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利·卡瑞爾年輕時,曾是紐約一家鋼鐵公司的工程師。一次,他去安裝一架瓦斯清潔機。經過一番努力,機器勉強可以運轉了,但遠遠沒有達到公司承諾的質量標準。他對自己的安裝失敗十分懊惱。幾度焦慮后,他想出了一個不必煩惱從容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后來被人們廣泛認同的“卡瑞爾公式”。
這個公式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找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自己丟掉差事,或者老板把整臺機器拆掉,讓自己賠償所有損失;第二步,自己接受這個最壞結果,或另找工作,或賠償損失;第三步,集中時間和精力,平靜地去改變和改善自己設想的最壞情況。經過幾次試驗,他在原來的機器上加裝了一些設備,終于使問題迎刃而解。
“卡瑞爾公式”的精髓在于,當你接受了最壞結果,就能集中精力解決問題。這個公式與卡耐基的觀點不謀而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不管是群體還是個體,在面對至暗時刻時,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問自己三個問題:最壞的結果是什么?如果最壞的結果成為現實,自己有沒有做好準備?怎么做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先把最壞結果考慮清楚,然后千方百計地去尋找規避或減輕最壞結果的辦法,往往能夠在山重水復中找到柳暗花明。舉凡賢明之士,大都深諳此道。當年楚漢相爭時,韓信背水而戰,讓官兵做好“置之死地”的最壞打算,將士們拼死一戰,終于打敗了趙軍。
遇事做最壞打算,實際上是一種前瞻性、預防性的積極姿態,它不僅有助于人們理性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風險和挑戰,而且能夠增強人們正確對待各種意外情況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它的好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點:其一,可以避免過度失望。當事情的發展步入預想的最壞軌道時,由于事先考慮過最壞情況,人更加容易接受現實,以免遭遇最壞結果時情緒低落、情感悲傷。其二,可以促進理性思考。有了面對風險和挑戰的最壞打算,能保持清醒和冷靜,沉著而理智地評估和處置最壞結果。其三,可以培養風險意識。遇事做最壞打算,并不是消極的處事態度,而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風險意識。畢竟,生活多變,世事難料,即使是再有把握的事情,也可能出現意外結果。其四,可以增添人生勇氣。凡事只想好的結果,不做壞的打算,常常是很多人焦慮、失望的主要原因;如果做了最壞打算,就不怕出現最壞結果,縱然最后徹底失敗了,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不容易產生絕望情緒。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常常對各種挫折和失敗心存恐懼,不愿或不敢去想各種最壞的情況和結果。一旦遇到最壞的情況和結果,每每驚慌失措、手足無措,心里亂了方寸,不知如何處置。倘若一開始就做最壞打算,反而會從容應對,從而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一位知名女演員講述過自己的一次難忘經歷:她第一次當制片人時,由于沒有經驗而憂慮不堪,常常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后來思考了一個問題,就跳出了焦慮的怪圈。這個問題便是:如果真的失敗了,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無非就是自己的努力沒有成果,不過是少掙了一些錢、耽誤了一些時間而已,但可以汲取失敗教訓,沒有什么好怕的。這樣一想,就有了繼續干下去的勇氣和激情。
外國電影《湮滅》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未知為何最令人恐懼?就因為它是未知的,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情況;就因為它不是可預知的,無法做任何打算,便不知道當意外情況和結果出現時該怎樣去應對和處置。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很少在夜晚外出活動,因為沒有亮光時,世界的一切對于他們來說都是不可知的。現實社會中,很多人患有焦慮癥、恐懼癥,整日憂心忡忡、惶恐不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沒有做最壞打算。倘若做了最壞打算,很多時候就沒有什么可焦慮和恐懼的了。
尤為重要的是,凡事做了最壞打算,往往能夠從容不迫地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游刃有余地規避或減輕最壞結果,使一切盡在預料和掌握之中。所謂“有備無患”“備豫不虞”,就是這個道理。
選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