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是立足新時代特征提出的新經濟概念。新質生產力作為新的生產力范疇,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新”和“質”的特征規定性,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可以從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維度探析。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動能,新質生產力在賦能過程中面臨著制度發展環境不健全、產業布局驅動內力不足、相關儲備人才基礎薄弱的現實困境?;诖?,本文提出實踐構想:通過推動關鍵體制改革、培育新興未來產業、夯實新質人才基礎來助力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質人才
中圖分類號:F124;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8(a)--05
進入新時代以來,高質量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邏輯主線,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靶沦|生產力”以新生產要素為基礎、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產業培育為著力點,無疑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探析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而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及內涵
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有對應的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币簿褪钦f,要理解社會變遷的邏輯主線,就要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1.1 新質生產力之“新”
新質生產力之“新”是指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一是新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具有歷史性和發展性,不同時期的生產要素的類別、規模、應用范圍等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在信息社會中,生產要素增加了新的類型,如數據要素,數據要素主要通過自身經濟增長或促進技術進步來直接或間接地驅動經濟增長。二是新的生產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新興技術的應用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能。三是新的產業形態。生產要素和生產技術的變革勢必會產生新的產業形態和產業模式,在新的產業形態和模式的創新下反過來會促進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產業變革和科技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化與信息化呈現出融合發展的特征,推動了產業形態的持續轉變,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形態。產業形態的轉變也勢必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在新業態的形成、發展和興起中,第三產業占比迅速提高,成為我國GDP占比最大的產業。
1.2 新質生產力之“質”
新質生產力之“質”是指從追求生產要素數量的投入到如今追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是要素供給和需求導向上的“量”到“質”的飛躍。一方面,生產要素的高質量投入。傳統的生產力在供給上側重投入大量要素和資源,宏觀上呈現為經濟總量增長,而新質生產力側重生產要素的供給質量,遵循高質量的可持續、低能耗、高效率發展。生產要素的高質量供給還包括勞動力要素的高質量供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勞動力的質量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信息技術的創新拓展了勞動者獲取知識、思維發展、技能培訓等提高勞動能力的平臺與渠道,勞動者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勞動力的供給從過去體力勞動的大量供給轉變到如今高新科技人才的高質量供給。另一方面,在需求導向上的高質量轉變。生產力的發展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導向,隨著我國根本矛盾的轉變,新質生產力不僅要滿足人民的基礎需要,還要滿足人民的發展和享受型需求。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再只包括生產規模增量上的提升,還需要滿足人民需求層次、結構等系列變化,并提升由此帶來更優質的新產品供給。
2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三重邏輯
2.1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在生產力理論中闡明了科學技術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新質生產力在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又更加強調了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認為科技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其進步和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和保障,促進了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進而推動社會的歷史變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集約型發展過渡,這就要求我國經濟發展擺脫對傳統生產力的依賴,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躍遷。與傳統生產力依靠能源消耗不同,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新質更為符合高質量發展對現代生產力的要求。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需求等,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一方面,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及其應用,在提高生產效率、優化服務質量的同時,還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促進了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以往的產業體系以傳統產業為主,數字經濟時代,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效用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新興產業和知識經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統籌科學技術和智力資源,為有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2.2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
人類社會自誕生至今,生產力就處于不斷發展質化的過程中,生產力的每一次質化都會推動人類社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出現的前提條件是傳統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即傳統生產力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抵到“質變”的關節點,因此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的躍遷。生產力第一次質的飛躍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新的生產資料,如磨制石器,既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到了農耕時代,隨著人們逐漸掌握和積累了農業和和畜牧業的相關技術與經驗,原本的生產方式被農業、畜牧業取代,人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改造自然,生產力的提高帶動了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類社會逐步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過渡。進入工業時代,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推動生產力發生了第二次質化。在智能技術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以功能性機器為主的勞動資料逐漸被智能機器取代,迎來了生產力的第三次新質化,傳統生產力正向新質生產力加速演進。
由此可見,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變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結果。過去的經濟發展依靠資源的大量消耗,呈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對生態環境也造成較大的負擔。與此相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包含多樣的生產要素,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能源等技術,具有低消耗、低投入、低污染的特點,帶動了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的生成和發展。在增加了生產要素數量的同時,還注重要素質量的投入和生產結構的優化,對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支撐。
2.3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邏輯
2.3.1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而只有推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建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全面進步,進而保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點下,我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都面臨著不同維度的挑戰,伴隨生產要素的更迭和信息技術的變革,這些都促使我國現代化產業對生產力的發展提出新的內在需求。
