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賦予課程思政改革新的歷史使命,將思政元素融入《公共關系學》教學之中,結合課程內容,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之中,形成協同效應,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其明白為什么而學習,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結合學院《公共關系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公共關系學》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評方式等方面提出新的見解。
關鍵詞:《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
引言
新時代以來,教育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突出立德樹人。高等院校必須積極推動,緊緊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協同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切實守好課程思政“一段渠”,種好課程思政“責任田”,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的重要成果。通過《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公關意識,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公共關系學》課程簡介和思政目標
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簡稱“公關”,是組織與公眾之間通過雙向的信息傳播、溝通,從而影響輿論的力量,獲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化解危機,在公眾中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交叉性學科。目前,《公共關系學》課程在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武圣校區)是院內素質教育通識選修課,但從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視角看,公關教育卻應該成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人生必備課。
在媒體格局飛速變化的背景下,前沿社會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危險與機遇并存,如何在危機中捕捉機遇,化危為機,離不開“公關”的身影,這就要求公關人員明是非、正三觀、守底線,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做永遠講真話的溝通者,用誠信贏得信任。《公共關系學》的教學目標具有天然“課程思政”便利性,本文通過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融入《公共關系學》教學,實現潤物細無聲,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學的不僅僅是一門理論課,更能從《公共關系學》課程中的經典案例、角色扮演和實訓項目中提高自己的學習熱情,從而點燃學習興趣之“火”,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喜好和特長,找到學以致用的方向。
二、《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必要性分析
《公共關系學》教學和思政元素自然緊密融合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腳點和必然要求。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離不開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將《公共關系學》教學和思政元素自然緊密融合,不斷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遵循思政工作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創新課程思政途徑,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公共關系學》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是落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和探索。通過專題學習、經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實訓項目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內容更好地融入實踐中,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同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研討、著力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禮儀技巧、策劃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各種職業素養,讓“教、學、做一體化”落到實處,立足學生終身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
課程思政引入《公共關系學》教學是構建“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在《公共關系學》教學中播撒“思政育人”種子,講好“公共關系”故事,將思政元素融入《公共關系學》每個專題中,融入學生成長的需要,致力于提升課程思政效果與質量到每個育人環節。努力營造課課有思政,人人能育人的良好教學氛圍,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體系,形成同題共答、同頻共振、同心同向的育人新格局。因此,課程思政引入《公共關系學》教學之中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實施路徑
(一)教學觀念的改革創新
傳統的教學觀念總是喜歡樹立教師“教”的權威,過于注重知識的被動傳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關系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這樣的課堂是單邊教學,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而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一代,他們有獨特的性格、敏捷的思維、新穎的想法,所以,傳統的教學觀念只能禁錮他們的思想和靈魂。因此,學校應該更新教學觀念,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在現代課堂里,要變單邊教學為雙邊和多邊教學,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主角”,變知識的吸收者為知識的創造者。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
改變《公共關系學》傳統的章節體系依序授課教學思路,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采取專題式教學思路,實行“專題式教學+實踐”的教學內容改革。專題式教學可以整合《公共關系學》的章節,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更具靈活性、針對性與現實性,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程討論的積極性,進而實現《公共關系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把《公共關系學》課程劃分為四大專題:
1.公共關系學原理。教學內容包括公共關系的基本概念及含義、公共關系的職能及原則、公共關系的起源和發展、公共關系的組織和人員等四部分,共計8課時。
實踐項目:組織學生們自由組合,組建公關團隊,然后進行團隊介紹。
2.公共關系傳播和宣傳。教學內容包括公共關系傳播與廣告、公共關系中的演講藝術及公共關系中的人際交往等3部分,共計6課時。
實踐項目:針對熱點問題開展“公關評述”活動。
3.公共關系實務。教學內容包括公共關系調研、策劃、實施、評估和公共關系危機處理等共計10課時。
實踐項目:(1)指導學生圍繞“全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創業大賽”選題及“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撰寫公共關系策劃方案;(2)進行角色扮演對公關危機事件進行模擬處理。
4.公共關系實訓。教學內容包括公共關系禮儀和公共關系專題活動,共計8課時。
實踐項目:(1)進行“公關禮儀”情景劇課堂演練;(2)帶領學生到沈陽現代貿易服務商會的企業中參與實戰;(3)組織學生參與學院各類主題活動的組織、策劃、執行。
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各種不同的實踐項目,可以明晰自己更擅長哪種職業技能或者自己的興趣點在哪方面,進而減少將來就業時的迷茫和茫然。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在《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公關小組,積極進行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嘗試,具體教學方法有:
