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難忘的一天。漣水淮劇團創排的大型現代淮劇《村里有個管得寬》在江蘇省委黨校隆重上演。本劇描述了年過半百的黨員“管得寬”,自薦當了“村風民風家風監督領導小組”組長后“管得更寬”的故事。演出結束后,全體觀眾掌聲連連,好評不斷。身為劇中男主角的我,感到無比自豪。回顧過去這些年,我們劇團成功打造了“村官三部曲”“黨員三部曲”,推出了一批批經典小戲,獲得業內外人士的廣泛認可,被譽為淮劇“漣水現象”。
一
漣水縣淮劇團創辦于20世紀50年代,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經歷了一個浴火重生的過程。2010年前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戲曲行業發展跌入低谷,老戲老演的固有模式使淮劇團生存陷入困境。那時候我們到鄉村演出,都是演一些老劇目,沒有什么新意,觀眾僅有十幾人,座位空蕩蕩的,大家心里也空落落的。演員們輪流做飯,自己帶著被褥,有時候連煤氣灶都要自己帶。
面對生存壓力,劇團上下達成共識,想要成功“突圍”,就必須勇敢求變,在演出內容上下功夫。當時,我們決定創作一出反映農村大學生村官題材的現代戲,演真人真事。為此,劇團決定停發三個月工資,以集資的方式東拼西湊60余萬元進行新劇創排。我們請來知名編劇袁連成,他跟蹤采訪劇中主人公四十多天,既聽她的豪言壯語,也聽她的滿腹牢騷,看她盡情大笑,也看她悄悄抹淚……創作歷時三個多月,經過十六次易稿,終于排演出原創大型現代淮劇《雞村蛋事》。這部劇在當年全省近十部大學生村官戲中脫穎而出、一炮走紅,一舉斬獲省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19項榮譽。這也讓劇團找準了生存和發展之路。
此后,我們用十多年時間陸續推出現代淮劇“村官三部曲”,生動塑造了三代主人公,心系農業農村農民,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感人故事,真實呈現了蘇北農村十多年的進步與變遷。憑借這些精彩演出,漣水淮劇團從“蘇北鄉村小戲臺”兩度登上“首都北京大舞臺”,淮劇“漣水現象”走出漣水、走向全國。
我們創作的現代淮劇《留守村長留守鵝》,以留守村官為原型,講述了一個“吃虧是福”、沒有受過任何獎勵的留守村官陸二黑的故事,被譽為“村官戲的一次突破”,參加中宣部和原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開幕式首演。還有《村里來了花喜鵲》,用淮劇藝術表達了一個富有個性的扶貧故事,參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優秀舞臺藝術展演,漣水淮劇團二次進京演出。
二
什么是好的演出內容?應該創作什么樣的原創新劇?這是我始終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幾部劇的成功,讓我發自內心體會到:農民最愛看的還是農村戲、百姓事。從鄉村走來,寫百姓事,演百姓戲,腳沾泥土,謳歌時代,才是弘揚淮劇藝術的現實選擇。
我們劇團的演員,基本都來自農村,他們熟悉農民、熟悉鄉村生活,懂得如何刻畫和塑造人物,這是我們的優勢。這些年,我們矢志不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服務對象,把創作目光向人民群眾聚焦,從基層生產生活中找選題、找靈感。在創作中,我們注重把握群眾的精神需求、審美追求、欣賞訴求,嘗試用時代主題構筑作品厚度、以群眾心聲體現作品溫度、靠精湛藝術打磨作品精度,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風格和表現手法,讓群眾想看愛看、可知可感。
為了創作出能夠真實體現百姓生活的作品,主創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采訪采風,演職人員到基層群眾中體驗生活。菜場里,我們觀察買菜的市民;公交車上,我們與乘客侃市井萬象;排練場內,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連軸轉,連續40多天不休息,一招一式,一唱一詞,認真揣摩;下鄉演出,我們與黨員群眾話家長里短,談酸甜苦辣。每一時,我們都是角色,每一處,都是我們的舞臺,背劇本、念臺詞、想角色,印證了漣水淮劇人的匠心和初心。我和團隊把送戲下鄉當作“走親”,小鎮街道、村部禮堂、鄉間空地,一座座簡易卻熱鬧的舞臺,都是我們送戲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的平臺,每年演出120多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
有一幕場景,至今讓我揮之不去:有次我們下鄉演出,突然下起了雨,結果老百姓仍不肯走,堅持在雨中看戲。我們在舞臺上,能不掏心掏肺地演嗎?觀眾是我們的上帝,給我們以鼓舞、以力量。演員王春華為一個“搶背”傷了腳骨,演出時,他拖著一只穿拖鞋的傷腳毅然走上舞臺;老演員張獻忠,每天堅守排練場,腳腫得像饅頭,鞋子都脫不下來,還自嘲自己的腳很“卡通”;女演員許晴外出參演,一進住所就大門不出,以保護嗓子并避免受傷,因為小劇團沒有替補演員,作為主演不能出現任何意外。
戲比天大,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在劇團里,每一個人,不僅是演職員,而且是勤雜工,拆臺裝臺都是自己干。做飯的廚師、開車的司機,均由演員兼任,與其說是勤儉節約,倒不如說是漣水淮劇人對家當的呵護和對舞臺藝術的敬畏與熱愛。正是一個個“小我”走向“大我”,匯聚起“團”的力量,撐起這個和諧的大家庭。
三
劇團發展到今天,我深切感受到,趕上了好時代,遇上了好政策。近些年來,國家對傳統戲曲加大扶持力度,江蘇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藝術基金、精品項目扶持等各項政策,我們劇團也成了最大受益者,先后獲得省市獎補資金1000多萬元。淮安、漣水市縣兩級針對基層文藝院團的發展困局,從體制機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撐、績效考核等多個方面大力推進改革創新。
漣水縣委縣政府充分整合縣淮劇團和縣文化活動中心資源,成立漣水縣文化藝術中心,為劇團核定編制30個、員額指標15個,讓演職人員心無旁騖搞創作。打破行業壁壘和體制障礙,自《雞村蛋事》伊始,創新采用“劇組制”運作模式。以劇目創作需要為第一原則,團內不論資排輩,唯戲是用。變“以人養戲”為“以戲用人”,目的只有一個:把戲“豎起來”。
經過精準有效的改革,我們走出了生存維艱,實現了鳳凰涅槃。現如今,大家不但有了辦公室、排練場、練功房,縣委縣政府還專門協調了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倉庫,讓我們放置道具、服裝、舞美等。過去外出演出,鍋碗瓢盆都得自己帶,現在我們住上了賓館,演出結束后就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提升。漣水縣淮劇團“人戲俱豐”,大家信心更足,干勁也更大了。
有了這么好的基礎和條件,劇團上下倍加珍惜,堅持不懈求新求變,把“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作為執著追求,努力實現新的突破。我們注重題材規劃、精品打造、藝術創新,把生活圖景變為藝術場景,以藝術舞場還原生活現場。具體來說,就是既堅持傳統淮劇中的戲劇色彩,謹守淮劇固有之“正”,又面向新時代的大眾審美取向,在表現形式上有所突破,創造了藝術形式之“新”。在表達方面,我們經常使用農村人的土話語言,趣味十足。一些暗藏機鋒的對話,夸張的動作沖突,以及帶有喜感的聲腔與音樂設計,恰到好處的燈光使用,都能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受到老百姓的由衷歡迎。
[作者系漣水縣文化藝術中心(淮劇團)主任(團長)]
責任編輯: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