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另造一個民族黨”:中共創建民權運動大同盟及其余波

2024-08-19 00:00:00江明明
紅廣角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摘 要】1922年6月中共接受共產國際指示,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主要是與國民黨合作的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中共最初反對共產國際提議的加入國民黨的合作方式,希望建立黨外合作。在黨外合作遭孫中山拒絕后,中共黨內產生拋開國民黨,“另造一個民族黨”并與之合作,建立民主革命聯合戰線的備用方案,并由此發起民權運動大同盟以為“第三黨”之預備。西湖會議上中共迫于共產國際壓力同意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但此后由于蘇俄與國民黨的聯盟尚未完成,國共黨內合作亦未入正軌,中共繼續發展民權運動大同盟這一預備“第三黨”。及至“二七慘案”使中共認識到必須與國民黨切實合作且國民黨已改組鞏固,民權運動大同盟才逐漸停止活動。由此觀之,1926年蔡和森在莫斯科偶遇胡適并勸其組黨,則可視為中共在國共合作發生危機時,“另造一個民族黨”方案的再度嘗試。

【關鍵詞】民權運動大同盟;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胡適;蔡和森

【中圖分類號】K26;D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4)03-0015-12

對于1922年成立的民權運動大同盟,學界多視其為中共領導下致力于爭取民權的政治團體,是民主聯合戰線組織,已有研究多在這一認知框架下進行。然而親歷其事的蔡和森在黨史報告中則指認民權運動大同盟是中共“決定組織第三黨,但在當時不能正式組織黨,最初只能組織普通團體”這一意圖下的產物。李立三的黨史報告佐證了這一點:“黨當時組織民權運動大同盟,的確有一個企圖,準備把民權運動大同盟轉變為民主革命的政黨。”由此可知,中共打算以民權運動大同盟的形式組建一個與國民黨性質相同的民主革命“第三黨”(國共之外)這一意圖是確實存在的。研究者側重于考察民權運動大同盟的主要活動及其性質,對此多未關注。有鑒于此,筆者擬結合當時的局勢和中共意圖,考察中共如何在國共黨內合作之外嘗試組建民權運動大同盟這一預備的“第三黨”。中共的這一嘗試雖然最終因國共黨內合作的達成而止步,但余波未平,1926年蔡和森在莫斯科勸胡適組黨可視為中共“另造一個民族黨”的再次嘗試。關于胡適和蔡和森在莫斯科的相遇,以胡適為主角的研究側重胡適此時的思想演變,以蔡和森為主角的研究則注重此時蔡和森在莫斯科的革命活動,多未將之與中共“另造一個民族黨”相聯系。故此,若變換視角,重新審視民權運動大同盟和蔡和森勸胡適組黨這兩個看似無關的歷史事件,或能探尋歷史的另一重面相。

一、聯合戰線脈絡中的民權運動大同盟

民權運動大同盟,既是中共領導下爭取民權的政治團體,也是中共建立“第三黨”的預備組織??疾炱涑闪Y源,必須從中共爭取民權、建立民主聯合戰線兩個維度出發。

中共一大期間,尚屬幼年的中共過于注重“革命運動中的純潔性”,同時“對政治斗爭既沒有方法、也缺乏熱情,對統一戰線的作用沒有認識”。因此盡管一大在“對其他政黨的態度問題上,產生了短時間的爭論”,但最終旗幟鮮明地表示“對現有其他政黨,應采取獨立的攻擊的政策”,“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未曾考慮建立聯合戰線的問題。

一大前后,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結合自身在爪哇的革命經驗,向中共提出了中國革命的聯合戰線問題。但此時中共認為共產主義革命的“第一步就得鏟除現在的資本制度”,作為資產階級政黨的國民黨,正在鏟除打倒之列,豈能聯合!不僅如此,在當時大部分中共黨員眼中,國民黨的形象非常不堪:上層干部墮落腐化,中下層干部少而無能,“最大的缺點是沒有任何群眾,不配同我們共同革命”。因此,馬林的建議當時未被中共接受,陳獨秀還寫信向共產國際申訴反對意見。