1.“案例式教學+研討”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公共關系學》課程相關的案例都是以真實案例為依據的,案例的引入會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現實中許多公關案例都融入了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及形勢與政策教育等。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公共關系學》的案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主動接受思政教育,起到“雙管齊下”的作用[2]。在進行案例分析同時,運用頭腦風暴法,每個公關小組展開研討,從而產生新設想,新觀念,最后,老師進行總結、評價。
以公共關系傳播與廣告為例,引入案例一:“淄博燒烤”火爆出圈。課堂上同學們分組討論,通過分析“小爐+小餅+小蔥”三位一體靈魂吃法吸引全國游客到淄博“打卡”消費,商家誠信經營,不缺斤少兩;市民自發為游客讓位;當地政府全方位提供游客服務等舉措,讓淄博燒烤火爆出圈,揭示出誠信能夠促進社會文明,創新能夠推動高質量發展,引導學生關注時政與政策,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業熱情。案例二:海信在卡塔爾世界杯決賽現場的廣告語“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卡塔爾世界杯,“中國制造”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讓同學們感受到國家的力量,國家的形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感等。
2.“情景式教學+模擬”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情景模擬式教學是指根據授課內容,設置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導、自演,用情景模擬式教學給《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加戲”,在創新教學方法改革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此方法非常適合公關禮儀、公關專題活動和危機公關處理的教學。
(1)以公關禮儀為例,傳統教學模式,課堂講授可以讓學生掌握公關禮儀的含義、原則、作用和功能等理論知識,但公關禮儀是《公共關系學》中具有實操性的一個章節,可以進行情景模擬劇本設計,組織學生進行禮儀情景劇展演,設計A公司與B公司商務活動安排,涵蓋服飾禮儀、介紹禮儀、握手禮儀、微信社交禮儀、遞送物品禮儀、會務禮儀、乘車(梯)禮儀、座次禮儀、餐桌禮儀及拒絕禮儀等內容。在情景模擬中,學生的情感自然得到激發,能充分理解“禮”是道德、觀念、制度、法律、人際關系、習俗、儀式等內容的混合體,深入學習禮儀知識,塑造良好的專業形象,提升人文素養,強化對公關理論、禮儀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過程中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和點評。能夠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2)以公共關系危機處理為例,各公關小組設定一個危機事件,在危機處理中,模擬召開新聞發布會,小組內推舉一個新聞發言人對此次危機事件做出正式聲明,并接受媒體采訪,準備回答各類問題,轉危為機,并進行經驗總結。通過危機公關案例,引導學生從辯證思維看待危機,運用公關危機處理的“5S”原則,強化“居安思危”意識,和“化危為機”的能力,讓學生更透徹理解“公”的含義,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道德品質。
(3)以公共關系專題活動為例,各公關小組自編、自導、自演畢業晚會、公司年會、開業慶典、周年慶、記者招待會等活動。創造身臨其境的體驗,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
3.“實訓式教學+合作”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在新時代“大思政課”發展趨勢下,以實訓為驅動的課程思政教育對提升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質量和水平,打造“三全育人”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實訓式教學是指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實踐能力。將學生從校內小課堂引向社會大課堂,實現理論實踐雙驅動的新型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對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道德的認識[3]。例如,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帶領學生走出去到學院的校企合作單位,例如,沈陽現代貿易網商會各企業中參與實戰;指導學生選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創新大賽和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建立學生系統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意識、參與創新創業大賽熱情、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為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培養實踐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
以公共關系演講為例,搜集前沿熱點事件,例如,如何看待茅臺買冰淇淋、談一談《狂飆》中反派走紅、某媒體發布《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奮斗才是年輕人的底色》的評論文章,你怎么看、對大學生特種兵式旅游你怎么看?等50個題目進行匯總后形成題目庫,學生現場抽題,就某個主題或事件進行分析和思考,進行“公關評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有效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辨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詮釋能力、控場能力,用聲音傳遞情感,實現技能內化和情感培育的目標[4]。
(四)考評方式的改革創新
學生考評方式的改革創新非常關鍵,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興趣點和投入度的導向。《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實踐中,改變以往單一維度的評價方式,建立起重實踐能力培養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和綜合素質提升且以立德樹人為著力點的多維度評價方式。采取“‘四位一體’過程性+終結性考核”的考評方式。“四位一體”過程性考核占比60%,包括出勤情況(10%)、課堂案例討論參與情況(20%)、情景模擬演練參與情況(20%)、實訓參與情況(10%);期末終結性考核占比40%。在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把課程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方式詳細地向學生說明。
結語
《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研究基于“專題引領+案例支撐+模擬載體+實訓驅動”視角進行設計開發和實施。該模式在知識傳播過程中進行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過程中豐富知識底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在專題講授的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模擬演練和實踐體驗等多種教學方法配合教學。通過課程思政,使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學會合作與競爭,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具有創新發展實踐能力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晶晶.高校專業課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以《公共關系學》課程為例[J].視聽,2018(3):234-235.
[2]劉芝庭.在“公共關系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16):140-141.
[3]宇文利.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進向[J].思想理論教育,2023(5):55-61.
[4]馬乂琳,許雅璽.《公共關系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公關世界,2020(1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