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中,所有的上市公司進行公開披露的數據信息對管理層、投資者與證監會等機構來說是最重要的資料之一,這些數據包含了數值信息和文本信息,而非財務信息一般都是文本信息。企業年報是首次開展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業績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的重要文件,承載著有關公司的豐富信息。而公司業績,作為年報的核心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投資者關系、市場評估、企業形象等。文章通過國泰安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了解公司企業年報的數據,研究其年報的可讀性與公司績效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公司績效與企業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的關系,控制變量企業規模與其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即公司績效較好的企業,其財務報告文本的可讀性水平也較高;公司規模越大的企業,其財務報告文本的可讀性水平會越低。
關鍵詞:可讀性;財務信息;公司績效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年報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公開制度,成為企業與外部企業之間溝通的一種手段。所以,年度報告對我國的證券交易具有重大的作用。年報的語言學特征及其成因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年報的可讀性一直以來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旨在探討企業財務報表文本的可讀性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關系,豐富相關理論,更深入地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動力,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全面的投資決策參考。同時,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審計人員、分析師和投資人對會計報表內容的進行讀取并對其進行分析評價,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
二、相關概念和理論
(一)相關概念
公司績效目前并沒有相關明確的定義,對公司績效的研究主要包含對公司的運營結果,運營行為或將二者相結合三個方面的內容。若從公司運營結果的角度出發,公司績效可看作是由客戶的滿意度、公司的戰略目標以及公司的投資內容等因素共同決定的結果。若以公司的運營為出發點,那么公司績效與公司的運營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司績效可看作是圍繞公司的組織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行為。公司績效還可看作是公司的運營結果和運營行為的結合體,應當同時關注公司的投入與產出。由于不同的角度分析,以及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故而公司績效擁有不同方面的解釋。
可讀性是年報文本特征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它由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兩部分所構成,并將財務信息進行數字化與標準化,然后以文字形式進行呈現,其也有較大的自由度,從而使得讓投資者或者決策者能夠更加有效了解公司情況。從宏觀角度看,可讀性覆蓋在年報所有的財務信息當中,對讀者的理解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指的是在日常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同從業人員對市場信息的獲取途徑、獲取時間以及內容完整度的掌握參差不齊,從而導致對市場信息獲取更完善的個體具有更優勢的條件,而對信息獲取不完全的個體則處于更為被動的狀態。該理論表明,信息的傳遞是由對市場信息獲取更完全的一方傳遞至對市場信息掌握匱乏的一方,從而利用信息差謀取利益。雖然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日益完善,但是公司財務信息的丑聞和舞弊現象依然時有發生,且在全球范圍內肆虐。人們普遍認為,在這些丑聞的作用下,由于財務信息的半透明化,投資者無論采取“官方的”或“非官方的”途徑的都很難識破詐騙信息,導致投資者對公司財務問題的關注將會變得更為謹慎?!肮俜降摹蓖緩酵ǔJ侵腹镜哪甓蓉攧請蟊?,但是一些企業通過晦澀難懂的語言來傳遞公司的信息,使得公司的年度財務報表可讀性較低,進而導致年報的功能遠離了最初的目的?!胺枪俜降摹蓖緩酵ǔJ侵腹緵Q策者在新聞發布會或媒體訪談中傳遞的大多是經過內部核驗和篩選的資訊,而很少提及未經核驗的內部消息,從而對投資者產生信息誤導。
以上所述現象可通過公司代理費用對其進行詮釋,因為經理人若降低財務報表的可信度,對投資人的利益雖有損害,但其自身便可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眾所周知,投資者和經理人之間的利益通常存在矛盾,經理人在公司財務報告的公開信息中,其真實性是有待考察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的可讀性如果越高,那么該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就越高,并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性水平,從而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地對公司進行監管。
三、公司績效與企業年報可讀性的發展現狀分析
上市公司所公開的財務信息對投資人的認知以及公司治理效果的影響歷來為學術界所關注。我國前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會計數據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財務信息的公開內容。而近年來的相關文獻則主要集中在描述性詞語上,這一領域的研究時間較短,研究成果相對也較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15年度報告中對公司的表述要求達到“淺白易懂”的水平,但是這個規定只是在激勵層面上,而非美國“平實語言”規范那么苛刻。次年,2016年發布的新規中,又一次規定了公司年度報告中的表述方式,在“淺白易懂”的水平下,對非金融數據的描述應簡單明了,避免空洞和模板化,但沒有明確的規定和標準,2017年也是一樣。由于缺乏專門的參考資料,因此,我國現行的信息披露標準并不嚴謹。
目前,國內外對上市公司業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尋其業績與公開財務報表之間的關系,Lawrence(2008)在其研究中指出經過研究發現有的投資者更愿意對公開財務報表信息簡潔明了的公司,其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小股民更傾向于選擇公開財務報表簡潔易懂的公司進行投資;隨后Miller(2010)的研究結果中表明公開財務報表的可讀性如果越高,那么在財務報表公布期間,就會吸引更多的小股民進行投資交易。Li(2010)通過Bayesian的方法進行了分析調查,其結果表明,如果管理層在談論公司業績時如果秉持十分積極的態度,那么將來公司的收益和流動性的確會變得更好。所以,一些投資者更傾向于持有財務報表簡明的公司,即財務報表可讀性越高的公司,這將導致公司業績的增長。
四、假設提出
基于上述國內外研究及行業發展現狀,本文現提出以下假設。
H0: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與公司績效不相關。
H1: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與公司績效相關。
(一)樣本選取
為準確探究近年來公司績效對于企業財務報告可讀性的影響,考慮樣本選擇時應注意的代表性和完整性,由于我國2022年上市公司的數據還未更新完全,本文選擇2017-2021年的668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為研究對象。本文的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與Wingo數據庫,數據內容主要包括部分上市公司2017-2021年財務報告的可讀性水平、企業規模以及凈資產收益率。本文剔除了在2017-2021年中財務報告可讀性水平存在缺失值的上市公司數據,最終本文得到了668家上市公司共3340個原始數據。
(二)實證模型
