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一直經濟繁榮,古時廣泛流傳“蘇湖熟,天下足”,近代則是全國工商中心、著名都會之地,人文鼎盛、經濟領跑,是讀懂“人文經濟學”的絕佳樣本。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在“人文經濟學”命題下研究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傳承利用,就要進一步觸摸蘇州古城的脈絡肌理,深入探究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情況,探尋古城保護“人文調性”蘇州實踐的有效途徑。
堅持規劃引領,探索古城更新實踐模式
從城市更新的內部運作來看,更新目標、更新導向、產權構成、更新規模、更新對象、參與主體、改造方式、功能變更、土地流轉、安置模式等,成為理解和認識重點功能區更新特征的重要視角。目前,關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已制定《平江片區重點功能區保護更新研究》等相關條例、規劃。未來更應在堅持“共建、共享、共賞”的原則下,圍繞實施主體、房屋整理、收儲、交易、私房自主更新,創新產業創業等相關內容,探索適合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傳承利用“新模式”“新方法”。這一方面,世界知名城市均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如針對街區更新活化資金難以平衡的實施困境,通過容積率轉移、鼓勵地下空間開發以及建筑面積獎勵等,多舉措來保障項目經濟平衡??山梃b起源于英國發展權轉移制度的容積率轉移制度,通過不同地塊的開發權轉移而獲得經濟補償,以實現保護歷史街區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市、區兩級政府要真正做到、做好“職權下放”,以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為目標,針對具體事項特點,統籌考慮職權下放與否、如何下放,并對確有需要下放的職權進行有計劃、有體系的成批次下放。
明晰定位布局,打造標識性的古城文化入口
對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調研顯示,這條1606.8米長的路兩旁,現存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耦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全晉會館、耦園、衛道觀潘宅),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控保建筑44處以及文物點202處,還有為數眾多的老建筑,古橋、古井、古樹、古牌坊散落其中。歷史上明代狀元申時行,清代狀元、宰相潘世恩、吳廷琛,狀元、外交家洪鈞,近代國學大師顧頡剛,文學批評家郭紹虞,著名醫師錢伯煊,電影評論家唐納等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都曾生活于此。座落于街區的昆曲博物館、評彈博物館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此外,還有狀元博物館、非遺展示館等主題博物館。平江片區北部與蘇州博物館、蘇州民俗博物館緊密相連,南部與“長洲縣學”、相門城墻博物館緊密相連。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近年來,蘇州正在打造“百館之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4FDyhsCSZ1RtrSdVT9/L7Q==本身就是認識蘇州、了解蘇州的一座開放式、沉浸式的“古城博物館”。可以借鑒新加坡克拉碼頭打造調性鮮明的街區經驗,對平江路業態進行優化升級、二次改造。以特色“博物館”為抓手,打造“游姑蘇、先看平江”“蘇州城的博物館入口”等,配合目前正在打造的高端酒店與民宿項目,拓展看展、玩展、沉浸式體驗以及研學的產業鏈,通過平江路豐富多彩的“江南文化”資源,讓游客慢下來、住下來,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文化產業生態鏈條,激活街區自身的商業造血功能。
持續加大建設投入,創新資金籌措方式
歷史街區更新活化缺少資金是項目實施中的關鍵問題,需進一步探索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找尋古建老宅、傳統民居活化的路徑,積極多舉措籌集歷史街區更新活化資金。政府財政方面,繼續加大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和公建配套的資金投入,從更高層級進行統籌保障,以緩解目前區政府財政壓力。市、區兩級要進一步加大對名城保護集團的投入支持力度。市財政局、市國資委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國企的關系,深化細化與名城保護集團的結算機制、補助機制,由政府投資實施的公益項目,明確以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支付結算??稍黾用潜Wo集團貨幣資本金,真正激發名城保護集團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動能作用。另外,通過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通過發行專項債券、信托基金、BOT特許經營等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歷史街區更新活化。
有效更新古建老宅,多元群體共享文物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以街景改造為主線、古建老宅零星修復為補充,逐步拓展延伸至經濟、建設、管理、民生等領域的成片改造。其實,既有建筑功能活化是通過改變使用功能的方式對街區內建筑的再利用,以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商業設施等功能為手段,從而滿足街區居民生活需求,改善人居環境和延續街區活力。
針對非保護類既有建筑活化利用難的困境,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需以公共利益為導向,從人居環境改善和產業業態升級兩方面出發,構建既有建筑功能活化的正負面清單。鼓勵既有建筑活化轉變成公服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文化設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設施,以完整社區為目標,補齊街區短板。考慮地塊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片區發展定位,引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商業功能,從而激活街區活力,更好地實現歷史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以街區歷史保護與傳承為底線,對不符合片區發展訴求的功能列入負面清單。針對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技術標準缺位,修繕利用難的問題,堅持技術創新,破解修繕施工堵點。一方面,對以消防為代表的技術規范不匹配問題,探索開展區域消防研究,以專家論證替代審批。另一方面,要持續探索“四新技術”(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在文物建筑修繕領域中的應用,以現代科技賦能“蒯祥技藝”,有效提升文物保護修繕水平。
高質量文旅融合,打造蘇式生活首選地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人文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古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今,這些文化遺產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古街上的每一磚每一瓦,每一座橋梁,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旅游相結合,正是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所在。要充分用好Z世代消費需求和情緒價值,引入各類主題商店,充分挖掘街區歷史文化資源,針對性設置特色標識,形成出片場景、打卡點位,激發街區活力。同時,積極探索后街經濟,圍繞“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積極打造潮牌后街、美食后街、秀場后街,堅持“商圈+景區”互聯互通,進一步做好街區城市更新。
梳理文化資源和文化類型,按照“點、線、圈、面”總體思路,在碑刻之旅、狀元之旅等現有精品文旅線路基礎上,整合優質資源,提質升級“福氣平江”等旅游創新圈。進一步優化水上交通系統,探索貫通環古城游船線路和運河文化游船線路,打造高品質“水上游”項目,做活平江“水上文章”。用好以昆曲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博展館資源,重點探索互動方式創新、文創產品開發、沉浸體驗、商業特展等業態,適當延長對外開放時間,豐富街區元宇宙場景應用,為領略姑蘇之美提供更多“打開方式”,讓更多人“因一座館赴一座城”。
(作者單位:蘇州城市學院太湖研究院)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