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通過與數字媒體的結合,開辟出文化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數字化戰略的實施不僅賦予民間戲曲新的生命力,更為中華文化的數字化資源共享提供了機遇。甘肅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勤小曲戲,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是當地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筆者深入的實地調查經驗和對相關文獻資料整理,探討新媒體背景下民勤小曲戲的傳播與保護策略。
【關鍵詞】民勤小曲戲 傳統文化 數字化傳播 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0-0013-06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民勤小曲戲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多樣化的手段。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民勤小曲戲得以突破地域限制,擁有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提升了民勤小曲戲的知名度,還為其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數字化技術也為民勤小曲戲的保護工作帶來了重要變化。通過數字化采集、存儲和展示,人們能夠更有效地保存民勤小曲戲的藝術資料和表演實錄,確保其歷史原貌得以完整傳承。此外,數字化技術還為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資料檢索,推動了民勤小曲戲研究深入發展。
一、民勤小曲戲的發展與傳承
民勤小曲戲是流行于甘肅武威民勤地區的曲牌體地方戲曲劇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成為非遺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自2008年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到2020年榮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日益凸顯,使得如何有效傳承和保護這一藝術形式成為當地關注的焦點。
(一)民勤小曲戲的發展現狀
《中國戲曲志·甘肅卷》中記載,民勤小曲戲與甘肅東部、南部及敦煌地區盛行的曲子戲并非同源,其擁有自身鮮明的特色與深厚的藝術遺產。其融合北方小曲的剛毅與南方小曲的柔美,集民間音樂、舞蹈等多元素于一體,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民勤小曲戲又被當地民眾稱為“地窩子戲”,其音樂結構以曲牌聯綴體為主。唱腔設計精巧,由調、腔和小調三大部分構成,俗稱“八調十二腔”。在演唱技巧上,通常運用大嗓,同時在部分唱腔的尾聲或中部采用獨特的“接聲”手法,即幫腔,為曲子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在曲調方面,民勤小曲戲有著甜音與苦音的細膩區分,常用的曲調包括二曲調、四曲調、正四調等八種,各具特色。腔調則更為復雜多變,不僅有軟音、硬音之分,還根據唱詞句數、節奏速度,以及表現情緒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如三腔、四腔、悲腔等十二種,極大地豐富了曲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此外,民勤小曲戲還巧妙地融合當地民歌,這些被吸納進戲曲的小調也被稱為雜曲或春歌,為民勤小曲戲增添了更多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在伴奏方面,民勤小曲戲的文場主要負責伴奏唱腔和過場音樂,主要樂器包括三弦、板胡、二胡等,隨腔伴奏。而武場則更多用于配合演員表演動作,營造舞臺氛圍,主要樂器有板鼓、手鑼等,后來還逐漸加入揚琴、嗩吶等樂器,使音樂動機更加豐富。民勤小曲戲充分展現了其地域特色,演員們常使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進行生動的表演。其念白和唱詞均使用地道的民勤方言,不僅幽默詼諧,而且充滿濃郁的地方風情。表演形式上,它經歷從清唱到坐唱等多個階段,目前主要以地攤和舞臺表演為主。其表演風格獨特,男演員在演唱時活潑跳躍,女演員則搖曳生姿,動作滑稽,且富有生活氣息。至于劇本內容,民勤小曲戲涵蓋生活、歷史、教育等多個領域,代表作品有《釘缸》《張連賣布》等,這些劇目深受觀眾喜愛,也是傳承和展示民勤文化的重要載體。
民勤小曲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形成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為民勤小曲戲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新編民勤小曲戲主要有:《張連接母》《和睦家庭孝為先》《修路》《門當戶對》《姑嫂英雄》等。如《張連接母》是通過講述主人公張連接母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親情、孝道等傳統美德。這些劇目在保持傳統藝術特色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注入新的元素和時代精神,深受觀眾喜愛。
(二)民勤小曲戲的數字化傳承
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自2005年我國啟動非遺數字化記錄工程以來,通過數字化、多媒體等先進技術,對非遺項目進行了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構建了詳盡的檔案和數據庫。這一技術的運用不僅為非遺的保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更為其傳承與傳播創造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民勤縣積極響應,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民勤小曲戲進行記錄。通過民勤縣文化館的微信公眾號“文化云—公共文化云”,公眾可以及時了解民勤小曲戲展演、民勤縣社火(秧歌)匯演等活動信息。同時,“文化云—數字文化館”和“數字資源—民勤非遺”欄目則提供了民勤小曲戲往期活動的現場視頻和圖片,使觀眾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和回顧這一藝術形式的精彩瞬間。