馬林關于國共合作的戰略雖未被中共接受,但卻得到共產國際的肯定。1922年初蘇聯為對抗華盛頓會議,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和革命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和國民黨均受邀派代表赴會。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促進遠東各國民族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間的合作,建立反帝國主義聯合戰線。會議期間,列寧親自向國共代表詢問兩黨合作的可能性,得到兩黨代表的肯定答復,“國民黨與中共的合作問題更成為注視的焦點”。1922年夏,與會的中共代表張國燾等人將會議指示帶回國內。中共受此影響,并結合國內局勢的變化,很快改變了排斥其他黨派的態度,開始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工作。

華盛頓會議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形勢,再加上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后吳佩孚等人竭力標榜“恢復法統”和“民主共和”,國內的政治形勢趨于緩和,一般輿論對改良時局表示樂觀。1922年5月14日,蔡元培、胡適等人聯署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提出“好政府主義”,號召全國公認的好人們出來組織一個“好人政府”,逐漸改良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昂谜髁x”在當時極大地刺激了知識界,引起巨大反響。不論蔡元培、胡適的主觀意圖如何,他們的主張客觀上順應了吳佩孚的需要,貶損了孫中山,激起了社會上對軍閥統治心存幻想,企圖依靠北洋政府進行社會改良的消極情緒。這無疑與中共建立反帝反軍閥的民主聯合戰線的目標背道而馳。不僅如此,中共領袖李大釗也簽名聯署了《我們的政治主張》,并致信張國燾等人,“認為好人政府是當前混亂局勢中一種差強人意的辦法;一些從事新文化運動而在黨外的朋友們,也直接間接表示希望中共對好人政府的主張予以支持”。

在“好政府主義”和時局的刺激下,中共必須“根據遠東勞苦人民大會(即遠東各國共產黨和革命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筆者注)所制定的方針,聯系中國目前局勢的發展,從速發表一個對時局的主張”。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首次明確提出建立反帝反軍閥民主聯合戰線。認為在帝國主義和軍閥雙重壓迫下的中國,首先要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而這就需要聯合各民主派共同革命。它批判了“好政府主義”等一切改良妥協的傾向,指出了國民黨過去因妥協而失敗的種種歷史,但依然認為“中國現存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的民主派”,希望國民黨不再妥協,“一心完成你們民主革命的使命”,對國民黨表現出極大的聯合團結之意。

此時中共設想與國民黨建立的民主聯合戰線,絕非加入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早在1922年4月,陳獨秀就已致信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表示中共各地黨員“對于加入國民黨一事,均已開會議決絕對不贊成,在事實上亦已無加入之可能”。據張國燾回憶,他們最初的設想,乃是“準備推舉德高望重的孫中山先生和他所領導的國民黨革命派,居于這一聯合戰線的首席地位”。在第一次對時局主張的基礎上,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聯合戰線”的議決案,強調自身在聯合戰線中的獨立自主,計劃“先行邀請國民黨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適宜地點開一代表會議,互商如何加邀其他各革新團體,及如何進行”,并擬“在全國各城市集合工會、農民團體、商人團體、職教員聯合會、學生會、婦女參政同盟團體、律師工會、新聞記者團體等組織‘民主主義大同盟’”,亦即后來革命實踐中的“民權運動大同盟”。為何要以“民權”為名?這一本意是加強國共合作的同盟,又怎樣變成在國共之外另造“第三黨”的預備組織?

第一個問題需要從中共建黨以來的“民權”關懷談起。中共一大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爭取言論、出版、集會自由”,要“反對軍閥主義和官僚制度”。《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所制定的目前奮斗之目標,很大一部分就是后來民權運動大同盟所要爭取的“保障人民結社集會言論出版自由,廢止治安警察條例及壓迫罷工的刑律”等一系列民權。為什么如此重視保障人民結社集會言論出版自由呢?因為正如蔡和森所言,此時的中共“只能說是宣傳機關”,那最緊要的當然是爭取宣傳的合法性,亦即人民有結社集會言論出版的自由。再者中共二大已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要從宣傳轉為“用什么方法實行我們的主張及政策”,那就是“組織民眾”。中共自身當時尚不能公開活動,用合法公開的其他行動來“組織民眾”自然最為適宜。當時的北京,由于吳佩孚提出“恢復法統”,準備召開國會重行制憲,再加上胡適等人“好政府主義”的號召,產生了些許較為自由的政治空氣。北京各界人士乘國會制憲之機,要求在憲法上規定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在北京的中共黨員遂抓住時機,順應民意,發起“民權運動大同盟”。如此既可在明面上合法地組織民眾、爭取民權,亦可借此“聯絡全國各革新黨派”,建立事實上的民主聯合戰線。

