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
我的心,從未如此空曠,風的影子都是一種關愛。
一朵云撫摸一片天空。
一首歌穿過了寂靜的深淵。
一粒米在缽里叩擊。
穿過長長的甬道,抵近歷史遺忘的角落,留下的也會慢慢消失,而消失的會以另外一種形式驚醒。每一次觸摸,都像是進人自己的肺腑,總有些幽暗是沉默的,即使張開嘴,也會失語。
命運是一種植物的輪回,在攀爬中凋零,在行走中,慢慢回溯那些曾經燃燒的熾焰,它們固執地殘留了灰燼。
骨頭在夜色里,呈現著骨頭的形狀。
夜的海
越是深入,越覺遺憾。有多少斑點正在消逝?我們來不及捕捉,就在前行途中失去了過往。也許可以說,我們正在擁有,至少這光、風和月色,以及帶有波光的海,是屬于我們的,甚至那些身后的汽笛聲也是,盡管它正在低下去。
許多時候,我們很容易進入這種狀態:在所有的熱烈里,充滿歡愉的矚目……可很快就想伸出手去挽留,孔子這么考慮過,張若虛也思索過,蘇東坡卻直接松開了手。真的來不及,就已經成為了遺憾和往事。我們對著枯萎的落花,很容易懷念一泓秋水和淡淡的夕照。一只燕子此時正掠過水面。
平原上的兩個人
事實上,他們都已開始傾斜,這是引力構成的曲線;由此,他們讓一些詞語黯然失色,甚至于略顯無奈。平原之上,已經是初冬,偶爾有淡霧,此時也沒有散盡。他們相對站立,是兩棵沒有了葉片的冬樹,也是兩個沒有性別的人。其中一個戴了一頂帽子,黑色的,讓灰色的上午進一步暗下去。另一個什么也沒有戴,一種寒涼擦過額頭。
他們要走向哪里?或許是彼此相約,更像是一場偶遇。年輕時候,沒有說完的話,仿佛河海里被渦流帶起的沉渣,正在一點點返還人間。其實也不必說,在眼神里已經可以找到一些痕跡。也許就是漫無目的地走:途經一棵白楊,也能想起一個溫暖的故事。相遇的事兒在這一生中,不多也不少,剛好暗合生命的紋理。那些刻在石頭上的話,信與不信,都是一種選擇。
蟬蛻
我像是遇到了自己的前世,也像是遇到了自己的今生。我陷入了深淵,靜靜地觀察自己,我在自己里生長出一個自己,又扭過頭去回溯那些地下的光陰。總要有一些依憑之物,一條船,或者一座橋,就讓我抵達了不可預知的自己。仿佛是期待中的自己,又恍惚是一個另外的自己。我在時間里看到了墓穴,也看到了死亡,那是一只深淵里的眼睛,它炯炯有神。我想我將被取消一個名字,然后,以另外一種形式孤獨存在。我想我將在消逝中得以永存,而你們會成為我的坐標。也許在眾多的沉默中,會有一個聲音談及“我自己”,那么深的憂郁。這冬天的午后,不再有枝條、陽光,蔚藍和淡紫,只是風將我吹向我看不見的地方。笑話
也許就是一個笑話,我們卻如此認真,認真地落人深淵,以為在建造一座塔,甚至都想好了佛的影跡:而現實卻是在空虛中迷失,也曾以為這就是開始,從認真和承認失敗中開始,從清掃和梳理中開始,從愚蠢和笨拙中開始。就是這樣,從一塊石頭認識一塊石頭,有時候,也退回到一塊石頭,就此有了石頭的質地。內部依然是一塊空間,也許你看不到,但是,它還是一種存在。也許刻刀說的不是你的語言,也沒有你驕傲的面容,它僅僅是游走,就成為了“不朽”的自然。哪里有自然?自然都是一雙手的安排。
種樹