民勤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官方抖音號成為展示民勤小曲戲的重要窗口,觀眾可以直觀欣賞到如《趕花轎》《花亭相會》《蘇三起解》等經典曲目的展演視頻。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民勤小曲戲的表現形式,也極大地拓展了其傳播范圍。同時,民勤縣積極參與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活動,如2024中國江北民間小曲戲交流展演等,不僅提升了民勤小曲戲的知名度,還為其注入新的創新靈感,增強其生命力和競爭力。在傳承方面,民勤縣文化館等機構積極實施多項舉措,連續舉辦民勤小曲戲展演活動、民俗民間文藝大賽等,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通過開展曲子戲骨干培訓班、成立傳習所等方式,加強了對傳承人的培養和技藝傳承。
如今,民勤小曲戲已成為外界窺探和領略傳統民族文化魅力的一個重要窗口。然而,盡管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但仍需認識到,數字化傳承之路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目前,在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非遺文化。
二、民勤小曲戲數字化保護的邏輯理路
針對民勤小曲戲的數字化保護,可以按照“從保存到應用”“從單向傳遞到雙向交流”的思維路徑進行推進。
(一)從存儲到應用:塑造民勤小曲戲數字化生存鏈
如今,利用現代科技對民勤小曲戲進行數字化保護顯得尤為關鍵,可以依次進行民勤小曲戲的采集、保存、管理、修復、再現、展示和傳播,這一系列流程構成其數字化保護的標準操作。同時,這一過程也反映了民勤小曲戲作為文化產品從儲存到應用的完整周期。
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其強大的穿透力正逐步瓦解城鄉間的文化傳播隔閡,為民勤小曲戲的傳承與推廣注入更為鮮活、互動及多元化的生機。在推進數字化的道路上,需以服務當下社會為核心,深度挖掘新興應用場景,進而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民勤小曲戲作為一種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和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其數字化傳播舉措對于強化文化認同感、鞏固民族團結,以及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將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然而,當前我國在民族地區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實踐中仍存在諸多挑戰,如:公眾參與熱情不足、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程度尚淺,以及傳承與傳播之間的平衡問題等。在實施民勤小曲戲的數字化保護工作時,必須兼顧技術應用的深化與消費者實際需求的滿足。為此,需要摒棄以傳播者為核心的傳統思維模式,轉而從受眾角度出發,通過創新傳播媒介與豐富內容展現形式,構建一個線上線下相互融合、高度互動的文化服務體系。這樣的體系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還能有效提升公眾的參與度和文化認同感。
(二)從單向傳遞到雙向交流:構建民勤小曲戲傳播新溝通橋梁
過去,非遺的數字化傳播主要由傳承人和博物館等權威機構引領,展現出一種單向的、線性的信息傳遞模式。然而,新時代背景下,民勤小曲戲的數字化傳播正迎來深刻變革。這種變革不僅要求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行更深入的詮釋與再創造,還強調利用最前沿的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豐富和提升受眾的文化體驗。
在這一進程中,互動性、趣味性、共享性和共創性成為連接傳承者與受眾的新型紐帶。而數字化技術的融入使得民勤小曲戲能夠跨越地域和時間限制,以更加生動、真實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特別是通過VR和AR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民勤小曲戲的魅力,從而加深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同。
同時,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人們可以更精準地分析受眾的需求和偏好,為他們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這不僅包括定制化的內容推薦,還涵蓋互動式的參與體驗,如通過智能語音交互、情感識別等技術,觀眾能夠實時參與并影響民勤小曲戲的表演進程。此外,數字化還為民勤小曲戲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可以將這一非遺文化推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尤其是年輕人。這種跨界的傳播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民勤小曲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能激發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三、民勤小曲戲數字化實踐路徑
科技的飛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提供了新的契機,使得傳統的保護方式得以突破,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為了更有效地傳承和推廣這一非遺文化,應結合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圍繞數字技術和傳播兩大路徑展開創新實踐。
(一)民勤小曲戲數字化技術突破傳統情境
民勤小曲戲這一深植于民勤人民生產生活中的藝術形式,不僅對其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承載了豐富的民俗風情。其劇目多以弘揚正義、倡導孝道為主題,傳承著古老的道德智慧。在民勤這片歷史上的移民區,小曲戲匯聚了各地特色、人文觀念和表演技巧,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兼具北風南韻”的寶貴藝術財富。民勤小曲戲的數字化可以從數字采集、數字存儲展開創新實踐,這兩個路徑主要側重于技術層面的操作和支持,是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基礎。
首先,數字采集作為數字化保護的首要且核心環節,在民勤小曲戲的保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步驟要求人們以高精度的方式,全面記錄和保存民勤小曲戲的表演細節、唱腔風格,以及曲牌元素等。借助高清攝像技術與高質量錄音手段,確保所采集的數據能精準且全面地體現出民勤小曲戲的藝術精髓。同時,為了凸顯其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特意聚焦于民勤小曲戲在特定地域環境下的演繹方式和風格。
