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元興的決心書寫在一張微微發黃的白紙上,他用藍色墨水工工整整、方方正正地寫下了自己作為一名戰士的決心,字里行間是一名年輕戰士的堅毅和信念。寫下這封決心書時,戰士滕元興只有18歲,在解放濟南的戰斗中,他英勇拼殺、頑強戰斗,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立下的錚錚誓言!
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作為華北戰略要地,國民黨對濟南重兵設防,守敵王耀武宣稱濟南城防工事固若金湯。華東野戰軍浴血奮戰,連續攻克外城、商埠,打到內城城墻下。守敵瘋狂反擊,攻城部隊接連發起三次強攻均未攻克。
戰斗從黃昏打到深夜,只見人死,不見城破。緊急關頭,我軍由90多名黨員組成了攻城敢死隊,滕元興就是其中一員。面對多次登城失利,看著傷亡不斷的戰友,18歲的滕元興借著月光在炮火聲中寫下這封決心書。
在我軍強大炮火的支援下,敢死隊每人攜帶一支沖鋒槍和十幾枚手榴彈向內城發起第四次沖鋒,當滕元興沿著云梯爬到第五節時,三丈多高的云梯突然被敵人推倒,滕元興和幾名戰友重重地摔了下來。他流著淚、憋著勁兒,再次沖向十多米高的城墻,誓死為受傷和犧牲的戰友們報仇。

打急了眼的敵人居高臨下,在城墻上瘋狂掃射,在暴雨般的子彈和滾滾而落的磚石中,滕元興和戰友們艱難地爬向云梯。班長李永江沖在前,率先登上云梯頂端,但梯子短了一截,滕元興見狀猛登幾步,雙手死死抓牢云梯橫梁,向上聳肩,讓班長踩著自己的肩膀躍上城頭,率先打開了突破口。緊接著,另一名戰友于洪鐸也登上城頭,隨后滕元興成為第三位登上濟南城頭的戰斗英雄!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戰,滕元興和戰友們占領了城墻上的氣象臺,控制住了制高點,如釘子一般牢牢地揳在了城頭上,打開了勝利的通道。
隨后,滕元興跟隨大部隊浩浩蕩蕩涌入內城。在內城巷戰中,敵人扔出的兩枚手榴彈突然在滕元興身邊爆炸,他的左腿被彈片擊成重傷,耳朵聽不到任何聲音,半邊身子也完全失去了知覺,可面對瘋狂反撲的敵人,他仍然強忍著疼痛堅持戰斗,最終因失血過多昏了過去。當他再次醒來時,已經在壽光的一個村子里養傷。原來,在清理戰場時,部隊發現滕元興還有微弱的心跳,便把他轉移到后方治療。
濟南戰役勝利的當天,率先突破內城的9縱73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7連被縱隊授予“濟南英雄連”,李永江、于洪鐸等被縱隊授予“濟南英雄”,在決心書上寫下錚錚誓言的滕元興卻沒能和戰友們分享這一榮譽時刻。然而戰爭的殘酷和身體的傷痛絲毫沒有動搖滕元興回到部隊繼續戰斗的信念。傷情好轉后,他一個人徒步從壽光輾轉走到南京,歷時三個月,終于找到部隊。
1949年10月,滕元興由于身體素質、政治素質過硬,從百萬解放軍中被挑選出來,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空學校學習,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飛行員。


1951年11月30日的轟炸大和島戰役,是中國軍史上第一次陸空協同作戰,年輕的中國空軍完成了任務。在這場戰役中,滕元興沒有辜負黨組織的厚望,他駕駛的戰機在戰場上發揮了威力,成功擊落擊傷敵機各一架。后來,由于蘇聯飛行教員撤回,滕元興從抗美援朝戰場上被抽調回國,從事飛行教員工作。此后的他將赫赫榮耀深藏心底,全身心致力于新中國的飛行事業,為黨和人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飛行員,他自己也由一名基層教員逐步成長為一名軍職領導干部。
七十多年來,滕元興把立功證和獎章都藏在了心底,對自己的兒女也不曾提起,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被世人發現。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記者采訪滕元興老人,當問及為什么不向組織說明當年登城的情況時,滕元興堅定地表示:“帶進骨灰盒我也不會說,包括我的家屬。我不愿讓子女躺在我的功勞簿上,不愿讓他們因為我而享受特殊的待遇。”談及犧牲的戰友,他一度哽咽:“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友都不在了,我要和他們一樣犧牲了,哪有今天哪?”
在采訪結束后,九十余歲高齡的滕老先生再次提筆,寫下了一首跨越時空、用一生譜寫的“奮斗之歌”:“親愛的黨組織:是黨改變了我的一生,英勇頑強,敢打勝仗,就是黨組織教會我的。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滕元興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革命戰爭年代沖鋒陷陣、不怕犧牲,用鮮血和實際行動踐行了決心書上的每一個字;在祖國建設時期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奉獻于飛行事業,用持之以恒的堅守兌現了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滕元興用一生戎馬踐行了對黨、對國家的諾言,昭示著一位老共產黨員不變的初心。歷史不會忘記那些浴血戰場的英烈,也不會忘記裹著硝煙、帶著傷痕走出戰場的英雄們。新一代的青年人將在這一段段不朽的奉獻之歌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英雄們的信仰、擔當與情懷必將代代相傳!
(選自《物以載心——山東革命文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