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期間,鄧小平主要負責晉冀魯豫地區工作,先后擔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29師政委等職務,并擔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始終堅守在抗戰前線,為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曾先后三次奉中共中央命令趕赴延安,分別參加了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193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1945年中共七屆一中全會,在會上發言并參與重要決策,其間還積極參加各界眾多重要活動。
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亡大旗,經過不懈努力,同國民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11月,王明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由蘇聯回國抵達延安,在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否定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強調“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錯誤主張。由于王明強調傳達的是共產國際的指示,那時共產國際在黨內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其言論不免影響眾多與會者,許多人對黨自洛川會議以來進行的統一戰線工作產生了懷疑,作了“自我批評”,導致黨內思想的混亂。
毛澤東針對王明的指責作出回答,認為“洛川會議戰略方針是對的”。由于毛澤東等人的堅決抵制,王明的錯誤主張未能形成會議決議,但右傾錯誤情緒已經在黨內蔓延。
王明在負責中共中央長江局工作期間,其右傾錯誤進一步發展,將自己凌駕于中共中央之上,公然違背黨的紀律,不經毛澤東的批準就擅自以毛澤東的名義發表公開談話,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嚴重妨礙黨的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1938年8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稼祥帶著共產國際的新指示由蘇聯回國到達延安,在隨后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指示:“國際認為中共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中共在復雜的環境及困難條件下真正運用了馬列主義。”“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領導機關中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為統一全黨思想,繼續做好統一戰線工作,清除王明右傾錯誤的影響,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于9月至11月在延安召開。遠在太行山區抗日前線的鄧小平奉命趕赴延安參加會議。
1938年8月8日,鄧小平“收閱朱德、彭德懷的電報,通知他9月5日前到集總去延安,參加9月20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此時,鄧小平正在抗日前線。15日,彭德懷致電鄧小平,通知他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前到9月15日開會,要求他于9月1日趕到總部與彭一道啟程赴延安。18日,鄧小平由南宮啟程去師部。25日,抵達八路軍總部。28日,鄧小平和彭德懷從故縣鎮啟程,經壺關、陵川、高平、晉城、陽城、垣曲、澠池、西安赴延安,9月11日到達。這是鄧小平在抗戰時期第一次來到延安。

9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這是自1928年中共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全會肯定了黨自洛川會議以來實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深刻地批判了王明的“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錯誤主張,指出“國民黨的方針是限制我們發展,我們提出這個口號,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是完全不應該的”,會議基本上糾正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擴大了黨內民主,加強了黨的紀律,再一次肯定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批準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克服了王明右傾錯誤對黨的工作的干擾,實現了黨的堅強團結。后來,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說:“六中全會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
鄧小平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堅決擁護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10月6日,鄧小平依據自己在抗日前線以及與國民黨合作的經驗,在會議上發言。在談到國民黨問題時,指出“國民黨投降妥協危險嚴重存在,雖然有所好轉,但必須估計到兩面性,必須準備萬一”,“事情應向著壞的方面想,提高自己警惕”;針對華北問題,提出華北的主要任務在于由下至上的鞏固;關于游擊戰爭,應從堅持華北抗戰著眼來開展游擊戰;關于政權問題,指出要提高對政權工作的注意,淘汰部分壞分子,黨要完全把握政權的改革以及參議會的建立,同時也要好好安置同情分子;涉及軍事問題,強調要學習晉察冀整軍精神,注意實質,同時也要加強干部學習,搞好軍隊同地方黨的關系。10月29日,鄧小平在會上作《關于地方工作的報告》,具體闡述了關于敵后根據地的建黨、建政、武裝斗爭等問題。
11月5日,毛澤東在全會結論中提到:1933年在中央蘇區對鄧小平等同志的打擊也應取消。這個決定,是對鄧小平多年來工作的極大肯定,是鄧小平個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成為其擺脫人生中第一次大挫折的標志,實現了由“大落”到“大起”的積極轉變。9日,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
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以自己在抗戰前線的親身工作經歷表達了對黨中央正確方針路線及毛澤東領導核心地位的積極擁護,同王明的右傾錯誤進行了堅決斗爭。
自到達延安起,除參加會議外,鄧小平不斷與前線進行電報往來,參與指揮前線抗戰,同時和劉伯承致電中央軍委,對山東工作提出具體意見。
自洛川會議以來,身處前線的鄧小平積極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早在1937年12月間,針對國民黨有意限制我黨發展的問題及時向中央報告,表示“我們工作仍大膽做,唯在方式上盡可能避免不必要之摩擦”。12月11日,向黨中央報告晉西南地區國民黨軍與八路軍產生摩擦的情況,提出“為鞏固統一戰線,我意必須避免摩擦,緩和對立形勢,在某些部分上實行讓步”,并提出了具體辦法。