其次,數字存儲環節對于確保這些珍貴數字化資料的長久保存至關重要。在民勤小曲戲的數據存儲方面,采用分布式存儲、數據備份等先進且安全的技術手段,從而保障數據的穩固與安全。鑒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獨特性和長期保存需求,還專門制定了一套系統的數據存儲策略與管理制度,旨在實現數據的持久保存與有效利用。
最后,選取民勤小曲戲中的經典曲目,如《下四川》《釘缸》《張連賣布》等,進行數字化高清重現。通過精細的后期制作,讓觀眾能夠更為細致地領略演員們的精湛技藝,以及曲目的獨特風采。這不僅可以提升觀眾的觀賞體驗,還能進一步展現民勤小曲戲的藝術魅力。利用數字化手段,可以讓民勤小曲戲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以更加生動、立體的形象呈現在公眾面前。這不僅能夠提升觀眾的觀賞體驗和文化認同感,還能為這一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力支持。
(二)民勤小曲戲數字化傳播展現藝術魅力
隨著民勤縣新媒體矩陣的不斷完善,該縣運用數字化手段,將獨具魅力的民勤小曲戲精彩地呈現給廣大受眾。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民俗文藝演出、新編曲子戲展演,以及積極參與各省市的交流展演活動,民勤縣正積極推動民勤小曲戲走出甘肅。為了更好地推廣和保護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從民勤小曲戲的數字處理、展示和傳播三個關鍵環節進行實踐。
首先,在數字處理方面,民勤縣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精細加工、系統整理與深入分析。通過提取民勤小曲戲的關鍵藝術特征、藝術風格解析、實現數據可視化等手段,更加深入地挖掘其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為后續的數字展示和傳播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在數字展示環節,目前,民勤縣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數字技術來展示民勤小曲戲,例如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平臺等數字化渠道進行傳播。然而,在利用更高級的技術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方面,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現有的數字展示主要集中于民勤小曲戲的經典曲目片段、演出照片和視頻等。這些內容雖然能夠展現小曲戲的一部分魅力,但未能全面深入地展示其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未來,可以積極探索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在數字展示中的應用,致力于為觀眾提供更加生動逼真的沉浸式視覺享受。通過這些技術,可以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民勤小曲戲的表演現場,設計更多與觀眾的互動環節,如:觀眾投票選擇展示的曲目、虛擬現實中的角色扮演等,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粘性。
最后,在數字傳播方面,民勤縣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媒體和網絡平臺,將經過精心處理的民勤小曲戲藝術片段、文化解讀等內容廣泛傳播。同時,結合地域特色,策劃并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活動,如:線上知識競賽、線下體驗活動等,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民勤小曲戲的傳承與發展。此外,還可以與其他地區的非遺文化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廣和保護傳統藝術形式。除此之外,民勤縣可以緊密結合當地的民俗活動和文化旅游來推廣民勤小曲戲。在各種民俗民間文藝賽事和節慶活動中,將民勤小曲戲作為重頭戲亮相,展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將民勤小曲戲融入當地文化旅游線路中,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這種接地氣的傳播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民勤小曲戲的知名度,而且能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在推廣和保護民勤小曲戲的過程中,民勤縣還應注重持續創新與發展。可以鼓勵藝術家和創作者結合現代審美和觀眾需求,對民勤小曲戲進行創新和改編,使其更加符合當代觀眾口味。同時,積極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合作與交流,吸收和借鑒其他藝術的優點和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民勤小曲戲的藝術表現形式。
四、政產學研媒聯動下的民勤小曲戲數字化傳承
推動民勤小曲戲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面臨著復雜且多樣化的挑戰。具體而言,需要調動政府、產業、學術、研發和媒體等多方力量,形成政、產、學、研、媒的聯動機制。通過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性措施,可以確保民勤小曲戲這一非遺文化得到妥善保護、有效傳承,并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一)政府助力傳承:構建民俗文化數據庫
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勤小曲戲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正在大力支持構建民勤小曲戲民俗文化數據庫。這一舉措涉及對傳統劇目的廣泛搜集、專業整理與高清數字化采集,旨在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全面展現民勤小曲戲的藝術魅力和歷史文化內涵。
