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嶝島戰斗模范連”是一支陌生的連隊。陌生不僅在于連隊攻打大嶝島后只剩下20人,還在于在金門戰役中全部壯烈犧牲,全連至今只留下4個人的名字,他們是:連長王榮奎、副指導員王青山、排長龍大山和戰士郭義昌。2019年10月1日,榮譽軍旗“大嶝島戰斗模范連”作為“戰旗方隊”中的一面戰旗,參加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式,由此走進人們視野。本文就講一講這面榮譽軍旗背后的故事。
1949年1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指出:1949年至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勝利的兩年,確定:“1949年夏、秋、冬三季,我們應當爭取占領湘、鄂、贛、蘇、皖、浙、閩、陜、甘等九省的大部,其中有些省則是全部。”
對這份黨內指示,三野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的理解是1950年解放福建。葉飛在回憶文章中說:“對于福建來說,是相機占領靠近浙江的閩北一些地區,1950年再解放(福建)全省。當時考慮,雖然‘不但就軍事上來說,而且就政治上和經濟上來說,國民黨政權是被我基本的打倒了’,但是我軍渡江占領京滬杭長江三角洲后,需要一段鞏固時期。這里是蔣介石的老巢、江浙財閥的發源地,丟給我們的爛攤子要收拾起來、復蘇起來,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極大的精力的。然后,我們才能依靠長江三角洲這一富庶地區的人力物力,進軍福建、兩廣、大西南,解放全中國。”
毛澤東高瞻遠矚,全局在胸。早在1948年12月,淮海戰役戰斗正酣,黃維兵團尚未被殲滅,平津戰役正在包圍北平、攻擊天津、切斷塘沽時,毛澤東就在腦海里形成《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初步方案。當時,毛澤東告訴淮海戰役總前委解放全中國的具體打算:1949年五六月間進行渡江作戰,三野、二野協力經營東南;四野協同華北主力解決平津之敵后,則于8月渡長江,經營湖北南部、湖南全省及江西一部;第二步奪取兩廣;一野與華北主力奪取綏遠、寧夏,再肅清蘭州、潼關線上及其以南以北之敵,然后入川。
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余人;天津解放,殲滅國民黨軍13萬余人。巨大的勝利形勢,加快毛澤東在頭腦里完整地形成了《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同時清醒地估計了美軍可能的動向:“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占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我們的作戰計劃之內的。這種計算現在仍然不要放棄,以免在事變萬一到來時,我們處于手足無措的境地。但是,中國人民革命力量愈強大,愈堅決,美國進行直接的軍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就將愈減少,并且連同用財政及武器援助國民黨這件事也就可能要減少。一年以來,特別是最近三個月以來,美國政府的態度的搖擺不定和某些變化,證明了這一點。”
對于美軍的“出手”,中共中央一直留有“后手”,弄得美軍不敢直接出兵占領中國沿海城市。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南京解放,美國沒有敢動手。木已成舟,美國不是傻子。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提前一年解放全中國。5月23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電示總前委及粟裕、張震:“你們應當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爭取于六、七兩月內占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并準備相機奪取廈門。入閩部隊只待上海解決,即可出動。”
提前一年解放全中國的戰略決策,是何等的氣魄和膽略,亦是毛澤東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直抒胸臆的具體表達。三野將“提早入閩”的任務交給了第10兵團。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回憶說:“1949年5月27日中午,解放上海之戰甫告結束,我10兵團就接到三野首長電示,未擔任警務任務各軍于戰斗結束后,撤至市郊休息,10兵團全部進行入閩準備。兵團部及所屬三個軍隨即集結于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休整,進行入閩各項準備工作。”