我們當然想種一棵樹,要挖坑、澆水、捉蟲,還要防止雷電和煙火,就像看護我們的孩子:我們當然欣喜于那種拔節的聲響,也欣慰于枝繁葉茂的景象。如果有人說,樹里藏著一個神,或者是一粒沉重的果實,毋寧說樹里躲著一顆心。貪婪的心。夏天的時候,我們喜歡那里的鳥鳴;冬天則可以愛上一樹的落寞。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在板凳、椅子、柜子、床和門匾之間,畫上風景,題上心情,卻容易忘記在風中枝葉搖擺的心情。
抵達
我們爬那座山的時候,已是夜晚。就在月光傾灑的石級上,摸索前行。因為隔絕,月亮仿佛在一片獨立的領域,四周是夜幕。耳畔是山風,偶爾也有貓頭鷹的叫聲。有些石級看不清,就用手觸摸,那些或圓或尖銳的部分:這讓我們有些安慰,也有些憂慮。一只小松鼠的出現,是快樂的偶然。待它爬上樹,溜走,月光還是那么澄澈。據說山頂有座道觀,山的名字就是道觀的名字,許多人試圖抵達那里,卻成為一種徒勞。必然有人抵達那里,也必然有人永遠無法抵達。而我們到了門口,門也沒有叩一下,就下山了。有些東西,不必強求;而有些東西,乘興而來,乘興而去,也是一種抵達。
島嶼
我們注定無法擺脫這種宿命,在天地之間漂浮了這么久,海岸就在動蕩中變換著,就像昨天落下的那只海鳥,今天,我們已經認不出它的模樣,還有那么多流云,是否還帶有我們的心事?包括遠處的星辰和汽笛,似乎也在重復,卻已經無法確認,就連我昨日寫下的一行字,今天都有了模糊感,我們在波濤和風的推動下,失去了對岸的信任。許多年以前,我用一張舊地圖試圖找到海岸線,甚至想象了陸地和那里的故事,風一吹,就又忘記了所有期盼,就是在漁船和海岸之間簡單度日,太陽總會擁抱我們,它會給大海一個盛大的清晨和傍晚,也就會隨時贈予我們一個節日。我喜歡在簡單的日子里,添加一些濤聲、海鳥和遠處的帆影,那些小小的驚喜,讓畫布突然有了色彩。這色彩并不濃烈,但是總有新意和可能,或許也濃烈,而這反而會形成落差。有時候,我也在想,那些遙望我們的人,他們在陸地上,是不是把我們想象成魚的親人,或者說,認為我們就是魚的子嗣?還有一種想法,時時出現在我的頭腦里:我的生活也許就是別人勾勒的一幅畫卷,我僅僅是一滴小小的墨滴,突然落在這紙張上,我該在哪里找到邊界和中心?我該怎么演繹大海和潮汐?我該怎樣抵達明天?從沙丘上走過,一個陌生人看了我一眼。也許他在尋找前世的自己,走后,他頻頻回頭;也許我還可能是他眼中的傳奇。冰的戰栗
我們對冰的信任與不信任是一樣的。走在上面,就聽到體重帶來了斷裂一般的聲響,從幽遠的地溝深處,從神秘的暗處,那是不可抵達的泉源。而我們熱愛冰啊,它的冷、厚和堅硬,它的鐵鎖一般地綿延,它終有一日的開裂……每一個部分,都讓我們為之著迷。尤其是行走,也可以選擇滑行,我們一直有著飛鳥的夢,也有關于速度的企望,一旦腳下有了冰刀,就再也無法遏制地釋放;人們更為喜歡的是薄而脆的驚心動魄,無論是冬末,還是初春,都有一些戰戰兢兢的人,小心地踏上冰面,在行走和陷落之間,獲得內心的戰栗。那是一種在岸邊無法理解的驚顫。冰面上,一道裂縫正向前延伸,冬天不遠,春天也不算深。
光滑