鄧小平在前線抗日斗爭以及國共合作中,在本質上始終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積極擁護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本質上同王明的右傾錯誤是根本對立的。正是因為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及黨的正確路線為指引,鄧小平等廣大黨員干部對于黨中央的堅定擁護及黨的政策的堅決貫徹,我們的黨才能夠不斷克服錯誤傾向,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1月中旬,鄧小平結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延安之行返回太行山前線,向廣大指戰員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
自國共合作抗日以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得到迅猛發展,敵后抗日根據地也在不斷擴大。這引起了國民黨內部頑固派力量的防備,他們企圖破壞統一戰線,限制共產黨發展。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在重慶召開。蔣介石不顧中國共產黨針對汪精衛投敵叛國事件提出的“擁蔣反汪”方針,在會議上原則通過要限制異黨活動,并于4月14日由國民黨中央秘書處秘密頒布《防制異黨活動辦法》,會議確立“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蔣介石聲稱“而使違反主義之思想無從流布于社會,而于戰區及敵人后方,尤應特別注意”,將斗爭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成為抗戰期間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轉折點。
毛澤東敏銳地察覺到國民黨內部存在的妥協摩擦危險傾向以及蔣介石個人對共產黨態度的變化,主張“我們要阻止妥協摩擦危險傾向的發展,主要方針是爭取國民黨的大多數,爭取中央軍,發展八路軍游擊隊”,斗爭的重點放在獨立自主、發展自己方面,對于國民黨的反共政策保持克制。此時共產黨內部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亂,有人認為共產黨在國共合作宣言中承諾為徹底實現“三民主義”而努力奮斗,那么國民黨提出“一個政黨”“一個主義”的觀點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毛澤東特意對此錯誤觀點作了深刻說明。國民黨頑固派將中國共產黨的克制態度看作軟弱可欺,不斷繼續制造同八路軍的軍事摩擦,導致政治形勢漸趨惡化。一味退讓只能讓國民黨變本加厲。面對國民黨的咄咄逼人,毛澤東在內部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提醒全黨要從壞的可能性作準備,但仍強調要積極幫助蔣介石并督促其向好的方面發展。

為深入討論國內復雜形勢,特別是統一戰線工作,中共中央準備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再次奉命趕赴延安參會。
4月14日,鄧小平從前線動身前往延安,并于29日到達。到達延安當天,鄧小平同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組織部所在地相遇,受到毛澤東的熱情歡迎。當晚,與時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的鄧發以及作家蕭三共同受毛澤東邀請,在毛澤東的住處楊家嶺共進晚餐。
5月15日,鄧小平撰寫《在敵后方的兩個戰線》一文,把華北地區一部分材料加以簡單敘述,認真分析了關于統一戰線以及國共摩擦問題。文章指出:“在敵后方,我們內部經常發生一些不應有的摩擦,主要是由于在敵后方存在著兩個不同的路線:一個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堅持團結抗日的路線,一個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頑固派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路線。前者是使抗戰勝利、民族復興的路線;后者是使抗戰失敗、民族敗亡的路線。”文章強調了貫徹統一戰線方針的重要性,對國民黨頑固派有意制造摩擦的行為給予了嚴厲批評。
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延安召開,鄧小平參加。7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三條中心口號,積極動員全黨、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反對國民黨的投降反共逆流,將統一戰線方針貫徹到底,為努力爭取時局好轉而斗爭。
同日,作為八路軍前方將士代表的鄧小平,在延安各界舉行的抗戰兩周年并公祭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大會上發表講演。他高度贊揚八路軍視死如歸抗擊日軍、深明大義保衛祖國的高昂斗志與精神,贊揚他們為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同國民黨頑固分子形成鮮明對比,指出國民黨中那些污蔑八路軍“游而不擊”或“不游不擊”的造謠中傷在鐵的事實面前不攻自破。16日,鄧小平為紀念抗戰兩周年撰寫《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一文,刊登在國統區出版的理論刊物《群眾》周刊(重慶版)第三卷第八、九期合刊上。他在文章中指出,“誰都知道八路軍的武器是最壞的,生活是最窮困的,但它卻能與裝備最現代的日寇進行頑強的斗爭,并勝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高度稱贊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取得的光榮戰績,并強調“它始終至誠地執行著三民主義和統一團結的方針”,增強了廣大民眾對于八路軍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信心。8月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第五十一號發表《悼丁思林同志》一文,表達對在7月8日收復武鄉、榆社兩縣縣城戰斗中犧牲的129師獨立團團長丁思林的深刻緬懷。8月,太北軍政委員會成立,鄧小平任主任。

在此次延安之行中,鄧小平除參加會議、發表演說與文章、通過電報往來指揮前線抗戰外,還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卓琳結婚。此時的鄧小平已35歲,由于長期生活在抗戰一線,無暇顧及婚姻問題。與鄧小平同住一個窯洞的鄧發想讓他在延安找一個合適的對象,最終介紹他與在陜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工作的時年23歲的卓琳相識。鄧小平先后兩次同卓琳談話,同她講明了自己的情況與希望,直截了當地表達了結婚的意愿,并表示自己將在其他方面努力以彌補自己在年齡上的劣勢。卓琳最終被鄧小平的真誠打動,同意與其結婚。8月下旬,戰友們在延安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前為鄧小平和卓琳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當時在延安的中央領導干部毛澤東、劉少奇、李富春等到場參加婚禮,并為兩位新人送上祝福。就這樣,鄧小平在自己的此次延安之行中與卓琳喜結良緣,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9月1日,鄧小平同卓琳一同離開延安到達太行山八路軍總部駐地。10月13日,129師召開營以上干部會議,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傳達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
