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需要準確把握三者一體化發展的科學內涵,多維度構建暢通三者良性循環的統籌路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內在機制
建設教育強國,以教育創造人才紅利、領跑科技創新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先導。中國教育體系正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提升轉變,高質量的教育體系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促使創新型、技能型、知識型、復合型人才持續涌現,加速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化。同時,作為科技進步的基礎性要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進科學知識生產、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重大科技平臺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培養,服務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占了科技發展先機。
建設科技強國,以科技激發人才活力、賦能教育現代化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支撐。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科技成果的涌現為人才創造性活動提供有利條件,保障了科技發展與人才供給匹配。同時,科技環境變化推動了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科技成果應用融合促進了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從而推動了教育現代化發展。
建設人才強國,以人才反哺教育發展、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高層次人才涌現能夠優化教師隊伍的學科結構、學緣結構和年齡結構,反哺教育供給體系,進一步形成“以才育才”的正循環,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時,人才流動與集聚能夠壯大科創主體規模,提升科技研發要素的供求匹配度,推動知識共享與再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驅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進而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困境
教育、科技、人才跨部門協同存在障礙壁壘。在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中,教育、科技、人才隸屬不同的國家部委和地方職能部門,有著各自的目標任務、組織體系、行動綱領和政策措施。教育、科技、人才跨部門協同可能存在目標不一致、信息不對稱、政策不共融現象,制約了創新要素的良性循環,使得高校人才較難滿足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人才政策等資源也配置不到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跨系統協同存在延緩滯后。現行教育體系下,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的時間周期較長,但科技發展是瞬息萬變的,導致教育較難及時響應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同時,區域間、企業間的引才政策不斷推陳出新,“搶人大戰”愈演愈烈,使得人才與教育、科技協同的不穩定性增加。
教育、科技、人才跨區域協同存在區域失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需要堅持全國一盤棋,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各區域的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水平不一,區域間的梯度落差比較明顯,形成了不同形態、不同程度的“木桶效應”,進一步制約了各區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統籌路徑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機制,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一項涉及多部門的系統工程,需加強頂層設計,從結構、程序和評價三方面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首先,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為導向,構建縱向聯動、橫向貫通、分工明確的組織架構,為三者一體化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其次,建立目標、措施、政策等多維協同的跨部門協同協議與規程,并依托數字技術暢通跨部門協同的信息共享渠道,形成程序性運行機制,為三者一體化發展提供運行保障。最后,從信息互聯、組織互動、聯動支撐等方面,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并對關鍵環節進行針對性分析、診斷和優化,預防協同失靈,為三者一體化發展提供管理保障。
強化教育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跨系統多鏈融合。高等教育是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關鍵,是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的重要支撐。研究型大學應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牽引,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優化學科建設,加強關鍵領域戰略科技人才儲備。應用型大學應以孵化應用型科技成果為牽引,通過技術推介、項目共研、平臺共建等方式,實現產學研用深度協同,培養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技能型大學應加強培養技術應用和服務人才,為運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斷輸送一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而保障科技成果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的高效聚合。
突出產業導向,驅動各類資源有效聚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立足優勢產業,聯合龍頭企業、領軍企業、高水平大學和海外院校等主體,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面向國際前沿的教育模式、人才結構和創新體系,有效聚合高層次教育體系、高素質人才隊伍和高水平科技成果。改造傳統產業,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將傳統產業的技術需求、基礎設施、平臺資源,與高校、職業院校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高技能人才關聯,有效聚合新科技和新人才。面向新興產業,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通過重大項目共研、科研平臺共建、實訓基地共創等舉措,匹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所需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有效聚合關鍵基礎知識、急需緊缺人才和重大科技成果。
促進區域聯動,提高教育、科技、人才區域適配度,凝聚區域協同合力。加強跨區域協同合作,構建區域間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格局,凝聚區域協同合力。首先,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區域聯動性。建立統一領導、協同聯動、資源共享的區域聯動體系,加強分工協作,進行全域通盤謀劃、一體部署,使得各項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其次,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區域流動性。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推動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打破區域間多維壁壘,優化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強化產業互補協同,促進技術轉移,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的跨區域流動。最后,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區域適配性。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統籌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勢互補,降低各區域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梯度落差,實現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的跨區域適配。
(作者單位: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學基地;河海大學商學院)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