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縣域產業發展更應突出因地制宜。東海縣地處蘇北腹地,近年來,該縣瞄準手工穿戴甲這一新奇行業,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優質資源,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穿戴甲生產集聚地,為縣域產業發展探索了新路。蘇北縣域產業發展應結合地方資源稟賦,發揮勞動力富余優勢、把握“互聯網+”機遇,積極鼓勵和依靠群眾創新創業,真正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
穿戴甲給東海帶來了什么
一是匯聚企業商家,形成了產業新集群。東海縣從2019年開始從事手工穿戴甲的制作、銷售,截至2023年底,已集聚穿戴甲生產、銷售等各類市場主體超200家,形成了“原材料生產—產品設計—穿戴甲生產—穿戴甲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從最初的手工作坊,發展到布局展銷體驗中心、產業基地;從最初的單純代加工,發展到運營自有品牌并吸引其他城市加盟;從最初的個別商戶單打獨斗,發展到成立協會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穿戴甲在東海已經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
二是帶動就業創業,蹚出了富民新路徑。隨著東海穿戴甲產業爆火,不少在外打拼人員回鄉創業,生意好的店鋪甚至月賺40萬元。同時,手工穿戴甲加工按件計費,普通工人每天能做30—50副普通穿戴甲,每副加工費5—8元,每天可賺到200—400元,月收入近萬元。這種加工工藝簡單、場地要求低、時間自由的靈活就業方式非常適合“寶媽”們,不影響接送小孩上下學,由此催生了“寶媽合作”的新就業模式,目前東海縣70%的鄉鎮都有手工穿戴甲生產。
三是走向全國全球,擦亮了東海新名片。據統計,2023年,東海縣手工穿戴甲產量突破1億副、占全國總產量超過70%,銷售額突破30億元。目前東海穿戴甲日產能達40萬副,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穿戴甲生產基地。除了在國內占據絕對的市場份額,東海穿戴甲還搭上“國貨出海”的快車,通過發展跨境電商,快速占領身為美甲類重要消費陣地的歐美市場,打出了國際知名度,成為繼水晶、溫泉后,東海又一張閃亮名片。
穿戴甲為什么會在東海發展壯大
敢闖敢試的創業精神是東海抓住穿戴甲商機的根本內核。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東海縣就創建了連云港市第一家鄉鎮開發區、創辦江蘇省第一家中韓合資企業、舉辦首屆東海水晶節等。當2019年東海市場出現美甲類水晶制品訂單時,東海人迅速發現商機,幾名東海人專程赴浙江義烏等地“取經學藝”,經過用心鉆研和反復試驗,將發展方向定位在可以繪制圖案、增加精致貼飾的手工甲上,手工穿戴甲得以在東海生根發芽。
較為發達的電子商務是東海穿戴甲走向世界的關鍵支撐。近年來,東海縣大力發展電商產業,打造東海電商物流產業園、跨境電商交易中心、直播電商產業園等電商發展平臺。截至2023年底,全縣電商經營主體達1.5萬家,電商從業人員5萬余人,帶動就業人數30萬人以上。借助發達的電商平臺資源和龐大的直播人才隊伍等優勢,東海穿戴甲迅速抓住了愛美女性這一網購最主要群體,并借助阿里巴巴國際站、EBAY、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平臺走出國門。據統計,東海穿戴甲所有訂單中,線上交易占比達90%以上。
東海政府的靠前服務是穿戴甲產業持續壯大的重要保障。東海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協會推進”,為穿戴甲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平臺搭建、創業指導、技能培訓等一條龍服務。先后成立了穿戴甲行業協會,制定了《手工穿戴甲》國內首個團體標準,編制發布了《東海縣手工穿戴甲產業發展三年規劃行動方案(2024—2026年)》,并將水晶城3號館打造成東海縣穿戴甲展銷體驗中心,利用高新區6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標fda62a3c0a1427349b302005e988164134c62a060a90c04ea840b97b59262b8a準廠房建設美業產業基地等,推動穿戴甲行業朝著更加健康、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
東海穿戴甲對蘇北縣域產業發展的啟示
因地制宜選取適合的產業方向。結合資源稟賦。充分挖掘礦產、港口、碼頭等資源及勞動力富集等優勢,做優做強基礎原料精深加工和相關輔助配套產業。符合發展階段。把握蘇南浙江等地產業升級的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電子、機械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突出富民增收。學習借鑒浙江溫州、臺州、義烏等地發展小商品的經驗做法,著力發展一些帶動就業能力強、給老百姓增實惠的產業,努力實現財政收入、居民收入、企業利潤“三個口袋”一起鼓。
充分激發群眾的創新創業活力。鼓勵群眾走南闖北。泗洪的斯迪克膜材料、宿豫的潛水艇衛浴等,都是在外闖蕩的蘇北游子返鄉投資興業的典型。鼓勵年輕人多到經濟發達、改革前沿地區打拼奮斗,學習最新技術、掌握市場動態、拓寬視野思維。依靠群眾自主創業。在對外招引項目的同時,也要努力培育本土企業,鼓勵引導當地群眾創新創業,重點圍繞龍頭企業提供包裝、輔料、零部件等配套服務,把產業鏈供應鏈盡可能留在本地。解決群眾后顧之憂。政府部門主動靠前服務,通過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組織創新創業大賽等,多渠道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政策咨詢、創業輔導等服務,為群眾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厚植肥沃土壤。
持續推進“互聯網+”行動。不斷壯大電子商務。在深化傳統電商模式的同時,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結合實際建設一批跨境電商產業園和海外倉,強化項目孵化、人才培訓、國際物流等服務,推動更多蘇北縣域特色產品走出國門。積極發展數據要素。廣泛開展各行各業數據收集、應用,積極發展跨區域的數據清洗業務,爭取在數據交易領域先行先試,切實發揮數據賦能產業創新發展的“乘數”效應。主動擁抱人工智能。重點做好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的文章,推動人工智能在能源、交通、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結合現有產業推動特色大模型在工業視覺檢測、預測性維護等方面的應用,激發和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注重研發設計。通過組建公共研發創新平臺和設計中心、舉辦設計大賽、開展優秀手工匠人評選等,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設計投入,攻關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開發更多具有高技術含量、款式新穎時尚的新產品,更好滿足和引領消費需求。打造高端品牌。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根據目標客戶群體和市場定位,有針對地開展品牌培育工作,同時完善營銷管理,構建直達終端用戶的銷售網絡,提升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制定統一標準。支持行業協會牽頭,建立統一的質量標準、團體標準,積極牽頭制定全國性的行業標準,適度提高準入門檻,提升產品質量。
政府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甘當埋頭服務的店小二。踐行“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服務理念,不對企業生產經營指揮干涉,不給企業下達投資、生產等方面的指標,不去企業開展一些不解決問題的調研,減少不必要的執法、檢查、評估等。對企業反映的融資、用工等訴求,積極回應、主動幫助解決。對國家、省里出臺的惠企政策,積極宣貫,幫助企業爭取。當好產業壯大的助推手。產業發展初期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時出臺針對性的支持政策,規劃建設專業園區,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舉辦相關賽事和宣傳推廣活動等,幫助企業搶訂單、拓市場,助力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產業形成一定規模后,要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加大研發創新、設備改造、工藝升級等,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工信廳綜合規劃處)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