“全國各革新黨派”當然包括國民黨。當時,中共初創,力量薄弱,活動也不能完全公開,只能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聯合其他黨派、組織民眾的實踐。換言之,中共對于“民權運動大同盟”最初的設想,乃是以之作為和其他黨派合作(主要是國民黨)的載體。至此,中共爭取民權與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兩個目標正式合流。但中共的這一意圖,在黨內和國民黨方面,均遭到極大阻力。國民黨此時依然試圖同北洋軍閥各派系聯合,寄希望于英美等國的幫助,因此對中共并不承認,“敬而遠之”。中共曾將其對于時局的主張分送給孫中山等國民黨人,表示愿意同國民黨組成聯合戰線,未見回應。當中共寫信給國民黨請求召開聯席會議,邁出黨外聯盟的第一步時,“因為孫中山不承認有共產黨,故因此未作”,宣告失敗。

中共黨內大部分黨員本就不同意和國民黨合作,國民黨的拒絕更加劇了黨內的反對情緒。據包惠僧回憶,當時“我們不相信國民黨能夠領導中國的革命,更不相信國民黨能夠同共產黨共同革命,這是國共聯合戰線的初期許多共產黨人的見解”。在國民黨拒絕黨外聯盟后,中共黨內展開討論,一致認為“中國還需要民族革命”。但對“是否需要有個民族革命的黨?”,黨內認識并不統一。部分黨員認為中共可以直接領導民族革命,“不一定要有個民族革命的黨”;也有黨員認為“要有個民族革命的黨”。而對于這個“民族革命的黨”,有些黨員認為可以“在K.M.T.(國民黨——筆者注)之外另造一個民族黨”。由此,中共對民權運動大同盟的定位發生改變,“這時我們決定組織第三黨,但在當時不能正式組織黨,最初只能組織普通團體,所以我們開始在北京組織了(民權運動大同盟——筆者注)”,預備日后革命形勢發展,再將“民權大同盟轉變為民主革命的政黨”。不僅如此,這個“第三黨”作為新的“民主政黨”,可以吸收民主力量,中共與之合作,亦能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另外,這一“民主政黨”是中共創建的,自然受中共領導。中共以此為依托進行活動,也能避免當時“C.P.不能公開的問題”。

由此可見,中共創建民權運動大同盟有兩個意圖:一是準備將其作為國共合作的“黨外聯盟”;二是將其建成國共之外的、與國民黨同屬“民主革命政黨”性質的“第三黨”。最終因為國民黨不肯合作而采用了后者。而兩者的共同意圖,都是以爭取民權為抓手,借此組織民眾,推動民主革命。

1922年夏,北京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繆伯英、高君宇、羅澄、范鴻劼等十幾人發起籌備“民權運動大同盟”。1922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學二院舉行第一次籌備會議,推舉高君宇為臨時主席。會議討論了組織名稱、宗旨等,最后推定楊廉為籌備主任,范鴻劼、劉仁靜、高君宇、鄧飛黃、繆伯英、羅澄、劉范科、蔡和森為籌備員,負責起草章程及籌備大會事宜。8月24日下午,民權運動大同盟在北京大學大禮堂召開大會正式宣告成立。民權運動大同盟成立后,參加者異常踴躍,不僅有學生、教職員,甚至還有國會議員。知名人士有國會議員李石曾、胡鄂公,北大教授李大釗、高一涵、張競生等。對于民權運動大同盟的具體活動,學界已有相關研究,且非本文關注的重點,茲不贅述。