在外部環境上,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經濟增速恢復乏力。此外,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影響力的逐步增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財政、科技、產業等政策上對中國實施“打壓”,美國還在科技等關鍵領域對中國“卡脖子”,這些因素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內部環境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我國原本具有的勞動力優勢正在轉變。以2013年為分界點,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在2013—2022年從10.10億降至9.63億,發生了由增到減的趨勢性變化。如何應對內外部因素變化帶來的挑戰,將內外部風險因素轉變為機遇,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亟須回應的課題。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相比,能夠在高新技術的賦能下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整合,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將生產模式從過去的高消耗、高污染、不可持續轉變到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續發展上,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2.3.2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社會的每一次工業變革都會帶來新的動力來源,從而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以往的技術變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生產要素,會產生巨大的物質能源消耗,經濟也呈現粗放式的增長。例如,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在為大規模生產制造提供了新動力的同時,也加速了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以往經濟增長方式與高質量發展追求的集約式增長具有一定的差距,以新的生產技術、新生產要素、新技術人才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在供給側推動生產力效率和質量變革、在需求側充分發揮新消費范式的引領作用更加契合高質量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新需求。依靠信息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的創新,新質生產力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產品和服務,并由此形成了新的商業模式和新興產業,深刻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獲得方式、產業組織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形成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此外,新質生產力在供給側與以往的工業革命相比有著極大的效率優勢。數字信息賦能能夠打破生產過程的時空限制,使生產活動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產品質量管理,擺脫了過去對勞動者生產經驗技能的依賴,實現產品更加標準化的生產和檢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也深刻地改變著經營銷售模式,驅動經濟的快速增長。數字技術革命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基于新的生產要素,在創新技術的支撐下,在供給和需求側充分發力,無疑是我國從高速增長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3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3.1 機制維度:制度發展環境不健全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有相配套的體制機制,但我國目前的體制機制發展環境尚未完善,相對滯后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步伐。首先是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都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我國市場經濟制度供給存在短板,政府和市場之間關系模糊、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需求激勵不足等現象阻礙了新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資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但當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并呈現出新的系列特征變化,制約著高質量的發展。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亟須破除創新體制機制障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聯通各個領域和行業,激發各個主體的創新活力,但目前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不足,科技創新資源的投入和分配較單一,導致科技創新的許多環節未得到合理的支撐和保障,創新效果不顯著,未充分釋放創新的活力。
3.2 動力維度:產業布局驅動內力不足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既離不開傳統產業的支撐,又離不開新興產業的引領,但我國目前的產業布局不能有效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一方面,傳統產業基礎薄弱,產業轉型升級緩慢。我國傳統產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資源消耗的增大,產品附加值降低,亟須加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當下,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為傳統產業轉型賦能,但當前我國傳統產業基礎薄弱,欠發達地區的企業缺少相配套的基礎設施,且存在數字鴻溝和區域產業發展差距,成為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的阻礙。另一方面,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存在明顯短板。數字技術和信息革命必然催生新業態和新產業模式,衍生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具有創新活力、技術密集、前景廣闊特征的產業。但目前由于國內核心技術限制和原料供應不足,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受制于人,核心驅動力即創新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3.3 主體維度:相關人才儲備基礎薄弱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通過人才引領創新,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但我國目前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備,不能有效提供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
一是高科技創新技術人才缺失嚴重。目前,我國雖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但缺少高新技術拔尖創新人才。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全球高新技術被引科學家中我國有1275人,位居世界第二,占比17.9%,但人數僅為美國的47.7%。此外,面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才培養機制調整相對緩慢,導致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
二是人才評價體系存在短板。我國人才科研水平評價主要通過論文的數量、期刊影響因子、文獻引用次數等指標,科研創造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了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這就抑制了科技創新的激勵作用,進而束縛了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長遠來看不利于有效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三是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供需脫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既需要尖端人才,又需要與中下游產業鏈配套的基礎人才,因此不僅要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還要注重發展培養應用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但由于教育體制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同質化嚴重,職業院校又受傳統觀念和資源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未能進行長遠布局和規劃,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因此,整體來看,新質生產力在賦能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體系調整的重大挑戰。
4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4.1 機制為要,推動關鍵體制改革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具有決定作用,生產關系反過來促進或抑制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改變同其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疏通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堵點。
一是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市場環境。首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制度的創新,從而實現企業制度的創新發展,激發國有和民營企業的創造創新活力;通過社會保障和分配制度的創新改革,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動實現政府職能轉變,讓政府部門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其次,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全面、依法、平等地保護各類產權,明確和細化關于產權的創造、應用、交易等法律法規,增強國有企業產權激勵,強化民營經濟產權約束,建立和完善新領域、新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最后,強化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大力發展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實現生產要素商品化、要素價格市場化和要素配置競爭化。