誰沒有過光滑之夢呢?柔軟的線條,鉆過門縫,沿著墻壁匍匐前行,從水面前行也不曾留下漣漪,擦過花冠也不曾有過顫抖。媽媽說,要愛小溪的流暢,像天邊的歌曲。就這樣一路行來,很容易被那些莫名其妙的突起和磕絆左右,猶疑的燈盞忽明忽暗,說是猶疑,其實也是一種松動。那些皴裂的、充滿刀斧痕跡的山石,忽然有了某種暗示;那些行走的騾馬蹣跚而來,就像一種命運;那些每日都在疊加的反復,居然有了金字塔的樣態……它們都是使我遠離的誘惑。而猶疑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懷想,當我們離鄉,母親的印象總是在深夜的心頭出現。
位置
我不知道為何我會站在這里,這是讓我懷疑的問題。現在,我就站在這里,這里沒有月光,也沒有音樂,僅僅是我的腳步帶著我到達了這里。沉思的瞬間,我忽然意識到這個地方,孩子們曾經在這里畫下了一條小狗:同時,這里因為壓路機碾壓而留下了很多轍痕。從這望向遠處,可以看到黑暗的樓宇和隔著窗簾的燈光。此刻,我就在這里,我并不想知道我為何會站在這里,樹影像巨型的怪物正伸出腳爪,我心里晃動了一下,而人卻沒有動。總有一些莫名的東西,推動著我,讓我靠近這里,譬如欲望或記憶,也有可能是重力和體力。到達這里就是那么恰到好處,仿佛所有的臨界點都在傾向于它,仿佛我的心也因此而增加了一些歡喜。我就站在這里,沒有月光,也沒有音樂。可我已經站在了這里,月光應該傾斜而下了,音樂也該響起來了。如果沒有,那么,我就在心里下一場雪,以此淹沒所有的痕跡。
灰燼
可能風來,就又形成了新的樣態。那么些年過去了,耳蝸中依然留有一個顫音,它在逐漸消弭。晚秋時節,在蟋蟀和蟬的歌聲中,想到夏夜的陰涼和一眼井中的半個月亮。我也遇到過白發的夫妻和蹣跚的母親,他們正從田野里走過。為什么刻針可以如此清晰?為什么我們可以走到今天?為什么我們沒能持續一朵火焰的興奮?就像有一年,我在巷口,試圖挽留落日,也想挽留一個身影。又一些年,我在落日里捕捉到一個背影,如此熟悉,而那背影里也含著一枚落日。晚風讓小巷暗暗拉長,就像那些沉默的影子和落日成了堆積在時光里的魚骨,揮揮手,并不意味著告別,也許更多的是召喚。那靜靜的井啊,已經掩埋,而勒痕還在青石之上。
醫院
幾乎沒有人愿意,無緣由地到醫院住上一段時間;同時,也有人永遠需要走向這里。在白色的世界里,一切顯得冰冷,針頭、檢測儀器、手術刀、刺眼的燈光……都在近處,又那么遙遠。在各種數據和感覺的支配之下,有些病癥愈發清晰,有些問題逐漸發酵。暗夜里鼓脹的豆子,也許可以成長為豆苗,小的暗影就在心里幻化成鬼魅,心的驚悸和夜的沉寂,往往會調和成度數最高的酒精。忽然覺得一切豁然,忽然又覺得一切來不及,還沒有看看第一株開花的桃樹,也會想起這一生的遺憾。有些錯誤忽然有了價值,有些價值忽然喪失了意義。拄拐的人越走越遠,開刀的人正在縫合,如果病灶消除,陰影是否會就此消散?從病床上、醫院里離開,第一朵桃花已經凋零,花瓣落在地面上,和去年全無區別。
仿佛記憶之中的事物
它們就是喪失了質感,仿佛時間里的琥珀。譬如獨自生長的野草、落在自行車上的月光和窗外飄散的白雪……我明白它們的存在,但它們喪失了最初的柔軟、亮度和潮氣,五官在玻璃罩內喪失了感知力。有時候,我以為我已經貼近了真實,或者說,是在用想象力支撐對世界的深情,卻不得不面對這種隔離般的現實。已經無法想起,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喪失了舌頭、耳朵、鼻子和眼睛的,也許這有些夸張,畢竟它們還在工作,只是我在渙散中漸漸失去了它們。據說,30歲之后,人開始萎縮,是否世界由此開始窄化,一個人的心應該也在喪失動力。那種舉步維艱的感覺,正在涌起,就在這暮色之中,我靜靜看著角落的座鐘,我會在每一個整點時刻,重復我的聲音。