參考上述的理論基礎以及數據變量選取,本文構建以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企業財務報告可讀性與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
Readability=α+βROE+Controls+εi
其中ROE(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是解釋變量,可以衡量公司的績效水平;被解釋變量為Readability(企業的財務報告可讀性);公司規模(Controls)為控制變量;α代表常數項,β代表凈資產收益率對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的回歸系數,也是模型的斜率與企業績效對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的邊際效益值,εi代表殘差水平。
(三)描述性統計分析
首先,利用SPSS對原始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通過表1可以看出,在所選取的上市公司中,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并不理想,均值為3.22%,該值未達到凈資產收益率的正常水平,凈資產收益率體現的是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可以對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進行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公司都存在凈資產收益率為負的情況,說明在一定的時間內,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利潤負增長的狀態;從企業財務報告可讀性的統計數據來看,統計的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均值為-19.659,說明所選取的樣本中都是持續盈利能力較強的上市公司,而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9.8272和-31.91,說明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可讀性之間的差異較大;從企業規模來看的話,本文選取的為滬市A股上市公司,公司規模較大,且平安銀行的公司規模最大,為39400億元。
除國農科技(現名稱國華網安)公司以外的其他四家公司的公司規模都是在不斷擴大之中,說明企業經營情況較好。以平安銀行為例,從2016-2020的五年時間內,其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是在不斷減少的,與此同時其五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也是在不斷下降的過程之中。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平安銀行的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其財務報告的可讀性水平逐漸降低。
(四)相關性分析
由上述的描述性統計(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公司績效水平(ROE)的數據中均值為0.03227,遠小于中位數0.0591,說明ROE存在嚴重的左偏特征,由于進行相關性檢驗時需要滿足變量正態分布才能使用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檢驗,而斯皮爾曼(Spearman)相關系數的使用沒有這個限制,所以本文選擇使用斯皮爾曼系數進行相關性檢驗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為SPSS軟件的斯皮爾曼檢驗處理結果,由該結果可知公司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Readability)與其凈資產收益率(ROE)的相關系數為0.026,雙尾檢驗的顯著性(P值)為0.022,因此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可以認為公司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與其凈資產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同理,公司規模(Companysize)與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85,雙尾檢驗的顯著性(P值)趨近于0,因此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公司規模和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表3為擬合度與殘余值的解析,選擇 R作為相關因子,利用R來評估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在上述模型當中,解釋變量可以解釋被解釋變量的程度就是R2,R2的值如果越大,此時解釋程度越深,那么說明擬合程度就越好,對R2的值進行調整的原因是為了進一步說明結論的正確性。R2的取值范圍為0~1,其值較低表示擬合程度較差。
表4是利用SPSS對原始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得到的F檢驗結果,回歸中加入了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根據表4可以看出,模型整體的F值為77.182,顯著性水平Sig.(P值)趨近于0,因此可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模型整體對企業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存在解釋作用。
表5是得到的T檢驗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的是,企業凈資產收益率(ROE)的檢驗P值為0.047,因此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說明ROE與可讀性指標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且為正相關。公司規模的檢驗P值趨近于0,因此可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公司規模與可讀性指標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且為負相關。
由表5的分析結果可知,企業規模對其財務報告可讀性指標的計量模型的估計方程為:
Y^=-19.568+0.098ROE-3.294E-12CompanySize
其中β估計值為111.880,也就是企業凈資產收益率(ROE)每變動(增加或減少)1%,企業可讀性指標平均變動(增加或減少)0.098。企業規模的邊際系數為-3.294E-12,也就是企業規模(CompanySize)每變動(增加或減少)1元,企業可讀性指標平均變動0.00874。一家公司的績效水平越好,其財務報告的可讀性也就越強;一家公司的規模越大,其財務報告的可讀性反而會越弱。
五、結語
總體而言,年度報告越是復雜的公司,其利潤的持續性就會越來越差,最終導致股東的凈利潤會越來越少。如果從股市的視角來看的話,當公司的業績變得越來越糟糕的時候,市場上持續披露的是公司的負面新聞,那么公司會為了利潤和口碑而對自己的財務報告進行修飾,最終導致財務報告的可讀性降低。
對于上市公司自身來說,在企業績效得到提升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自身財務報告文本可讀性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更多的投資者的青睞。對于監管機構即證監會來說,對于一些企業規模較大的公司要進行更為嚴格的信息監管,保證其財務報告文本的可讀性水平不會因此而降低。
參考文獻:
[1]肖土盛,宋順林,李路.信息披露質量與股價崩盤風險:分析師預測的中介作用[J].財經研究,2017,43(02):110-121.
[2]馬施.提高信息披露質量能降低代理成本嗎——來自深交所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之友,2017(08):62-65.
[3]鐘晨,張曉樸,吳雄.公開信息披露會加劇投資者異質信念嗎?——以29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03):146-153.
[4]張德容,郭冠群.企業財務披露的印象管理行為探析[J].商,2016(31):149+131.
[5]孫蔓莉.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為[J].會計研究,2004(03):40-45.
[6]張秀敏,汪瑾,薛宇,李曉琳.語義分析方法在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研究中的應用[J].會計研究,2016(01):87-94+96.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