當“提早入閩”工作部署完畢后,毛澤東仍在考慮美軍最后時刻仍有可能出兵干涉,決定由二野作為“后手”做好準備工作。毛澤東電示劉伯承和鄧小平:“二野目前主要任務是準備協助三野對付可能的美國軍事干涉,此項準備是必需的,有此準備即可能制止美國的干涉野心,使美國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同時指出:“如果青島、福州等地解決,美國出兵干涉的可能性業已消失,則二野應爭取于年底或年底以前,占領貴陽、重慶及長江上游一帶。”
接到“提早入閩”預先號令后,鑒于第10兵團在上海戰役中傷亡較大,部隊相當疲勞,調整組織、配備干部需要時日,加上入閩準備工作繁重,葉飛向中共中央提出“部隊休整一個月”的建議,中共中央很快批準了。
7月2日,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和政委韋國清率3個軍從蘇州、常熟、嘉興一帶出發,正式向福建進軍。7月26日,第28軍、第29軍、第31軍分別抵達預定集結地點建甌、南平(今建陽區)和古田。8月1日,10兵團在建甌大戲院召開誓師大會,兵團黨委提出“一手打仗,一手支前,戰勝敵人,戰勝困難”的口號。進軍福州的號角,正式吹響了。
當時,福建省全境共有國民黨軍15萬余人,其中福州地區有5個軍6萬余人。在解放軍第10兵團抵達福建境內之前的7月24日,蔣介石乘坐專機由臺北飛抵福州,在義序機場辦公大樓臨時召開軍事會議,部署“固守福州”。參加會議的有國民黨福建省主席朱紹良及5個軍的軍長和所屬師長等80多人。蔣介石在軍事會議上強調:“福建非常重要,沒有福建就沒有臺灣。”朱紹良表示堅決貫徹蔣介石部署的“固守福州”計劃,堅決將解放軍抵御在福建境外。
8月6日,第10兵團各部按預定計劃,向福州地區開進。左路第31軍從古田出發,13日,首戰連江丹陽。14日,在丹陽斃俘國民黨軍第74軍216師師長谷元懷以下1000余人。15日,攻占閩安、亭頭各點,控制了閩江下游江面。16日,攻占馬尾。右路第29軍由南平出發,經過急行軍,一路攻占東張、福清、長樂,切斷了福州國民黨軍南逃之路。中路第28軍,正面攻占雪峰、閩清后,奪取了福州外圍徐家村、大小北嶺。至此,三路大軍會合形成攻取福州態勢。
驚慌失措的朱紹良,沒有信守自己“固守福州”的諾言,和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6兵團司令官李延年乘飛機逃往臺灣。朱、李二人逃跑時下令所屬各部奪路南逃。
逃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8月17日,解放軍第28軍和31軍各一部攻入福州市,福州解放。第28軍除留一部兵力警備福州外,主力部隊分多路追殲逃敵。第28軍84師副師長張沖凌和師政治部主任翁默清隨隊指揮251團,沿福州至永泰公路前進,任務是插到敵人前邊,截斷敵人退路,堵住敵人殲滅之。
8月18日上午,南逃的敵人在永泰橋頭嶺發覺解放軍251團追擊而來,驚恐萬狀。他們從老百姓那里搶來的豬,剛剛殺好還來不及下鍋,便扔下豬肉就往山上跑。已經煮熟的飯,更是顧不上吃,拼命往山上跑。
翁默清回憶說:“(8月17日)中午到葛嶺,原先計劃由葛嶺向北直插橋頭嶺,截斷與殲滅敵人,但據團偵察隊與當地群眾報告,昨天下午4點鐘,敵人先頭部隊已過葛嶺,向橋頭嶺方向逃竄。這時,副師長張沖凌也從后面跟上來了,他與我同團政委田志春、團參謀長郝越三共同分析了敵情,研究了作戰計劃,認為現在從這里往北打,只能打上敵人的尾巴,不能全殲敵人,應該改變作戰計劃,爭取明天上午在永泰以北的20公里地的橋頭嶺方向打上敵人。”
在橋頭嶺,敵人一部兵力迅速占領東北一線陣地,企圖阻擊剛剛追到他們前頭的251團,掩護主力西竄。251團團長劉天祥和政委田志春、參謀長郝越三碰頭后,向張沖凌和翁默清報告,決定2營5連迅速穿插前進,截斷并堵住西逃敵人,團主力消滅當面敵人。

5連,就是在兩個月后被授予“大嶝島戰斗模范連”的連隊。連長王榮奎接到穿插前進的命令后,立即率領全連沿著山腳,穿過敵人的火力封鎖,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往里插,一直插到敵人的心臟。
5連穿插得太快了,到達進攻位置后,擔任火力掩護任務的分隊竟然未能跟上來。為了不失時機地截住敵人,王榮奎決定并宣布:“我們以兩個排的兵力,向敵發起進攻。具體部署是,1排為一梯隊,由副指導員王青山率領,輕機槍和六○炮班掩護1排進攻。2排由我帶領。”
在5連組織進攻的道路上,到處是峭壁陡坡,亂石嶙峋,雜草叢生。如此險要的地勢,隊伍根本展不開,只好順著小路,以一路縱隊攻擊敵人。敵人占據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以密集的火力瘋狂地向1排射擊。
王青山帶著1排從山腳打到山腰時,已有20多人傷亡。傷員們把生死置之度外,重傷的不下火線,輕傷的堅持跟隊進攻。指戰員們只有一個信念:“割斷敵人,殲滅敵人,為解放全福建而戰斗!”
