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技術可賦能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和提質增效。當前,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數字技術通過延展教育空間、豐富教學方式以及提供海量教育資源等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但與此同時,信息繭房、信息碎片化、數字依賴與排斥以及編解碼扭曲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數字技術服務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的發揮。對此,高校、政府部門、互聯網平臺等相關主體要形成合力,進一步優化數字場域的信息環境、提升教育主體的數字素養、增強教育主客體間的現實互動,共同推進數字技術服務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多實效。
關鍵詞:數字技術;高校思政;實效性
引言
教育數字化為在新時代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帶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和新動能。將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統性變革[1],實現了優質思政資源的共建共享,必然會極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從而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一、以數字技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意義
(一)數字技術能延展高校思政教育時空
以新媒體平臺、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具有超時空性,能夠將高校思政教育的時空從實體教室延展到虛擬時空,實現思政教育時間與空間意義上的“互聯網+”。
數字技術延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時間。傳統意義上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大多局限在“第一課堂”或“第二課堂”,隨著課程或活動的結束,思政教育也隨之終止,思政育人在時間上缺乏持續性,影響育人效果。數字時代的“三微一端”、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契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時時傳播思政知識,實現課堂教育與課下輔導交流相結合。同時,新媒體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時時、處處學習的可能。
數字技術延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間。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不僅要入教室、入課本,更要入腦入心,讓理論知識與青年學生之間產生互動是理論融入身心的有效途徑。數字化技術打破了教室、課本的狹窄空間,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空間”。VR技術更是實現了教學內容與青年學生的互動。此外,數字技術還打破了信息空間的壁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互聯網平臺、數據庫等可以跨越地域空間學習、了解不同高校、不同地區的思政教育資源信息,實現思政教學能力、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數字技術能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
數字技術為學生提供動態化、多維化和立體化的教學內容[2],契合當代青年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發展需求。
數字技術的應用契合了當代青年學生學習特點。當代多數青年學生成長在信息化的生活場景之中,逐漸形成了追求多樣化信息獲取方式、注重個性發展及個人話語表達的特點。一方面,新媒體平臺、VR等數字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搭建了多樣化的思政教育平臺,契合了青年學生以多元方式獲取信息和資訊的學習特點;另一方面,各類互聯網平臺也豐富了思政教師的教學方法,迎合了青年學生在數字時代養成的表達需求,增進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引領
力[3]。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進行教學并接收學生學習反饋,既能讓學生表達自我也能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思政教學。
數字技術的應用順應了當代青年學生發展需求。一方面,數字化發展催生了新的信息傳播媒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VR技術等實現了對思政教學內容動態化、影像化的呈現,這些多元化信息傳播與呈現方式更能滿足高校青年學生的觀感體驗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借助數字化平臺和技術能夠實時接收學生動態信息,通過數字平臺和技術了解學生學習、成長動態,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管理。同時,高校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學生對思政教學的反饋意見,引導思政教育者開展精準化教育教學、為學生個體提供差異化指導,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及發展需求,從而提升育人效果。
(三)數字技術助力優質思政教育資源共享
數字技術具有信息存儲方式多樣、存儲成本低、交換速度快等特點,高校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的這些特點和優勢實現校際優質思政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數字技術能夠實現各高校所在地的特色育人資源的共享。許多高校所在地具有豐富的育人資源,但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空間限制,這些資源難以被充分利用。進入數字時代,各地戰役紀念館、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不僅能被當地學校開發成數字化育人資源,也能通過數字傳播渠道讓千里之外的高校學生進入數字場景,沉浸式體驗革命文化與精神,實現高質量的紅色資源異地傳播、共享,充分發揮了各地紅色資源育人價值。
數字技術能夠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共享,優化高校思政教育質量與效果。一方面,優質思政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匯總并傳播,各高校可以在相關平臺低成本甚至免費獲取這些資源,實現教育資源互補與優化;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整合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提高高校思政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思政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免費學習優秀教學案例優化自身的教學模式、獲取優質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在海量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二、以數字技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現實挑戰
(一)數字場域的信息繭房與信息碎片影響學生思維品質
數字技術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平臺與方式,但各類平臺的個性化推薦易將受眾置于信息繭房之中。且平臺中的文章、視頻等資訊也開始偏向簡短化、碎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的思考能力與認知水平等產生了負面影響。
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1)數字場域中的信息繭房容易使學生思維受困,影響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在面對議題時,由于信息繭房效應的存在,學生易陷入片面性思維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對議題做出不客觀、不正確的評價;(2)數字場域中的碎片化信息會影響學生的判斷力及系統思維能力。數字場域中的碎片化信息缺乏邏輯性和全面性,學生會在碎片化閱讀過程中喪失深度思考能力,并漸漸消解自身的注意力與系統思維能力。信息繭房與信息碎片化等問題的存在易在無形之中影響青年學生思維品質,給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挑戰。
(二)教育主體的數字依賴與數字排斥弱化思政育人效果
數字技術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隨著思政教育主體與數字技術的接觸、融合,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