二、國共合作另面的民權運動大同盟

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中共在1922年8月召開的西湖會議上決定以黨內合作的方式進行國共合作。西湖會議召開與民權運動大同盟成立幾近同時,既然中共已決定通過黨內合作與國民黨聯合,那民權運動大同盟這一“第三黨”該何去何從?更何況按照中共三大的論述,根據當時中國各階級的現狀,“很難另造一個比國民黨更大更革命的黨,既使造成,也有使國民革命勢力不統一不集中的結果”。按理說,為了統一國民革命的力量,這個“第三黨”應該停止或減少活動。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民權運動大同盟成立以后,在南京、廣東、山東、四川、江西、湖北、陜西等地先后成立分會,開展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活動。并且這些活動,均是在以蔡和森、鄧中夏、高君宇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領導、組織和推動下進行的。該怎樣解釋這一頗不符合邏輯的歷史呢?筆者以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中共已經決議和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卻又大力發展“第三黨”的現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蘇俄與孫中山的合作尚未完全達成;二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力量陷入危機,前途并不明朗,對自身的改組亦不積極;三是此時中共內部對加入國民黨這一合作形式并未統一認識。

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合作形式,更多的是接受蘇俄和共產國際的指令行事。1922年3月遠東各國共產黨和革命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之后,蘇俄、共產國際加快了同孫中山建立革命聯盟的步伐?!坝捎诠伯a國際同孫中山的接近,國共合作便成為共產國際同孫中山加強聯系、蘇俄同孫中山結成聯盟的決定性環節。沒有國共合作,便不能打開蘇俄對華外交關系的僵局。”同樣,在蘇俄未與孫中山的聯盟正式達成之前,國共合作亦無法切實進行。當時,蘇俄同時在與中國的北京政府和南方的孫中山進行談判;孫中山在與蘇俄談判的同時,也依然對西方抱有幻想,并未停止接觸。隨著蘇俄與孫中山的談判不斷取得進展,1922年底,國共黨內合作成為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的重要戰略決策。1923年1月《孫文—越飛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孫中山與蘇俄聯盟的真正結成。國共合作隨即因之步入正軌,迅猛發展。

孫中山國民黨方面,1922年6月16日,與孫中山早有矛盾的廣東地方實力派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上海。此后直至1923年3月,孫中山才平息陳炯明勢力,正式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這是“孫中山革命生涯中最為困難的時刻,他對西方的幻想和對軍閥勢力的依靠,遭到了最大的挫折,從而表現出愿意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正如張國燾回憶,在孫中山陷入困境的這段時期,“幾乎只有中共向他表示好感”,“中共公開宣言要與孫先生合作,指斥陳炯明為反動;而且采取行動上不惜處分在廣州支持陳炯明的少數中共黨員。這些事使孫先生為之感動,認為中共確有誠意與他合作”。中共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展現合作誠意,也反過來說明此時孫中山國民黨方面自顧不暇,無法與中共真正進行合作,雙方皆可自由行動。既然國民黨前途未卜,中共組織“第三黨”以為備用方案,自是有備無患。另外,據陳獨秀回憶,西湖會議后中共在共產國際的壓力下同意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從此“國際代表(及中共代表)進行國民黨改組運動,差不多有一年時間,國民黨始終怠工或拒絕”。國民黨不肯改組,也是中共繼續運作民權運動大同盟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中共對是否與國民黨合作,如何合作,內部并未完全統一認識。據桑兵研究,陳炯明事變前,中共內部對支持陳炯明還是孫中山“難作取舍”,“甚至可以說,支持陳炯明比較自覺,而與孫中山聯合則十分勉強”。陳炯明事變后,孫中山在困境中改變策略,與蘇俄和中共達成合作。但中共“在放棄陳炯明之后對選擇孫中山仍然顯得勉強和有所保留”,“中共中央和全黨內部對于和孫中山及國民黨合作的異議,直到1923年1月仍然非常強烈”。西湖會議之所以能通過國共黨內合作的方案,除共產國際的決議外,李大釗提出的理由也起了重要作用。當時代表們為是否要加入國民黨爭論不休,李大釗站在調停雙方的立場,認為黨內合作是國民黨較能同意的合作方式,但“國民黨的組織非常松懈”,以往加入的不同政見者皆不受約束,“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同樣不會受到約束”。