鄧小平此次身在延安達4個月之久,是抗日戰爭期間三次延安之行中時間最長的一次。此行之中,鄧小平在延安受到熱情接待,并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深入交談,交換意見,提出自己對于時局的見解,為中央建言獻策,時刻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仍通過電報往來參與指揮一線戰斗,得到黨中央的高度認可與信任。
為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認清形勢發展,加強黨的團結,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中國共產黨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大會尖銳地指出,“在中國面臨著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要竭盡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反對黑暗的前途”。同時,毛澤東在其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中充滿信心地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團結人民,努力奮斗,并給以適當的指導,我們就能夠勝利”。這也是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務。中共七大始終充滿民主和團結的氛圍。這次大會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載入史冊。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
中共七大召開之際,鄧小平遠在千里之外的冀魯豫地區,沒有出席此次盛會,但他為這次大會的籌備、七大路線的形成等作出了獨特貢獻。鄧小平精心組織晉冀魯豫七大代表推選工作并向毛澤東作出詳細報告,同時妥善接待途經晉冀魯豫地區的七大代表。毛澤東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選舉方針中提到,要將現在有地方影響、將來可能有全國影響的同志提拔到中央委員會來。鄧小平突出的工作成績和工作能力,得到毛澤東和黨內同志的高度認可,他在黨的七大無記名投票中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5年6月10日,毛澤東致電鄧小平,通知他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并表示祝賀,要求其在收到電報后立即趕回總部,乘坐美國飛機赴延安參加中共七屆一中全會。6月29日,鄧小平離開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奔赴延安參會。
8月9日,鄧小平參加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會議著重討論了時局問題,認真分析了蘇聯參戰后的形勢和黨的方針任務。毛澤東在此次會議上提出了四項任務:“配合作戰、制止內戰、集中統一、國共談判”。隨后詳細闡述了這四項任務的基本要求,認為內戰的危險將會隨著日本的戰敗而增加。這是鄧小平首次以中央委員的身份參加黨的重要會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鄧小平列席。經過會議討論,決定組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由劉伯承、鄧小平等八人為常委,并由鄧小平任書記。同時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20日,中共中央下發通知,決定撤銷原來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正式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23日,鄧小平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會議進行了深入討論與分析,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同時針對蔣介石企圖獨吞抗戰勝利果實,發動內戰的陰謀,制定“蔣反我亦反,蔣停我亦停,以斗爭達團結,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會議還決定,為實現和平民主建國,揭穿蔣介石內戰陰謀,爭取政治上的主動權,毛澤東將同周恩來、王若飛等飛赴重慶,參加同國民黨的和平談判。25日,鄧小平和劉伯承、陳毅、林彪等20余人,乘坐美軍觀察組運輸機離開延安飛抵山西黎城縣長寧機場,隨即趕赴涉縣赤岸村129師司令部駐地。此后,鄧小平與劉伯承認真積極貫徹執行中共七大路線,指揮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進行上黨戰役、邯鄲戰役等并取得重大勝利,給予國民黨軍沉重打擊,有力支援了重慶談判,配合了黨“向北發展,向南防御”重大戰略方針的轉變,迎來了抗戰勝利后人民解放事業發展的新階段。
此次延安之行,是鄧小平最為忙碌的一次。在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之前,鄧小平就已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同時主持八路軍前方總部工作并兼任129師政委,此時鄧小平全面負責華北地區黨、政、軍工作時間已達一年零八個月之久。經過鄧小平的艱辛經營,根據地的經濟得以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普遍改善,整風運動之后,黨、政、軍各方面更加團結,展現了鄧小平高超的治黨、理政、治軍的工作能力。在延安期間,鄧小平曾發給前線電報共21份之多,指揮前線戰爭與政治工作。在此后主持晉冀魯豫中央局與晉冀魯豫軍區工作中,鄧小平不負眾望,取得了更大的成績。
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前后共三次奉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命令趕赴延安,每一次都是在黨的重要歷史時刻。在延安期間,鄧小平參加黨的重要會議,參與黨的重大決策,發表重要文章與講演,并不斷與前線通過電報往來參與指揮作戰。這彰顯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于鄧小平工作能力的高度認可與肯定,同時也是對鄧小平工作的高度信賴與支持。三次赴延,鄧小平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擁護黨的正確政治路線,深刻領悟黨中央政策的精神實質,堅決貫徹中央路線與決策部署,認真向前線將士傳達會議精神;同時,他擔任的職務越來越高,以身作則創造性地完成任務,不斷取得重大成績,成為鄧小平人生階段中的一段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