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該校開展內部治理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就高職院校如何深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現代化
引言
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強國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學校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根本保障;也是積極回應“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群眾期盼和訴求的必然舉措。
一、治理和治理現代化的內涵
“治理”一詞本義是指“治國理政”,最早可見于《孟子·滕文公上》,其中提到堯舜之治天下,強調了仁政和德治。西漢戴圣在《禮記·大學》中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到現代社會,“治理”一詞納入了“公共管理”的范疇,被稱為“公共治理”。美國學者詹姆斯·N·羅西瑙認為,公共治理最大的貢獻是對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的否定,強調各主體以一種平行的、各自以主體身份參加合作與對話[1]。治理強調多元的主體在合作協調形式下構建一種合作共贏的模式[2]。俞可平教授提出的“善治理論”就是關于如何實現良好治理的理論,它強調的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3]。
高校內部治理是指高校在辦學過程中通過建立完備、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實現學校內部各項事務高效有序運轉。它涉及高校的管理體系、決策過程、權力結構、監督機制等多個方面。高校內部治理現代化是指建立與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水平的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內部治理科學化,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管理激勵機制、執行反饋機制,實行校院兩級管理;(2)內部治理法治化,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建立完備的現代化學校制度體系,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良好氛圍;(3)內部治理多元化,善于調動校內外主體參與學校治理。除了校內的教師、學生,還有“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等多元利益主體參與治理。
高職院校是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對象的高等教育類型,由于辦學特點、發展歷史等原因,其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為:(1)管理機制體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熱情,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政策制度還需進一步健全;(2)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內控水平低,防范化解風險能力弱;(3)行政化傾向嚴重,過度強調行政命令和管理層級,工作效率低,存在人情因素;(4)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數字治理能力弱[4-5]。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切實轉變長期以來堅持的規模擴張政策,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二、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推進內部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做法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深入推進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探索構建“一核多元、協同共治”的學校治理體系,形成“決策科學、聯動高效、服務優質、評價合理、激勵正向、改進有效”的治理機制,有效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二級學院辦學活力,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學校先后獲評為“廣西依法治校示范校”“廣西文明單位”“廣西文明校園”“廣西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第一批試點單位”等榮譽。高水平的治理水平為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蓄勢發力、保駕護航,學校綜合實力、社會影響力、知名度持續增強。自2020年開展“雙高”建設以來,學校在教學成果、課程、教材、教師、基地建設等多個方面,共取得國家級標志性成果120多項、省部級標志性成果700多項,在廣西高職院校中位居首位。據“金平果”中國高職院校競爭力排行榜顯示,在全國1500多所高職院校中,學校排名從2020年的第228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43位。2023年,學校入選第八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入選2023西部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50所、服務貢獻50所、產教融合50所三大卓越榜單。
(一)堅持以章程為統領,健全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
堅持以章程為統領,深入推進依法治校,不斷提高法治化水平。2023年組織完成了新一輪學校章程修訂,并通過自治區教育廳核準。以章程為統領,大力推進綜合管理、人事、學生、教育教學、財務資產管理等方面制度建設,健全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體系。先后修制訂學校《獎勵性績效分配辦法》《校院運行與事務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等200多項全校性規章制度。特別是緊扣職業教育全面服務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求,制定出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管理辦法》《“頭雁人才”聘用及管理辦法》《科研平臺和科研創新團隊管理辦法》等切合職業教育特點和規律的制度體系,為全面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建設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引。同時,加強內部控制規范化建設,編制并實施學校內部控制手冊,上線運行內控管理平臺,進一步提高了內控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
(二)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實施校院兩級管理
為科學合理規劃治理體系職能分工,引入“卓越績效”模式,科學設置了31個內設機構,理清部門職能和崗位職責,并增設科長崗位。實施了新一輪全員競聘工作,以業績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按照專業技術崗位、管理崗位、工勤技術崗位3種類別,實施“定崗、定責、定員”的“三定”改革,簽訂聘請工作職責書和任務書,保證“崗位、任務、人員”的落實。堅持以KPI考核體系為激勵導向,深化績效管理改革,從2021年起,正式實施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從學?!笆奈濉币巹澞繕?、年度工作要點、“雙高”建設、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等重大專項工作、診改工作和部門職責中提煉考核指標,構建以業績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與業務雙向融合的綜合評價與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了績效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冃Э己私Y果應用于各單位、各部門評優評先,并作為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依據。堅持“以群建院”,優化二級學院布局,實施校院二級管理“嚙合工程”,頒布出臺《校院運行與事務管理辦法》等校院二級管理制度20余項,下放教學組織、績效分配、師資培養、人才選聘等權力,明確“權責利”清單,強化二級學院辦學主體地位,推動二級學院由教學單位向辦學單位轉變,充分釋放二級教學單位的發展動能和辦學活力。