由此可見,當時中共同意加入國民黨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加入后并不會受到約束,依然可以自由行事,當然可以繼續推動民權運動大同盟。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何李大釗、蔡和森等人在中共決議加入國民黨以后,依然積極從事民權運動大同盟的活動。不僅如此,中共三大依然還在爭論加入國民黨問題,認為西湖會議雖有決議,但“在理論上還未確定,所以在這次大會上爭論的還是這個問題”。這說明西湖會議雖然在組織程序上決定中共全體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但并未解決這一決定的理論問題,因此黨內并未完全遵從。

此外,當時發起民權運動大同盟的多為青年團成員。因此,之所以會在決定加入國民黨之后依然運作這一“第三黨”,亦和當時共產黨與青年團的關系問題密不可分。已有研究者注意到,“似乎也有一些中共黨員由于反對這一新的路線而轉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而青年團則在一個時期內成了反對派的主要陣地”。革命初期,青年團獨立性很強,甚至有“第二黨”傾向,在很多問題上不僅不與中共一致,甚至還針鋒相對。北京青年團就是如此。北京青年團于1920年11月成立,主要成員為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高君宇、劉仁靜、羅章龍、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等,多為后來民權運動大同盟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他們和旅法回國后參與領導民權運動大同盟的蔡和森,均反對加入國民黨。據包惠僧回憶,直至1923年1月,在同蘇俄代表鮑羅廷談及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時,北京青年團成員、民權運動大同盟的參與者范鴻劼、劉仁靜等人都表示反對,“起了激烈的爭論”。張國燾回憶,1922年6月中共中央發表對于時局的主張后,北京全體黨員召開會議表示擁護這一主張,但“一般較年青的同志更是特別左傾”,認為中共中央只是反對好人政府而建立聯合戰線,“態度還是不夠徹底”;“在他們看來,中國的資產階級是不能革命的,中共應自為主體,放手大干”;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通過決議,準備組織民權運動大同盟。以上可知,北京的青年團正是在認為資產階級不能革命,中共應自為主體,反對與資產階級聯合的認識下創建的民權運動大同盟。何謂“中共應自為主體”?則不外乎中共直接領導,或再造一個民族黨與之共同革命。民權運動大同盟正是中共自為主體,“另造一個民族黨”的預備。青年團反對國共黨內合作的問題直至1923年8月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青年團表示擁護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才真正解決。

國共合作真正開始貫徹,其實是在1923年2月的二七慘案以后。一方面,蘇俄與孫中山的聯盟已經達成,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也已經擺脫陳炯明叛變的危機,作為“民族革命政黨”的地位趨于穩定。另一方面,中共在二七慘案中大受挫敗,黨內較為悲觀,從而“看重國民黨”,深切認識到建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即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問題”。換言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只能是國共之間的合作,不應再有“第三黨”。1923年4月1日,青年團中央執委在北京召開第三十二次會議,放棄以民權運動大同盟為“第三黨”的計劃,議決“萬不能使他成為政黨”。民權運動大同盟隨后逐漸停止活動。1923年6月,中共三大接受共產國際的指示,正式否定另造一個國民革命黨的方案:“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同時依社會各階級的現狀,很難另造一個比國民黨更大更革命的黨,即能造成,也有使國民革命勢力不統一不集中的結果?!?/p>

三、“第三黨”余波里的蔡和森勸胡適組黨

民權運動大同盟在國共兩黨切實合作后便逐漸停止活動,但中共“另造一個民族黨”的問題卻余波未平。1926年7月,曾參與領導民權運動大同盟的中共領袖蔡和森在莫斯科力勸胡適組黨,便可視為中共“另造一個民族黨”的再度嘗試。

這要從蔡和森與胡適的關系說起。蔡和森與胡適曾圍繞“好政府主義”“聯省自治”諸問題展開論戰,但并未“交惡”,而是將對方視為探討問題時持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后經陳獨秀、李大釗推薦,蔡和森的《俄國社會革命史》還擬在胡適主編的商務印書館“世界叢書”出版。雖然該書最終并未出版,但蔡和森仍在胡適的幫助下獲得稿酬,用以貼補家用和看病買藥,渡過生活難關。由此可見,雙方一直維持著良好的交誼,故此1926年兩人在莫斯科不期而遇時方能暢談,蔡和森則相機勸胡適組黨。