傷心地圖
一個人有多大的執念,才會去繪制這樣一張地圖?并且還要用鉛筆勾連所有點位,甚至企圖在時間層面使之獲得一種秩序感。這無疑是造山運動,人在山的陰影里,建立雄心壯志,卻又難免惴惴不安。是選擇報復,還是再次自我傷害?畢竟過往就像尖刺或者魚骨,記憶力強的人,因為偶爾還會翻看那些疤痕,便有意識地尋找起其中古怪的邏輯。
也許遺忘可以形成空白,那么加深記憶,就是喚醒,一個人走進地圖,如果不曾陷落,就會抵達山巔。而無法進入地圖的人,或者不曾勾畫線路的人,他們是否會在清風里,以喝酒忘記所有?是否還有一種可能,地圖在形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分解?生活會讓線路清晰,進而模糊;模糊之中,還會看到清晰。
沉靜之室
寓身于此,也許心還是亂的,漸漸就靜了下來。萎縮就成為了釋放,像鳥兒在雨水之后梳斂羽翅。事實上,室內還有其他人,大家都仿佛靜默中的樹枝或者水流,彼此小心保持著距離,或者各自為戰,有些并不清晰的界限,存在著,也消隱著。一塊魔方,被切割成若干塊,又隨時可以組合成一塊。地上鋪著淺藍色的地毯,應該是為了減弱腳步的聲響;燈是圓形的節能燈,在白日里也亮著,但并不特別亮;桌子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隔斷,仿佛地圖上的界限,它們的縫隙就是高山、河流、軌道和沙漠之間的細線,在實際的比例上也許就是千山萬水;桌椅都是木質的,也許曾有鳥群落在樹枝上,也許木工曾將倔強的它們改造,也許它們曾在寂靜中吸收了孤獨的氣質,也許一朵云曾同它們一起沉默。我們在這種沉默里,恍惚就理解了生,同時也看到了死。有時候,生可以盛大,其實也可以孤寂,郊野之花從不在意目光,它們慢慢逝去;同時死亡也可以極其沉靜,來和去,并不需要多大動靜,啼哭是一種生命形式,閉上眼睛也是。讀一本書,寫一幅字,構思一段人生,回憶某些人……我們在自我的籠子里,忘記了時鐘的刻度。這不就是一種純然的死亡嗎?而它多么輕盈、自然,就像花開花謝。這沉靜之室,從不糾結,它不在意目光和喧鬧,你來與去,它都如斯靜默,甚至不眨一下眼睛。它只是世界給予我們的愛。
山谷
我憑空虛構了許多山谷,在詩里,在一部電影里,在所有深夜的夢境中……只是我從未真正抵達。我曾以為這里代表隔絕,對著遠處呼喊,只有回聲。事實上,鐘聲和雞鳴很容易在沉靜中,讓人恍然清醒:如若心沒有改變,移動也不會發生。我也曾在月夜,傾聽窸窣的松濤,民房里的燈火才是溫暖的所在。年老的詩人說,神住在那里。清晨的樹下,板栗嗶嗶啵啵,掉在地上就發生了炸裂,但刺還是青綠色的。山谷里的居民似乎醒得很遲,我散步歸來,屋頂才冒出炊煙。民居的旁邊,就是一條小溪,水流之上有幾塊白石,小魚在周圍撞來撞去。我踏石過河,就在溪流中央,捧起溪水,紅日破碎的光,由此生殖,并且形成更多的光芒,輕輕刺著眼睛。我并不喜歡他們安排的篝火,這種消費主義的奢侈,在此依然多余。一座山谷的空靈在于“空”,而不是“滿”,就像我的到來一樣,是如此多余。而如我一般的人,走在這里,仿佛在觸摸一幅壁畫、一段故事、一種依戀,抵達以后才明白,山谷早已鋪好了通往天空的道路,靠著執念生活的人,在湖水里看到的,并不是羽毛,而可能是深淵。
