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高低是衡量思政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思政課建設受到高度重視,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這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增強高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供了新思路。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學生自身認知水平、思政課教師基本素養、思政課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學院思政課軟硬件的建設等諸多因素均會影響學生“獲得感”提升。因此,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需要思政教師的思想轉變和能力提升,需要不斷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需要加強思政課堂管理,優化軟硬件設施等。
關鍵詞:高職;思政理論課;獲得感
引言
“獲得感”一詞一經提出就獲得很高的熱度,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此后,“獲得感”一詞在檢驗思政課理論教學效果中被提了出來。石文卓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是指思政課在滿足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堅定信仰等方面需要后而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心理體驗。洪曉楠等認為,思政課獲得感表現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喜悅、滿足、榮譽、尊嚴、自豪等感受,使學生在知識增長、能力提升的同時,內心得到滋潤、涵養,境界得到提高、升華。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包括理論知識獲取、情感價值體驗、理想信念樹立、行為習慣養成等多個方面,思政課教學改革應多管齊下,增加課程的有效供給,從而提升學生“獲得感”。
一、影響高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因素及原因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是對如何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獲得感提出的更加具體的要求。高職院校為此進行大量的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以期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的“獲得感”。通過前期調研,筆者總結出如下影響高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因素。
(一)高職學校大學生的獨特學情特點影響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
學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直接影響思政課的實效性,從而影響思政課的獲得感[1]。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政課堂,但高職大學生的學生層次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比如,江陰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的學生構成,有些通過高考途徑升學而進入高校;有些通過中職考核升上來(3+3);社會考生通過成人考試進入;還有注冊入學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原始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方法不同,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不夠,對思政課的認知性問題和知識性問題有不同的理解掌握能力。這些因素導致他們在思政課上的獲得感有很大的差異。
另外,有些高職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夠,自制力不強,容易被更具誘惑力的手機游戲和視頻吸引,而手機又是現代大學生的“標配”,在思政大課堂上教師很難一一“關照”,至于理論性較強的思政課,吸引力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游戲和短視頻同日而語,大學生覺得思政理論離自己生活較遠,對自己成長發展沒有太大現實意義,“供需”達不成一致,學生當然就不愿意投入精力去認真地聽課,更談不上課后主動學習。這也是影響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重要因素。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師的“師情”影響著學生思政課上的獲得感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應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可見思政教師在提升學生“獲得感”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然而,現在的思政教師特別是縣域市的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老齡化較為突出,筆者所在的院校馬克思學院教師平均年齡在47歲,年輕的教師較少,這導致教師的創新性缺乏,和00后大學生的親和力欠缺。另外老教師在課件優化、思政教學方式方法創新以及新媒體的運用等和新教師都存在較大的差距。部分老教師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的能力不足,知識結構老化,這樣的教師很難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這必然影響學生的“獲得感”。
(三)思政課教學軟硬件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制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課教學軟硬件的配套與更新迭代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也是較大。比如,教室的布局和采光、投影儀的清晰度和靈活轉換、多媒體軟硬件的配套等。筆者走訪調查發現很多地方高職院校教學軟硬件因為諸多原因并沒有配套落實到位,出現了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公共課教室空間大,而黑板屏幕小,上思政課往往是幾個班同學集中授課,人數多,坐在后面的一些同學很難看清教學課件內容,眾多同學擠在一起,加上高職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管理也很難跟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還有的學校沒有像樣的多媒體教室,或者多媒體教室設備老化,跟不上多樣化的思政教學之需。
(四)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教師的授課教學方式方法影響著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課不僅是基本知識的教授,更多的是通過思政知識的講解學習,使治國之思想、治國之理念等進入學生頭腦里。思政課內容的特點就是理論性較強,從表面上看與大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的差距,而思政實踐教學方面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同學的參與率也較低,不能使大部分學生參與其中,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以至于很多大學生錯誤地認為思政課內容與自己“無關”[2]。另一方面,很多思政教師拘泥于教材和教育部的指定課件,在現實課堂中存在照本宣科,讀教材、讀課件,淪為沒有思想的揚聲器。許多思政課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系統正面的理論知識傳授,缺少充分的論據和娓娓道來的說理過程,不能很好地聯系實際,結合高職院校學情進行教學,教學時抓不住重難點,不能將認知性問題和知識性問題區分開,讓生動活潑的思政課堂淪為冰冷的“報告會”。這樣的灌輸式的課堂會讓學生失去思考的樂趣,大大影響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