1925年10月,蔡和森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屆執委會第六次擴大全會,會后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留駐蘇聯。胡適則于1926年7月17日由北京啟程,前往倫敦參加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議,途中于7月29日下午到達莫斯科,與蔡和森偶遇,相談甚歡。據胡適日記:“下午往訪右任先生,他不在寓,寓中有一人,乃是蔡和森。相別甚久,彼此竟不認得了。我們縱談甚快,陸續來者甚多,有劉伯堅,任□□,王人達,馬文彥等。后來越來越多,至十余人之多。右任也回來了。我與和森仍繼續辯論,余人參加者甚少。從三點直到九點,Radek來了,才把我們的舌戰打斷。Radek談了一會,先走了,我們出去到‘大莫斯科飯店’吃飯。散時已11點多鐘了?!眱扇讼嗾剮捉?小時,而且第二天早上,當胡適要離開莫斯科時,蔡和森與劉伯堅還特意前往胡適的住所與之敘談,并希望胡適能“在俄國久住一些”。蔡和森與劉伯堅都是中共黨內有名的理論家與雄辯家,第一天與胡適相遇或屬偶然,那第二天兩人前往胡適住所洽談,應是有意為之。目的何在?胡適日記記述如下:

回想日前與和森的談話,及自己的觀察,頗有作政黨組織的意思。我想,應該出來作政治活動,以改革內政為主旨,可組織一政黨,名曰“自由黨”。充分的承認社會主義的主張,但不以階級斗爭的手段。共產黨謂自由主義為資本主義之政治哲學,這是錯誤的。歷史上自由主義的傾向是漸漸擴充的,先有貴族的爭自由,資產階級的爭自由,今則為無產階級的爭自由?!h綱應包括下列各事:

(1)有計劃的政治。

(2)文官考試法的實行。

(3)用有限的外國投資來充分發展中國的交通與實業。

(4)社會主義的社會政策。

可見蔡和森與胡適談話的核心,乃是勸胡適組織一個民族革命性質的“自由黨”。該黨“充分的承認社會主義的主張”,實行“社會主義的社會政策”。蔡和森為何要在此時勸胡適組黨?要搞清這一問題,應從胡適與中共的關系、此時胡適的思想狀況、共關系以及蔡和森當時的情況等方面著眼。

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適與后來的中共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并肩作戰,此后雖有論爭,但私誼仍在。上文所述揭橥“好政府主義”的《我們的政治主張》一文,乃是胡適第一次做政論。他在半夜完稿后最先想到的就是打電話找李大釗商議,兩人關系之密切可見一斑。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李大釗之所以愿意在改良主義的《我們的政治主張》上署名,乃是“認為好人政府是當前混亂局勢中一種差強人意的辦法”。這一點,在《我們的政治主張》中也得到承認:“我們以為國內的優秀分子,無論他們理想中的政治組織是什么(全民政治主義也罷,基爾特社會主義也罷,無政府主義也罷),現在都應該平心降格的公認‘好政府’一個目標,作為現在改革中國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p>

胡適等人當時并不反對社會主義或其他主義,也不反對他人為信奉的主義奮斗。他們只是認為,在當時的中國,任何理想的實現,都應先以最低限度的“好政府”為起點。而縱觀“好政府”的內容,其實就是中共對于時局的主張中所提出的“真正民主政治”。胡適敏銳地注意到,中共的主張“并無和我們的政治主張絕對不相容的地方”,“他們和我們的區別只在步驟先后的問題”。并謂:“我們對于這種宣言者的唯一答案是:‘我們并不非薄你們的理想的主張,你們也不必非薄我們的最低限度的主張。如果我們的最低限度做不到時,你們的理想主張也決不能實現。’”

換言之,胡適認為“好政府”和中共對時局的主張并不矛盾,自己的主張甚至可為中共主張的實現打好基礎。李大釗贊同胡適的主張,應該也是認為“好政府”有利于中共革命。進一步說,“好政府”之所以表現出不妨害其他主義的態度,很有可能就是李大釗起了作用。據桑兵判斷,“胡適論政,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可以說,陳炯明事變前后(亦即中共組織民權運動大同盟時期——筆者注),胡適與蘇俄和中共走得相當近。盡管思想和時政方針上均存在分歧,他不僅與中共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保持良好關系”,還通過李大釗等人的關系,與蘇俄來華的官方人士交往密切,以至被越飛稱為“我們的朋友”。桑兵甚至大膽推測,中共組織民權運動大同盟時,“胡適很可能是爭取的對象之一”。

