伸式融合模式。加快實現“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推動制造業、服務業龍頭或領軍企業從單純產品制造商或服務提供商向“產品+服務”提供商轉型。二是強鏈式融合模式。打通上下游全價值鏈,實現從源頭供應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務,培育出亨通、華興源創、恒力等一批群鏈牽引力強、產出規模大、創新水平高的全鏈式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系統服務商。三是集群式融合模式。構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創新集群,以及數字賦能型、知識驅動型、消費導向型三類新興服務業。四是平臺式融合模式。高水平打造工業互聯網、元宇宙和供應鏈“平臺+”“場景+”,推動跨企業、跨行業、跨領域的平臺式立體融合。
破解兩業融合發展的突出問題
推動兩業融合是蘇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但在融合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內在關聯不夠、數字賦能不足、相關支撐不力等短板。
兩業融合的內在關聯不夠。一方面,蘇州制造業發展處于全球產業體系的加工制造環節,缺乏廣告策劃、品牌管理和營銷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能力,使得蘇州先進制造業與高端服務業之間內在產業關聯不強。另一方面,蘇州服務業總體并不落后,但目前還沒有發展出像阿里巴巴、騰訊等平臺型龍頭企業,對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支撐不足。
兩業融合的數字賦能不足。蘇州產業基礎較好、產業鏈較完整,但數字化改造升級仍處于探索階段,工業互聯網平臺多數由行業龍頭企業搭建并運營,其功能運用更多的還只是滿足自身發展需要,未能將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廣泛接入。
兩業融合的相關支撐不力。在政策支持方面,蘇州對兩業融合的激勵政策大多表現為直接的資金獎勵或租金補貼等供給型政策,而缺少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成長不同階段的精細化政策。在市場競爭方面,與兩業融合密切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如科技金融、移動互聯、信息安全等服務領域,還存在準入限制。在人才培養方面,兩業融合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數字型人才等培養依然滯后。
找準兩業融合發展的新著力點
在兩業融合發展中,蘇州制造業和服務業不斷交叉形成新業態,推動著蘇州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需要深度把握兩業融合發展趨勢,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培育兩業融合發展主體,讓制造更智能、服務更精準。
堅持協同推進,探索兩業融合切入方式。一是構建融合體系。從“點線面體”多層次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點”即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示范引領作用,“線”即深化產業鏈上下游融合,“面”即推進區域產業集聚化發展,“體”即著力構建相對成熟的產業生態體系。二是健全推進機制。加強部門機構和產業功能板塊之間的協作,搭建兩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協作平臺、綜合服務平臺和對外交流合作平臺。三是優化主導行業布局。堅持“鞏固+培育+融合+推動”的發展思路,即鞏固提升金融業、批發業、交通運輸業等優勢主導產業,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會展服務業等新興業態,融合貫通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先導產業,推動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服務業持續發展壯大。
實施集群戰略,打造兩業融合產業格局。實施集群戰略要注重專業化、多樣化“兩手抓”。一方面,努力加強產業園區、功能園區等載體的專業化集聚。支持核心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資源互補、價值整合、開放創新和規模經濟效應,推動以開發區為載體的傳統產業集群向以科技創新創業平臺為載體的創新集群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積極培育以產業鏈為脈絡、多元服務業態融合的多樣化集聚。圍繞電子及通信設備、智能裝備和新材料等本地主導產業,優化布局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引進培育一批總部平臺機構、優質服務業資本、高端技術和服務人才,形成兩業融合集聚的新格局。
依托創新平臺,提升兩業融合發展質量。依托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搭建國際性、區域性、行業性的開放協同、共建共享創新平臺以及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形成以企業需求為核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化解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過程中融合動力不足、融合能力缺乏等問題。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器平臺建設水平,以制造業的高端需求為拉動力,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聯動發展。
健全保障條件,構建兩業融合生態體系。通過完善政策、資本、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條件,不斷健全兩業融合生態體系。一是完善政策扶持。進一步放寬現代服務業市場準入,消除不必要的前置審批和資質認定,在準入審批、質量監控、消費維權、稅收征管等方面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二是優化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企業融資信用平臺,推進物流、金融、供應鏈金融服務,引進各類創投基金、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策惠及面,為兩業融合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夯實人才支撐。加強“數字經濟+制造業”領域人才引進和培育,培養高素質的具有跨領域跨行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分別系中共太倉市委黨校講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