二、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獲得感”的路徑探尋
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作用并非易事,由于大學生獲得感的提升是一項涉及“需求側”和“供給側”系統工程,既涉及大學生自身和授課的思政教師,又涉及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的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故而只能深入研究,廣泛調查,找出問題所在,不斷改革創新,堅持以滿足學生現實需求為主要目標,不斷提升“供給側”的質量水平,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向主動地汲取轉變,從而提升思政課大學生的“獲得感”。
(一)思政教師的思想轉變和教育能力提升
有一位優秀的思政課教授這樣說道,一名思政教師應該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和溫暖的陪伴”他的這句話飽含了對思政教育的深刻理解。思政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親其師”,讓學生和教師能有順暢的溝通渠道,思政教師有熱愛思政本職工作的情懷,而非簡單地為理論教學而教學,有家國情懷的思政教師上課時更加投入、備課時更加深入、對待學生更加有愛心和耐心、對待“落后”的學生更加寬容。在這樣有使命感教師上思政課,如果再加上該類教師“語言風趣”“循循善誘”,那么思政課堂上學生往往學習更為專注和投入,更能“信其道”,“獲得感”也大大提高。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思政教學工作中應當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解惑能力是能否高質量上好思政課的關鍵所在,這需要教師加強學習,不僅要吃透教材,還應該吃透知識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邏輯關系、思想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學生聽這樣的飽學老師上課往往有“沐浴春風”之感,否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學生是很難有真正的“獲得感”。思政課教師主動參與各項教學競賽,以賽促教,在競賽中提升教育教學能力;而教研室應組織集體備課、推門聽課等活動,在活動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二)與時俱進改進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思政課的教學應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3]。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針對不同的內容開展不同的教學教育方式方法。為此我院思政課程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新媒體發展的現實情況,開展了“三學互動”的教學方式。即通過“課堂導學”“網絡輔學”“實踐助學”的方式開展思政課教學。“課堂導學”是授課教師將思政認知性問題作為重難點進行導學,而將知識性問題通過課前思考題,課后練習的方式進行加深鞏固,從而減少教師講解知識性問題在課堂上占用的時間,對認知性問題重點導學;“網絡輔學”就是將每一個專題的課件和相關的視頻文件上傳至學習網絡,做成任務點,學生通過APP系統可以看見所要學習的任務點提前預習,這樣在課堂上利于對教師所授的認知性問題有更好地把握;“實踐助學”涉及到課中實踐和課后實踐,課中實踐需要教師提前布置好相關的實踐項目,讓學生課后完成,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成為“主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課后實踐往往放在較長的假期,項目設置較多較寬泛,學生選擇面廣,根據項目展開實踐,利于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堂上的認知性問題,真正讓學生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另外,還結合學生的特點,制作思政學習活頁手冊,編寫學生思政課實踐教材,盡量和教材邏輯結構配套起來,加上更加鮮活的實例、故事、圖片等,讓枯燥的理論用更加活潑生動的形式加以表達,易于理解掌握。在課堂教學形式上,對于適合采用“翻轉課堂”的內容,盡量采用;對于可以采用問題探討形式的內容,便以問題項目的形式開展探究式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發現采用上述教學方式學生能積極組團研究思考,協同完成,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深度,使“供給側”內容真正入腦入心,“需求側”也覺得“物有所值”。
(三)加強思政課堂管理,加強軟硬件建設
基于思政課師資配備和思政教學實際,現在很多高職院校思政課皆為幾個自然班合班授課,上課人數為100人上下,學生多,管理必須跟上,否則很難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尤其是“手機”普及的“00”后,這些學生多數的自律性欠缺,手機管理不當,將嚴重干擾思政課教學的正常開展。筆者調查發現,思政課上存在很多“后進”學生課堂上玩游戲、刷視頻的情況,教師不加干預的話,課堂教學將成為教師的“獨角戲”,教師的“成就感”和學生的“獲得感”將大打折扣。為此,建議高職院校對此出臺指導性文件加以規制。教師也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明確課堂規則并確保學生了解并遵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反應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通過嚴格的制度和有效管理必將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教學軟硬件的建設對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已經成為高校的普遍共識,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加強了這方面的建設力度。公共教室的投影儀,顯示屏,學生的板凳座椅都進行了換代升級,教學硬環境煥然一新,學生上課的快樂體驗也大大提升。在軟件建設上我院也引進了學生適用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平臺海量數據自學課程,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點,參加線上的討論,學習調查,課后知識練習和期末的考試,還可以進行師生的互動交流,非常便捷,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都大大提升。
結語
總之,要提升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作為教師要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作為“供給側”方要關照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激發課堂的活力。作為“需求側”方也要提高認識,主動學習,將思想與實踐融入社會發展之潮流。另外,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的通知》中強調,各個學校的思政課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探索各個學段銜接融合,使不同學段間的學習內容能夠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共同跑好“接力跑”,完成協同育人的目標。可見,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提升本身就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高職院校是“大中小一體化”思政建設的重要一環,如何進行有效地銜接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8):95-99.
[2]徐奉臻.視野要廣: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3):60-63.
[3]徐暢.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提升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