中共雖然對胡適的“好政府”進行了公開的嚴肅批評,但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等人依然和胡適保持私誼并積極溝通。不僅如此,出于對胡適的重視,中共還在國民革命聯合戰線之外,創造性地提出了“思想革命上的聯合戰線”。陳獨秀認為,“真正了解近代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人,只有胡適之”,“適之所信的實驗主義和我們所信的唯物史觀,自然大有不同之點,而在掃蕩封建宗法思想的革命戰線上,實有聯合之必要”。陳獨秀特意將刊載他這一觀點的期刊《前鋒》寄給胡適,請胡適注意。胡適認為陳獨秀“態度似很懇切”,逐漸認同中共聯合戰線的主張。胡適是中共思想戰線上的戰友,孫中山國民黨為中共政治戰線上的戰友,陳獨秀、李大釗不斷向胡適通報孫中山國民黨的積極變化,規勸胡改變對孫及國民黨的觀感,使兩條戰線得以并肩作戰,壯大了聯合戰線的力量。

由此判斷,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前后,胡適可謂中共“同路人”。此后隨著國共合作的加深和國民革命的進行,胡適對社會主義和國民革命愈發推崇。他將“國民革命”納入自己所設想的“中國文藝復興”,認為國民革命將從政治上給予中國問題一個根本的解決。胡適1926年7月10日發表《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認為“十八世紀的新宗教信條是自由、平等、博愛。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的新宗教信條是社會主義。這是西洋近代的精神文明,這是東方民族不曾有過的精神文明”,對社會主義的推崇溢于言表。在莫斯科實地考察后,更認為蘇俄政治“有理想、有計劃、有絕對的信心,只此三項已使我們愧死”。而這“三有”,正是胡適所期望于“好政府”者。此時的胡適,對蘇俄和社會主義極表熱忱,以致有“赤化”之傾向。胡適與中共的關系及其對社會主義的傾向,再加上他在國內的聲望和地位,是其抵達莫斯科后蔡和森勸之組黨的重要基礎。

國共關系方面,1926年3月和5月,先后爆發“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國共合作陷入危機。研究表明,此時中共對國共合作的策略,尤其是黨內合作的形式有所省思,“決定在各方面從組織上劃清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界限,確定同國民黨的關系不再是從前的密切同盟,而是政治聯合”。陳獨秀在“中山艦事件”后堅決地提出了退出國民黨的主張。盡管這一主張被共產國際否定,但卻促使中共中央全面貫徹“政治聯合”的政策。筆者推測,中共方面正是在此背景下,才會有意勸胡適組黨,另造一個贊同社會主義的民族黨并與之合作,共同革命。

為何是蔡和森勸胡適組黨?囿于史料尚無法得知蔡和森在莫斯科期間的具體想法。但1926年2月,蔡和森在給共產國際寫的一個報告中和在隨后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六次執委擴大會上,都提請共產國際注意:在國民革命運動開始分裂的情況下,需要重新確定國民黨組織的性質,并且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政黨,故此應該重新評價與國民黨的聯合戰線的形式。“能否把國民黨建成一個聯盟”,“國民黨應否是集中的黨,如果是,那么應集中到什么程度?”“現在是否需要尋找另外一種聯合形式呢?如果聯合戰線按黨外合作的方針建立,那末是什么形式呢?”不僅如此,他還提到“格里郭里同志到中國時,我們與他討論過一個問題,可否在中國成立第三政黨”。由此可見,一開始就反對國共黨內合作的蔡和森,此時對共產國際的指示已提出抗爭。而斯大林和共產國際對此問題的答復莫衷一是,認為國民黨不會背叛和破壞革命,中共應堅持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同時反對右傾取消主義和極左情緒。研究者認為,共產國際的決議,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把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和蔡和森推到了一個模棱兩可、左右為難、無可奈何、無所適從的艱難境地”。而這種模棱兩可,也給了蔡和森等人自主行動的空間和機會。