二是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市場基礎。建立區域融合發展機制,破除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障礙,打造全國統一市場。打造區域間的交通運輸網絡,擴大要素流通和交易范圍,從而推動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深化區域合作互動機制,健全區域利益共享機制,以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等區域為代表,建立跨區域合作平臺,共同建立產業園區、深化研發合作、聯合培養人才資源,提升區域合作水平與質量。此外,東北的發展作為拉大南北區域發展差距的重要因素,要針對東北地區推進相關制度改革,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助力東北全面振興。
三是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提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內力。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而科學技術需要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內生動力。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一方面,改革科技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通過完善科研投入的管理和規劃體制,建立健全對科技項目的評價管理機制,推進科研項目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懲處力度,打造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立新業態、新領域的知識產權規章制度,保護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
4.2 產業為基,培育新興未來產業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主陣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培育基地。因此,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夯實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載體和基礎,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在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技術基礎、產業特征、市場需求、發展情況,進行前瞻性的統籌規劃、出臺相配套措施。通過加強產業鏈創新體系建設,把握產業創新技術主動權,構建基礎科學創新應用能力,加快突破“卡脖子”領域核心技術,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產業的時空布局上,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技術發展成熟度和資源優勢,在實踐中尋求符合區域特色和發展規律的產業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在微觀層面培育創新主體,夯實產業基礎。整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對新能源、高端設備、海洋工程制造等企業的政策扶持,制定行業標準,形成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企業合力;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探尋未來產業發展路徑,推動傳統產業形態向新的產業形態過渡,深化技術創新和企業轉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企業創新的賦能作用,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幫助企業挖掘和發揮數據生產要素,提高新興企業戰略決策能力和動態調整能力,從而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培育一批專精企業,帶動全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更迭創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3 人才為本,夯實新質人才基礎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創新驅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因此,要將教育、科技、人才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通過教育體系改革為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筑牢基底。
一是重點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首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聯通高校、企業、科研所,打造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平臺,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能夠適應新的技術變革、掌握驅動新型生產工具并具備綜合前沿科技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優化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通過設置高校交叉學科課程和搭建交叉學科交流平臺,在多學科集成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形成培養具有交叉學科素養的人才模式。最后,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機制。人才評價體制是影響人才培養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新的技術變革和產業形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興職業領域的人才管理和評價機制;根據專業特點和職業要求,對不同領域的人才進行分類管理和評價;積極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建立科學有效的創新人才評價體系。
二是促進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協同。一方面,推動建設中國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提高戰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所需人才質量。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數量上已基本滿足了社會總需求,但結構上、質量上的表現有待提升。因此,我國高等教育應圍繞“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以新質生產力人才需求為導向,優化辦學體系,加強應用型高校建設,尤其是在面對產業發展對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教育要保持前瞻性發展,保障高精尖技術人才供給。另一方面,加強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目前我國雖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面臨著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高科技技術人才需求錯位的困境。因此,要在轉變傳統職業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注重職業教育應用技能培養,增強與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企業的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育人方向的轉變,構建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所需的人才供給結構。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127-145.
楊艷,王理,李雨佳,等.中國經濟增長:數據要素的“雙維驅動”[J].統計研究,2023(40):3-18.
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1-58.
王謙,付曉東.數據要素賦能經濟增長機制探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1(4):55-66.
李晨.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J].廣東社會科學,2024(1):10.
楊秀云,從振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中州學刊,2023(5):42-49.
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優勢條件、關鍵問題和路徑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2-22.
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108-117.
杜玉波.教育強國與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23 (27):11-15.
全國總工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會工作成就經驗 十年工會工作“成績簿”[J].工會博覽,2022(24):6-10.
張耀軍,高又壬,鄭霖豪.區域協調發展視域下的陸海統籌: 關鍵環節與實現路徑[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4):14-23.
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6.
李文軍,郭佳.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效、挑戰與應對[J].經濟縱橫,2022(8):65-75.
呂海萍,鄧宏剛,化祥雨,等.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耦合協調效應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J].2023(6):73-80.
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9-10.
習近平.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9-9(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3-2-10,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0201/ad7e90874ca140be8e4b7b9c3526976b/c.html.
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EB/OL].2023-9-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4156.htm.
首個全球年度“未來產業”發展指數報告發布,北京位居“未來之城”綜合排名第二[EB/OL].2023-2-10,https://www.ncsti.gov.cn/kjdt/xwjj/202302/t20230210_10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