隨著數字技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主體在獲得利好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表現:(1)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容易形成對數字資訊的依賴,從而過多地把從互聯網平臺上抓取的訊息呈現在課堂上,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課堂教學內容,導致課堂教學主題分散,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弱化思政育人效果;(2)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對數字技術及數字平臺具有排斥心理。這種排斥心理使這部分教師不愿主動適應數字化教育的新形勢、新變化,其教學方式及內容難以引起新時代大學生的共鳴,這也會影響高校思政育人的效果。
(三)話語傳遞的錯誤編碼與扭曲解碼消解教師話語權
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與互聯網平臺介入高校思政教育當中。這些“媒介”的出現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資源,但與此同時“媒介”的多樣化也給高校思政教育主體之間的編碼與解碼增添了屏障。
在傳統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主客體之間多是面對面交流,交流雙方的信息傳遞與接收很少甚至沒有中間“媒介”的介入,雙方的神態、語言及行為表現可依據具體反饋情況即時進行修正,進行較正確的編碼與解碼,最大限度地保證信息受傳者對信息理解的正確性。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在客觀上改變了網絡空間的信息交互生態[4],高校思政教育主體之間的交流“媒介”增多,“媒介”中的信息及信息傳播者更加多元。繁雜的信息與多元的傳播者對信息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編碼與解碼會造成干擾,易導致教師的信息傳達錯誤以及學生接收信息的錯誤,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消解高校教育主體的話語權,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開展。
三、以數字技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實踐進路
(一)多元主體合力優化數字場域的信息環境
針對數字時代愈加復雜、特殊的信息環境,高校、政府部門、互聯網平臺、教師應形成合力,凈化網絡空間,警惕并防范不良網絡信息對學生的影響。(1)高校要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高校可以在宣傳部門或網絡中心配備專門人員負責校園網絡環境監管,在豐富校園網絡文化的同時密切關注校園網絡輿論氛圍,嚴格把關數字訊息輸入與輸出、防范師生個人隱私性信息泄露以保障師生合法權益;(2)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數字信息的監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積極作為防范不良網絡信息對高校青年學生的滲透和影響;(3)各類互聯網平臺要強化自身平臺建設,加強對平臺用戶和信息的審核,嚴禁不良信息在平臺內的傳播,嚴防涉及意識形態滲透的不良輿論信息進入平臺;(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利用數字資訊的同時要做好信息甄別工作,并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正向引領。
(二)開展專門培訓提升教育主體的數字素養
人機智能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關鍵[5],只有高校思政教育主體自身形成良好的數字素養,與數字技術之間建立起正向交互關系,才能真正實現以數字技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1)要對思政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培訓不僅要包括使用數字媒體、數字資源等硬件設備方面的技能培訓,更要在思想層面幫助他們充分理解高校思政教育運用數字化技術的現實價值、建立與數字技術的正確關系,從而化解部分教師對數字技術的過度依賴或排斥等問題;(2)高校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數字技術的發展與使用,特別是要幫助學生提升在繁雜的信息環境中識別真實信息的能力。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發揮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守衛者的作用,積極主動了解最新數字化議題與輿論生態環境,將相關議題納入課堂討論或學生活動之中,在知識講解和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培養學生辯證的CRdd04zDPFjAuvDYseXSB71ZDScx5yLLYlHTbakpB/Y=、系統的思維能力,降低信息繭房及碎片化信息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連接現實場景加強教育主客體間的互動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師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動空間與時間,但也將其置于一個虛擬的語境之中,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導致部分教育主客體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度降低,影響他們人際交往及溝通能力的發展。因而在重視發揮數字技術作用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教育主客體在現實場景中的互動交流,減少虛擬空間帶來的負向效應。(1)可以定期組織校際間的思政教育實地考察交流、舉辦思政主題的線下論壇,增進校際間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現實場景中的互動;(2)可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師生的理論應用及實踐能力,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融進現實生活;(3)高校思政教師在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思政教育的同時,要將學生看作是“現實的人”,不能忽視與學生在現實中的交流互動,要使思政教育及話語表達回歸現實,注意觀察學生的現實成長狀態;(4)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降低對互聯網的過度關注和依賴,引導學生加強與他人在現實中的接觸和交流,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
結語
教育數字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政教育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已是必然趨勢。當前,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數字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也具有一定風險與挑戰。以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重視數字技術運用的邊界,必須防范數字技術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潛在風險,必須平衡好數字技術運用與傳統思政育人優勢的發揮,才能使數字技術服務高校思政教育的效能得到充分彰顯,真正取得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懷進鵬.攜手推動數字教育應用、共享與創新——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主旨演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4,30(02):3-10.
[2]翟彥.融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育人路徑及機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4):42-44.
[3]王龍華,王璇.高校“數字思政”新生態理論探索與實踐建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7):99-100.
[4]劉偉,劉新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的現實效能、風險檢視與優化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01):106-113.
[5]谷永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及其價值意蘊、風險表征與實踐進路[J].大學教育科學,2024(01):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