1925年底至1926年初,蔡和森一直在為莫斯科中山大學旅莫支部作黨史報告。這個報告回顧了中共自建黨至第四次大會的歷史,其中就提到了蔡和森親歷的作為“第三黨”而組織的民權運動大同盟。因此,蔡和森很可能是在黨史報告中回憶起了自己親歷的民權運動大同盟這段歷史,再加上當時國共合作陷入危機的背景,促使他嘗試再度組織“第三黨”。并且民權運動大同盟成立大會正是在北京大學率先發起的,還有不少北大教職員參加。據桑兵判斷,當時成立民權運動大同盟很有可能還爭取過作為北大教授的胡適。因此當蔡和森在莫斯科偶遇胡適,交談中得知其對社會主義的推崇后,自然會產生勸胡適組黨的想法。而在勸胡適組黨這一嘗試之外,1926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譚平山也在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上提出“不要國民黨而成立新的第三黨,例如工農黨或聯合黨等”,并且后來確實與鄧演達等人合創了中華革命黨。如此看來,作為“另造一個民族黨”的歷史余波,組建“第三黨”來代替國民黨以完成國民革命,是1926年前后中共黨內一種極具影響力的主張與選擇。

由此推斷,1926年蔡和森在莫斯科勸胡適組黨,很有可能是中共繼“民權運動大同盟”之后組織“第三黨”的再度嘗試。至于這次嘗試是中共的指示還是蔡和森的個人行動,則不得而知。當然,胡適最終并未組黨,其對社會主義的推崇也很快轉向。更重要的是,中共并未放棄國共合作,蔡和森回國后依然為鞏固國民革命聯合戰線而努力。從歷史走向來看,蔡和森在莫斯科勸胡適組黨并未掀起波瀾,但我們只有將蔡和森勸胡適組黨作為中共黨內“另造一個民族黨”方案的歷史余波來審視,才能對之有透徹的理解。

四、結語

綜上,中共在國共合作之外,曾有過以“民權運動大同盟”為基礎“另造一個民族黨”的備用方案。并且在西湖會議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后,中共依然沒有放棄民權運動大同盟這一“第三黨”?!岸邞K案”以后,中共認識到必須與國民黨切實合作且國民黨已改組鞏固,民權運動大同盟才逐漸停止活動。1926年中共黨員蔡和森在莫斯科勸胡適組黨,則可看作中共在國共合作發生危機后,“另造一個民族黨”思路的再度嘗試。這也說明,作為國共合作之外的“另造一個民族黨”的革命方案,在中共內部長期存在。中共革命進程中,其策略之靈活以及由此產生的歷史之復雜,由此可見一斑。研究者務必多方體察始能近真,這既是對研究者的挑戰,也是革命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江明明,歷史學博士,安徽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安徽大學陳獨秀研究中心、胡適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凱帆)

“Creating Another Nationalist Party”: the Founding of CPC’s Great Allianc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its Aftermath

Jiang Mingming

Abstracts: In June 1922, the CPC accepted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proposed a democratic united front mainly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Kuomintang. The CPC initially opposed the Comintern’s proposed method of cooperation in joining the Kuomintang, hoping to establish cooperation outside the Party. After Sun Yat-sen rejected cooperation outside the party, the CPC created a backup plan to abandon the Kuomintang, “create another nationalist party” and cooperate with it to establish a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 and thus launched the Great Allianc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s a preparation for such “third party”. On the West Lake Conference,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Comintern, the CPC agre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Kuomintang within the Party. However, since the alliance between Soviet Russia and the Kuomintang had not yet been completed,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was not on the right track, the CPC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 preparatory “third party”. It was not until the “February 7th Massacre” made the CPC realize that it must effe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Kuomintang and the Kuomintang had been reorganized and consolidated, that the Great Allianc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gradually ceased its activitie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Cai Hesen’s encounter with Hu Shi in Moscow in 1926 and persuading him to form a party can be seen as another attempt by the CPC to “create another nationalist party” when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 was in crisis.

Key words: The Great Allianc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 Hu Shi, Cai Hesen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码无在线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红杏AV在线无码|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操| 亚洲另类色|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理论|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国产丝袜91|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91美女视频在线| 99精品影院|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在线| 色婷婷电影网| 欧美区国产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9999在线视频|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99er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二三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国产女人在线|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五月天久久婷婷| 97国产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欧美精品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