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并積極創新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文章闡述了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提出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策略,包括構建數字化課程體系、建設三位一體的就業創業教育模式、打造數字化的教學課堂、加強實踐教育平臺的構建等,旨在為高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數字化;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模式;創新路徑
引言
在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背景下,高校為了完成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和引領社會發展,就需要改變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的新時代人才。高校就業創業教育對于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創新該教育模式,將有助于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優質人才。如何利用數字化的優勢,對課程體系和方式進行優化,提升就業創業教育效果,已成為當前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對于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幫助大學生適應角色轉變
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實現從校園到職場角色的轉變。通過就業創業教育,學生可以提前接觸到職場文化,深入了解工作環境和企業對員工的期望,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前調整心態,做好從學習到工作的心理準備,而且能夠使學生明確自己在未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可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平穩地從學生身份過渡到職場人士,使學生更加自信、從容地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涯。
(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
高校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在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課程和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提升學生的這些綜合素養,既能使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更加游刃有余,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和創新思維,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復雜情境和挑戰。因此,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1]。
(三)能夠拓展就業思維
高校通過開展就業創業教育,能夠讓學生得以接觸并了解不同行業的工作內容和崗位要求,從而打破對傳統職業的固有認知。此外,這種教育還鼓勵學生探索新興的職業領域和多樣的就業模式,如遠程工作、自由職業等,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持有更加開放和多元的視角。并且使學生在就業創業教育模式下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進而找到與自身特點相匹配的職業方向。
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
數字化本身具有較強的廣泛性和便利性,將其應用到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帶來的影響,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產生影響,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而言,數字化的發展對其既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又存在不良影響,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大學生自主創業熱情較高
在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政策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扶持下,當代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熱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據2015年針對大學生創業態度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有50%以上開始嘗試在校期間創業,而且認為創業更能夠快速實現自身的價值[2]。在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不僅熱衷于嘗試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還積極利用數字技術來推動和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這種創業熱情不僅體現了大學生勇于創新、敢于挑戰的精神,也為社會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
(二)大學生創業人數逐年增加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創業環境的不斷改善,為大學生就業創業增加了較大的助力,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大學生創業的人數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2018年期間,大學生創業人數從3%增長到了10%以上,這一趨勢不僅彰顯了年輕一代不畏艱難、勇于挑戰的個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就業市場對于創業型人才的渴求。而且在數字化的引領之下,更多的大學生愿意投身創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三)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較低
盡管大學生創業的熱忱與日俱增,但其創業成功率卻普遍不高,經調查分析得知,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由于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商業經驗,難以應對市場的復雜多變;另外,資金不足也是影響創業成功的關鍵問題,因資金短缺很多創業項目將無法持續發展;大學生在獲取市場資源方面也存在困難,這進一步增加了創業的難度,使大學生即便擁有強烈的創業熱情,但成功率卻不容樂觀。
(四)大學生創業競爭力較低
相對于具有豐富經驗的成熟企業而言,大學生創業項目在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在創業初期普遍面臨著管理經驗不足、資金短缺、技術水平有限以及市場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基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大學生創業項目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導致大學生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
(五)大學生就業創業與專業脫離嚴重
在當前的就業與創業大潮中,由于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和新興行業的崛起,使一些傳統專業的就業市場變得相對狹窄,進而導致部分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與他們的大學專業并不吻合。另外,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更多的是出于興趣或家庭建議,而未充分考慮該專業的就業前景,以至于在就業和創業時與所選專業出現了脫節現象,不僅導致教育投資的回報率下降,還對學生的職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和挑戰。這既是教育資源分配存在的問題,也是學生職業規劃需要更加深入考慮的問題[3]。
三、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策略