耕耘
我喜歡這個詞語,它似乎減輕了某些重量,同時葆有時間的生長性。也許就是從翻土開始,“帶月荷鋤歸”,許多事情都不可預知,但在時令上已經開始期待。和種子一起滋長的,還有野草、壞天氣以及憂慮。如果拆開來看,“耕”,使得泥土,換了一種樣態;而“耘”,則在平復世界的荒涼。它們都在靠近秩序,就像農人喜歡歸攏,我們喜歡清晰的軌道。我們還是將它們并置吧,讓時間形成線索,莊稼在汗水和雨水里,發芽、長葉、抽穗和結出果實……那就是從希望中,獲得的歡欣。有時候,結出一些奇怪的果子,并不值得擔心,就像雷電和謊言,會讓春天扭曲,那么,畸形不過是世界的倒影。而天秤也在傾斜中,有了平衡的樣子:我們就不必急于尋找原因,有些事情也許并無緣由。
我忽視了什么
即便是表達,也該靜心凝視。忽視是一種常態,我們的心如此挑剔,又如此草率。河流與河流不同,烏鴉也不飛翔在紙上。如果天空足夠高遠,烏鴉可能就成了流動的沙畫,它們創作出神賜予我們的自然。最好的畫師總是不經意向我們傳達內心。我在大地上行走,如果不去仰視,也該俯身關注身邊的樹,或者正在搬家的螞蟻;多數時候,我都無從關注自己的內心,想說的會忽然喪失了意味,努力靠近的轉瞬就失去了興趣。也許還有一些星光、燈光和燭光,在不同的情景里等待我,當我適應了這種美好的錯覺,一切都趨于清淡。即便是我們尋找的夢境,也在過分的著力中,漸漸遠去。可我依然迷戀一些東西,也許它們已經在心里做舊,可出現的時候,就形成小小的精神之焰,突突地抖動著,內心總希望可以持續地進人想象,完成一次完整的境遇。那是屬于自我的戰栗,就像詩神的降臨,節奏如此慌亂,卻期待一種持久;而持久應該源自于抑制,低下頭,慢慢感受。“慢慢走,欣賞啊。”我們忽視的,也許是一生的美滿。
“每一刻我都感到自己剛剛出生”
每一天我都在一眼井邊,安靜地坐著,云彩落在里面也有暗影,汲水人像我一樣焦慮,他每天要來三次或者五次,有時候,我也聽到石子落入的聲音,一片葉子從綠起來到落下來,太陽就是東升西落,我們以為的周而復始,都有大海、云霞和山巒進行著修剪。那么沉默的一眼井,也有白天和夜晚的區別,水光在不同的時段,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月光和它相融,更像一場相戀。井臺上磨痕漸深,想來許多繩子已經斷掉,許多扁擔和水桶已經被閑置,許多蔬菜正在運往市場。如果一生能守著一眼井,看著云彩變幻,那將是多么開心的一件事。水光中的自己,正隨波紋一點點漾開去,漾開去……
荒野
