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思政課要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更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辦好思政課意義重大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思政課建設的核心課題。”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從培養堪當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高度,推進思政課建設意義重大。著眼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培根鑄魂,培養時代新人,是新時代賦予思政課的時代使命。
當前,我們正處在新時代新的起點,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順利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能不能培養出自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愈加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面臨諸多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面對“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中國之問”,黨的理論創新必須與時俱進,思政課建設也必須勇于擔當、與時俱進。思政課建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立德樹人的功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要求,也是國際競爭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保證,也是辦好思政課的政治保證。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和“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是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要求。堅持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思政課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思政課建設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根本遵循,才能切實發揮好意識形態的主渠道功能,努力培養讓黨放心的時代新人。
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思政課建設同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全面加強,思政課教師樂教善教、潛心育人的信心底氣更足,廣大青少年學生“四個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奮發昂揚,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進入新時代,思政課建設進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入腦入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豐富發展,引領偉大社會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突破。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
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包含著深厚的歷史內涵、實踐內涵、理論內涵,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有著鮮明的時代性。推進黨的創新理論與思政課建設同步,基礎性環節就是要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牢牢把握教材建設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推進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教材是規范教育的最主要的遵循,因此教材建設要立足政治引領,體現國家意志,堅持政治性與思想性相結合、時代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和思政課建設同向同行。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具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可靠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新時代偉大成就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思政課建設“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思政課建設不僅要與黨的理論創新同步,更要將抽象的理論講深講透講活,要堅持講道理與講故事的深度融合,既要講好道理也要講好故事,不能有所偏頗。只講道理而沒有實踐內容的思政課是枯燥的,只講故事而沒有理論內涵的思政課是膚淺的。新時代偉大變革和偉大成就,是引領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最新最有力的支柱,是培養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堅定信念的豐富素材,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撐。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必須在精煉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緊密聯系實際,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內容支撐,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好地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用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自信的世界觀對社會價值的引領是新時代的突出特征,也是新時代思政課的鮮明特征。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筑牢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
以文化自信賦能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強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必須借力文化的深厚底蘊,發揮文化的內生動力,讓“三個文化”在思政課教學中成為激發學生文化自信的不竭動力。
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力量源泉,在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追求、精神標識、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革命文化突出體現了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等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精神與品質,對于社會發展、國家進步、民族振興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文化自信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文化基礎,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牢固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撐、價值認同,是思政課內涵建設的源源不竭的最深沉動力。在新形勢新任務背景下,將“三個文化”融入思政課建設具有獨特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引導學生立報國強國大志,明德知恥,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推進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三個文化”為力量根基賦能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是思政課建設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堅持和發展思政課建設的時代要求。
(作者系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