在構建過程中,進行了系統性的資料搜集,包括劇本、曲譜、演出錄像等,確保數據全面性和多樣性。隨后,通過高清數字化技術對選取的代表性劇目進行拍攝,并經過專業的剪輯、配音、配樂等后期處理,制作成高質量的影像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被存儲于本地數據庫中,還進行了細致的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處理,以便更直觀地展現民勤小曲戲的藝術特征和發展脈絡。為了提升數據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將文字描述與圖片資料相結合,同時整合文獻、音頻和視頻資料,構建了數字化文獻檔案。這一檔案不僅全面展示了民勤小曲戲的特點與歷史,還為后續的研究和傳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數據庫的構建過程中,政府需注重數據的精細編輯和校對,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劇目資料根據類型、風格、年代等特征進行分類歸納,便于用戶進行檢索和研究。同時,為提高信息的可讀性和易用性,數據要進行專業的標注和轉化。特別是針對圖片類數據,政府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專業的再加工和詳細說明,使其更具有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為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政府還需采用先進的分布式或云存儲技術進行數據備份,有效防止數據丟失和混亂。這些措施不僅可以為建立民勤小曲戲信息數字化庫提供堅實有效的數據基礎,還為后續的文化傳播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勤縣文化館在系統整理和保護民勤小曲戲的藝術成果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他們啟動的《民勤曲子戲劇目》編輯工作,全面整理了460多種劇目,其中包括50多種獨有劇目。這些劇目大多以當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文化館還推進《民勤曲子戲》音像出版物的制作,旨在全面展現民勤小曲戲的藝術特色。政府的這一系列舉措對于搶救、挖掘、整理、研究、保護、傳承、發展和弘揚民勤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全方位呈現了民勤小曲戲的豐富多樣性和絢麗多彩的藝術魅力,還更好地展示了民勤文化的獨特內涵。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的“聯網建庫”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得以在安全的網絡體系中長久保存,并得到廣泛傳播。另外,政府還積極利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等手段激發各方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活力,共同推動民勤小曲戲的繁榮發展。
(二)數字技術與田野調查雙驅動:助力民勤小曲戲的傳承
民勤小曲戲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戲曲藝術,其持久傳承與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在于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覺性。這種自覺性在代表性傳承人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他們不僅承載著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更在實際行動中積極傳授技藝,并在傳承過程中注入新的創意和元素。
在探討如何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勤小曲戲時,應該強調傳承者的核心地位,筆者認為對他們進行深入了解和關注是至關重要的。為此,田野調查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通過田野調查,研究者能夠親自深入現場,與傳承者進行直接的交流與互動,從而獲取第一手、真實且詳盡的資料。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不僅有助于研究者更準確地把握傳承者的技藝特點、經驗心得,以及他們對文化的獨特理解,還能為后續的傳承與發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然而,僅僅依靠田野調查是不夠的。在數字化時代,還需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來記錄和保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錄制傳承人的聲音、拍攝他們的表演、整理他們的文字資料等方式,能夠確保他們的智慧和經驗得以長久保存并廣泛傳播。這種數字技術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不僅提高了資料收集的效率和準確性,而且為后續的研究、教學和傳播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關注傳承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地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守護者和傳承者,他們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因此,各級政府、文化單位及教育部門應給予他們更多關注和支持,確保他們的傳承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這不僅是對民間藝人的尊重和認可,更是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力推動。
此外,培養新的傳承人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為了提高新傳承人的待遇和吸引力,可以借助數字技術來創新教學方式和傳承模式,使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并喜愛民勤小曲戲。同時,通過制定和落實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為民勤小曲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
五、結語
民勤小曲戲的數字化技術開發工作應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完美融合,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需要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合力,同時鼓勵社會廣泛參與,充分發揮企業的支撐作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資源,從而拓展其傳承路徑,確保民勤小曲戲長久傳承下去并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甘肅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100-105.
[3]楊若芳,項亮.民勤小曲戲的歷史變遷及發展[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