我忽然看到一輪太陽升起,先前它匿身于河床底部。就是這樣一種盛大,讓我在四月有了巨大的欣喜。許多時日,我沉溺于自我塑造的陰影之中,一點綠意也沒有發現,低坡還是一片灰褐色,偶爾有一只喜鵲棲落。并沒有耕耘的農人,率先將泥土翻新,只有日出日落如此準時,那些途經者都有遙遠的路途,他們沒有余光望向這里。而一切都無法影響小草破土,新柳吐綠,烏鴉飛過天空……即便是昨日的河流,在今天也稍微溫暖了一些,“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在河流里洗凈泥土,就邁向了更深處。那些若隱若現的黑色暗影,仿佛神的呼喚,我猜想那還是山的影子,或者是一片建筑群,它們在黃昏也沒有鍍上一層金黃,就是以一種暗色調向世界傳達著深情。我們正在老去的父親,他就經常沉默著抽一支煙,偶爾還吐出煙圈。年少時候,我曾和他用鐵锨鏟了一袋子玉米,據說那是老鼠的過冬糧食。此時老鼠和兔子,都沒有出現,盡管雪地里曾留下一串奇怪的腳印。此時什么痕跡也沒有了,但我依然看到了四季,看到了榮枯,看到了四月的黯淡,那么多光里,我還躲在角落里,靜靜懷念從前。
牧羊人
如果傾心于自然,就去做一個牧羊人,也許還可以順便管理河流、道路、云朵和新鮮的羊糞,甚至于青草和莊稼也要受到你的約束。如果一場雨,從清晨下到黃昏,你就會有些不安了,干草的口感總是差了一些;莊稼的秸稈需要用鍘刀鍘碎。這樣的天氣也不是很多。如果你喜歡頭羊,就給它佩戴一個鈴鐺,那么,一天都有歡快的鈴聲,那種節奏仿佛自由的舞步伴奏。同時,頭羊牽引著一條線,那是從離家到回家的線路圖。如果累了,你可以在山坡、草甸躺下,睡上一小會兒,醒來的時候,羊兒依然在你的視野里,像一群被青草圈住的白云。如果你想唱歌,就唱給它們聽吧,它們低頭傾聽,偶爾咩咩回應,即便知道了你的心事,羊群也沒有一個多言者。你還可以登上山丘,俯瞰平整的大地,風一吹,莊稼在倒伏中,就成了涌動的綠色潮水;也可以做一支彈弓,對著天空,一陣射擊,彈丸落在羊群里,也不會引起什么騷動。偶爾也可以和朋友結伴而行,兩隊羊混行著,一會兒又分開了,日落時分,在村口相遇,再次混行,到家的時候,又各自走散了。夜晚如此寧靜,羊的叫聲,總在耳邊響起。
運河
于我而言,每一條河都是柔軟的。帶著一顆堅硬的心抵達,也要被柔化。說著一些天真話的人,面對這里,就要學著清醒。那種持久的眩暈感,會讓人驚悸。已經足夠長遠了,已經足夠深邃了,黑暗的歷史里有許多明燈都被熄滅了:又有許多山巒成為土丘。從河邊走過的人恍惚還是昨天那個,仿佛老年又成了壯年、青年和少年。河流啊,模糊了熟悉和陌生、時間與空間。也有人試著成為一尾魚,落在水中,隨著泥沙而吞吐:只是不知道有多少網正在撒落。夕陽里,青年正登橋眺望,那云霞,那波光,那皇帝,那宮花,那行走的船只,那淤積的淚水,那混沌,那從南而來的磚石,那丟失的宮闕,那河底低沉的怒吼……正一一浮現。總有一些人愿意想起時光里的塵埃,借以想起匆匆的一生。那黃粱啊,那柴火,那淡淡的微光,總還讓我們有剎那的溫暖。
丟了一輛自行車
并不意味著我就此失去了遠方。我當然懷念那些在一起的日子。我們過了鄉間的橋,就停在河邊,一起看夕陽。偶爾也穿過羊群,鏈條嘩啦啦響,讓整個黃昏都有了響動。我騎著它,去過非常遙遠的地方,是一座寺廟,沒有和尚,也沒有佛祖和菩薩,在梁宇之間,燕子筑巢,蜘蛛結網。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知道那就是一座廟。我曾去見過一個姑娘,她坐在車梁上,我們就在晚風里盲無目的地走。那些夜晚和黃昏,世界多靜啊,我們靠近又遠離。可我沒有去往她的村莊,自行車帶我去了更遠的地方。丟了一輛自行車,現在也很淡然了,世界充滿了車,火車、汽車、電動車,還有過去的驢車和馬車,只要我想要,我就可以隨時擁有一輛。可我不再想要了,我就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穿過車流,在通往家或者單位的路上,我和我相伴在一起,我用腳去觸摸大地的脈動。