(一)構建數字化課程體系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了高校教育的又一次深刻變革。為了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適應行業發展的快速變化,高校需要積極構建數字化課程體系,將傳統的課程內容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技術疊加,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加生動、互動和高效的學習環境。在數字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高校要將傳統教學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打造出便于學生學習的在線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更為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出現,使學生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和興趣選擇合適的資源,而且學生還可以通過線下實驗室和工作坊等來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4]。另外,在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支持作用下,如視頻、動畫、交互式圖表等,可以大大豐富課程內容,使抽象復雜的概念變得直觀易懂,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個性化課程內容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創新教育模式的關鍵,而實現個性化課程內容,就需要將智能化體系應用到課程設計中,以此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除了個性化的課程內容之外,還需要為學生提供智能化的實踐操作,例如,高校可以引入虛擬實驗室,讓學生在沒有實體實驗室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各種實驗操作,這不僅節省了高校的教學資源,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實踐和探索的機會。通過虛擬實驗,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原理,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上述途徑,高校可以培養出具有較強理解能力和具備數字化技能的新時代人才。
(二)建設三位一體的就業創業教育模式
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高校需要積極構建集理論教學、實踐操作和創新創業于一體的全新教育模式。在構建這一教育模式的過程中,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重視理論教學
高校應通過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課堂講授,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如在線教育平臺、多媒體教學資源等,使理論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和高效。
2.加強實踐操作教學
加強實踐操作教學,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具體實施過程中,高校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如實驗、實訓、實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專業技能[5]。此外,高校還要通過與企業、行業等合作,建立實踐教育基地,讓學生更加貼近實際工作場景,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
3.強化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應通過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創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等方式,鼓勵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在創新創業的實踐中形成創業精神和能力。與此同時,高校還可以邀請成功創業者、企業家等進校園分享經驗,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增加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三)打造數字化的教學課堂
在數字化時代,打造數字化的教學課堂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構建一個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的教學環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合理引入多媒體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元素來豐富教學內容,使抽象的知識點變得生動且易于理解。例如,在講述歷史事件時,可以通過播放相關歷史影像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歷史氛圍,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
2.建立在線討論和實時反饋機制
教師可以利用在線平臺,如論壇或實時聊天工具,引導學生進行主題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觀點、交流思想[6]。同時,通過實時反饋系統,學生可以及時提出疑問或建議,教師則能針對性地進行解答和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循環。
3.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教學課堂
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如學習時長、答題正確率、互動頻率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這些數據不僅可以幫助教師評估教學效果,還能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建議,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四)加強實踐教育平臺的構建
高校為了培養出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也為了進一步提升就業創業教育的整體水平,需要在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基于此,高校應注重實踐教育平臺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高校不僅要在校園內建立實驗室或實踐基地,更要與企業、行業等外部伙伴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真實且富有挑戰性的實踐環境。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高校應積極主動地尋求與企業的合作
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有機會深入到企業實際工作中,了解行業的前沿動態和實際操作流程,讓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崗位和職業規劃等有更為清晰的了解和認識,進而建立起與未來職場的聯系,便于學生順利就業創業。
2.高校要加強實習實訓。
高校要加強實習實訓,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具體而言,高校應安排學生參加專業對口的實習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承擔職責,體驗職場生活。這樣的實習經歷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除了校企合作和實習實訓之外,高校還要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開展實際項目操作訓練,讓學生在項目中擔任關鍵角色,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3.建立虛擬實踐平臺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高校還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建立虛擬實踐平臺。利用虛擬實踐平臺的優勢,為學生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和任務,讓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在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情況下進行實踐操作對于提升其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幫助。而且通過構建虛擬實踐平臺,還能有效降低實踐教學的成本,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在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要想抓住發展機遇,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實現就業創業教育模式的創新,就需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以此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趨勢,也進一步推動高校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實現更好地發展,為社會培養出引領社會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易元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05):39-41.
[2]張婭瓊.“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甘肅政法大學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3,14(05):54-58.
[3]趙金柱.關于技師學院創新教育模式,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的研究[J].職業,2022,(05):21-23.
[4]胡曉靜.應用型高校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1,(14):139-141.
[5]馬生忠,張振霞.淺談如何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J].就業與保障,2021,(09):84-85.
[6]呂亮升.應用型高校以就業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1,(06):79-80.
[7]林琳.協同創新下創業就業教育體系模式的建構[J].吉林教育,2019,(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