(三)深入實施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緊抓交通強國強區建設和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新形勢、新機遇,深入推進教育綜合評價改革。通過改革教師評價方式,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等傾向,扭轉簡單量化、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導向,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初步形成“四維度”協同構建教師綜合評價機制改革。堅持“五育并舉”深入推進學生評價改革,將德智體美勞“五育”素養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堅持機制建設與平臺建設并重,深入推進教育教學評價改革,完善構建全面客觀、標準明確、導向清晰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傳統的“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打破“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凝練提出的典型案例,在廣西教育系統推廣學習。
(四)堅持多平臺建設為依托,實現“政校行企社”多元協同治理
多元協同治理是指多主體參與學校治理,多主體包括“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等多個主體參與學校治理。多元協同治理是高校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高校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趨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它是對傳統單一管理模式的超越,體現了高校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的創新與發展,強調在高校治理中引入和整合更多的利益相關方,以實現更加高效、民主和透明的管理。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成立了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是廣西高職院校中最早成立理事會的高職院校。2016年牽頭組建了廣西交通運輸行指委、廣西交通運輸職教集團。2023年11月,該校召開學校理事會換屆會議暨辦學65周年創新發展大會,完成了新一屆理事會換屆,成立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交通運輸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中國-東盟智慧港航產教融合共同體,“政校行企社”協同治理機制不斷健全。同時,充分依托教職工代表大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平臺,學校逐步構建形成“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治理結構。
(五)加強智慧校園建設,讓數字治理“跑起來”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信息技術為抓手,強化數字治理,在廣西率先定制開發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系統,實施“一頁紙項目管理”,逐漸形成“以人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提升”的信息化診改格局,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把脈。為解決數據的一致性和標準化問題,促進公共數據共享,學校建立校本統一數據中心,實現各業務系統數據的實時采集、抽取、轉換、存儲和共享,推動數據“一次采集、實時共享、分權使用”,讓數據“多跑路”,逐步消除“信息孤島”。另外,針對多校區辦學、師生往返辦事難、辦事效率低下的問題,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建成網上辦事大廳,推行“網上辦公、一站式服務、移動辦理”的辦事模式,實現OA、教務、人事、學工、資產等20個業務系統的統一訪問;精簡各類申請、事項填報、崗位聘任等事項的工作流程,實現60多項校園服務的在線辦理、流程監控,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師生少跑腿”。
三、高校內部治理現代化的深化研究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深入推進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該校近年來的高質量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該校2023年以標志性成果排名第一、綜合排名第一(超越4所“國家雙高”院校)獲評廣西新一輪“雙高”A類立項建設單位。從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做法和經驗來看,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以及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新時代高??蓮囊韵?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內部治理現代化建設:
(一)堅持以創新為驅動,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要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謀改革,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敢于“動真格”“刀刃向內”,理順內部治理體系,增強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驅動辦學模式的創新發展。高職院校需要在構建現代化職業學校制度體系、內部質量保證體系、KPI關鍵績效考核體系等保障激勵機制上下功夫,營造“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良好干事創業氛圍,推動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堅持以“信息化+”為手段,推進治理數字化轉型
現代化的治理是數字化的治理,要充分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OA辦公系統為主體,搭建完備的信息化數據管理平臺。大力推進校園數字化,打造全校“一張網”,打通各平臺鴻溝,完成辦公、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公共服務等校園信息的貫通和共享,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應用的全部數字化。根據日常管理需要,及時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優化辦事流程,最大程度方便師生,實現“讓信息多跑路,師生少跑腿”。
(三)堅持“政校行企社”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構建發展共同體
“政校行企社”是指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5個不同領域的主體都參與到學校的治理中來,協同構建發展共同體。每個主體都有其獨特的角色和責任,通過各自的優勢和資源,共同推動共同體的發展。各參與主體追求的不僅是自身的利益,更是共同的利益。通過合作,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風險的共擔和利益的共享,從而實現共贏。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依托行業辦學的特點,深化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善借、巧借外力,整合外部資源,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方面展開實質性的多元化合作,適時成立產教融合共同體、行業發展共同體。
結語
推動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抓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高職院校應搶抓機遇,創新發展,大力推進內部機制體制改革,加強數字化治理,深化“政校行企社”多元協同治理,不斷提升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打造高職院校治理新高地,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蓄勢加力。
參考文獻 :
[1](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潘懋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解讀與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15(06):2-4.
[3]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謝樹華.試論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領導干部治理能力的基本維度[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03):42-52.
[5]鄭瑋煒,孫海濤.論高校內部治理的癥結及疏解策略[J].江蘇高教,2024(0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