海
我無法確認海的形狀,就像我無法確認天空、云朵和星空的樣子。越是靠近,就越是猶疑。聽到波濤的聲音,腳步就開始踟躕,海水的氣息已經開始彌散,雀躍的感覺已蕩然無存。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找到的也許僅僅是一個幻象。還有一種可能是,幻象都在一點點消逝。
我們失去了空間,同時也在失去時間。
海的開闊,從來不是邊界問題,而是看不到邊界。那內心的籬墻,仿佛是可以后撤的霧氣,觸摸一下,就后退一點。我們伸出的手指、邁出的腳步,都仿佛觸碰到了虛空,所以,我們奔跑、打滾、呼喊,大海就跟著形成了新的樣態。也可以放慢腳步,就那樣緩緩地走,將目光徐徐望向鷗鳥,海風從臉上拂過,大海塑造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丟失了鐘表的指針。
李白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海上要漂浮幾座仙山才能成其為海,海上要有人跡罕至的部分才能形成一片黑暗的海、漂浮的海、無以名狀的海。還是會有一些人乘著舟、做著夢,從遠處跋涉而來,就像一滴水珠擁有著消失的雄心。人們看到了眼前的海鳥、沙灘、海膽、螃蟹和海藻,就忘記了頭腦中的海,它正在從空中降下,和眼前的海交融。我忽視了間隔,落差帶來的失望,被積極地轉移了。
如果不是陸地,我們無法確認海;而天空和海形成了呼應,在深海里看到星斗和月亮,并不是癡想。同樣在天空里,魚群也悠游自在,那個向天空撒網的人,他的船正停在港口。漁獵的人,只知道大海,那么,陸地不過是一些孤獨的河床。
還是有一些沉船、破碎的魚骨、安靜的珊瑚,它們感召著死亡與永恒,使得傳奇黯淡了色彩,明媚變得斑駁,于是,大海的碎片里有了新的大海,帶著哭泣的聲音,又仿佛是月光正撕碎幕布的聲響,那么瑣碎,在摩擦的間隙里,一粒沙子掉在地上,一顆淚珠成了美麗的琥珀。此時還是有人在岸上走,他撿到一個海螺,放在耳畔。聽:一片海。
一陣風吹過
就在那個清晨,校園的清晨。
我在走著,月光也落下來,仿佛一個靜默的人,陪著另一個靜默的人。
此時,沒有了讀書聲、講課聲和電鈴聲……一只烏鴉棲落在楊樹上。
隔著窗簾,教室也有一層淡淡的光,那是屬于夜晚的獨有的深情。
操場上有一個足球,停止在球門很遠的地方。跑道的盡頭逐漸模糊,近處卻很清晰。
我在校園里走著,像這座校園一樣沉默著。就在這時,一陣風吹過,我知道天快亮了。風還有一點涼,早春的天氣里,多穿一件衣服是必要的。
一陣風吹過的校園,稍微震顫了一下,就又歸于平靜。我還在走著,只想在這靜默里,再沉默一會兒。
靜默是此時的世界。
世界就是我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