5連1排指戰員們越往上沖,負傷的人越多,戰斗力逐漸減弱,進攻的速度也緩慢下來。正在這時,251團后續部隊相繼趕來,迫擊炮連和重機槍連也上來了。5連的指戰員們士氣大振,一個個猛虎般地向山頂猛沖。翁默清回憶說:“接近山頂,坡度較大。這時部隊如虎添翼,呈‘V’字沖鋒隊形打著手榴彈,在濃密的煙火和轟響聲中,像一股旋風似的卷向敵人,繳槍不殺的喊聲,響徹云霄。敵人在我軍這樣勇猛果敢的沖擊下嚇破了膽,不得不停止抵抗,低著頭,彎著腰,舉手投降。5連1、2排攻擊勇猛,進展神速,只半小時就攻上山頭,占領了敵人陣地。在兩側較低的突出山頭上的敵人來不及撤退,就被截住,全部投降,俘敵80余人。5連分割了敵人,在敵腰間釘下釘子后,251團2營的后續部隊即向5連陣地左翼之敵發起攻擊,占領了馬頭擔、半山苑,殲滅一部分逃敵,其余的敵人就全部被我截住在橋頭嶺以東一帶山地。”
敵人為了西竄逃命,于當日黃昏和上半夜,以數倍于251團的兵力,連續進行了數次反撲,均被擊退。
在第28軍等部隊穿插截斷敵人退路的同時,第29軍亦先敵占領福州南面陣地,對福州之敵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福州在逃的萬余名國民黨軍,最后基本上被全殲。截至8月23日,除一部分國民黨軍逃往平潭島和漳州外,第10兵團計殲4萬余名國民黨軍,解放了福州市和周邊9座縣城及著名軍港馬尾。
國民黨軍在福州失守,蔣介石調兵遣將,企圖力保廈門和金門等島嶼,阻止解放軍建立攻臺基地,伺機“反攻大陸”,任命湯恩伯為福建省主席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廈門分署主任,統一指揮整編后的國民黨軍第8、第12、第22兵團6萬余人。同時任命素有“殺人魔王”之稱的毛森為“廈門警務司令部司令”。
湯恩伯上任后,立即部署固守措施。首先是利用海峽天然屏障,以日軍侵華時構筑的工事為基礎,在接近大陸、易于登陸的前沿地段,敷設雷區,緊貼切水線架設了鐵絲網或電網。在前沿突出部利用原日軍修建的鋼骨水泥地堡為骨干,并在其兩側及周圍加修了土木地堡,以交通壕相連接,形成要塞式環形防御體系。在廈門島的海岸和高崎要塞,架起了層層鐵絲網,在海、空軍的支援下,憑險固守。其次是調整防務,將設防重點放在廈門、金門兩島。再次是以飛機和艦艇不斷騷擾。從高崎飛機場起飛的飛機和港內的軍艦,不斷向第10兵團控制的沿海港口、船只,進行襲擊和轟炸,破壞解放軍渡海準備。
攻打廈門和金門兩島的任務,擺到了三野第10兵團指戰員們面前。第10兵團在呈給三野的敵情報告中稱:“湯匪總部、5軍軍部率200師駐小金門,22兵團率40師、45師、201師等3個師駐金門,湯前指及55軍軍部率29師、74師、181師及5軍之166師及戰車營駐廈門,該敵連日來在原有永久性筑城(前已呈報)基礎上正在積極加修副防御工事和地堡群。”
9月26日,第10兵團以國民黨軍在金門和廈門的兵力部署為“基本敵情判斷”,在泉州召開了作戰會議。會上出現了“金廈同取”“先金后廈”和“先廈后金”三種方案。三種方案,各有優缺點。
“金廈同取”,可造成國民黨軍指揮及兵力火力的分散,使其顧此失彼,可求全殲,缺點是同時渡海作戰,所需船只一時難以解決。
“先金后廈”,可以形成對廈門的完全包圍,暴露廈門的側背防御弱點,便于乘隙攻擊,問題是廈門國民黨軍已有逃跑跡象。先攻金門,廈門守敵就有可能逃跑,不能全殲。
“先廈后金”,當面敵情清楚,距離近,便于準備,攻擊易于奏效,但一旦廈門攻下,金門國民黨軍則可能逃跑,也不能全殲。
會上,對這三種方案進行反復討論和研究,多數與會者認為,金門、廈門兩個海島相鄰并列,扼臺灣與大陸海上交通要沖,緊緊拱衛閩南大陸,從軍事上看,唇齒相依,存亡與共。守廈門的湯恩伯、劉汝明也罷,守金門的李良榮也好,雖然按蔣介石的命令作頑抗準備,但都沒有堅守廈門、金門的決心,應該趁敵軍士氣不振之際,一鼓作氣,同時攻下廈門、金門。
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綜合與會者意見,拍板“金廈同取”方案。事后,葉飛回憶說:“權衡再三,大家認為,國民黨軍雖然在拼命作頑強固守的準備,但也顯露其恐慌動搖的心理。比如,湯恩伯總部后方和廈門補給司令部移到小金門,巡防處也從廈門移至金門總部。軍級以上指揮機關移至軍艦上辦公。技術兵團等撤往臺灣。從種種跡象來看,湯恩伯并沒有堅守廈門的決心,應該趁敵軍士氣瓦解之際,一鼓作氣,同時攻下金廈。”
會議下定“金廈同取”的決心后,很快形成了作戰方案:由28軍擔任攻取金門的任務,29軍和31軍兩軍擔任攻取廈門的任務。時任第28軍副軍長蕭鋒回憶:“兵團交給28軍的三項任務,一是83師回福州,擔負警備和軍管任務;二是84師兩個團到閩北參加剿匪戰斗;三是82師和84師251團加軍直炮兵繼續南下,參加解放廈門和金門戰斗。”
那么,原本是“金廈同取”的作戰方案,怎么又變成了“先廈后金”方案的呢?蕭鋒回憶說:“10月7日,我和李曼村主任(軍政治部主任)去同安向兵團首長(指葉飛和劉培善)匯報準備情況,表示攻擊金門把握不大。葉司令員說,駐廣東潮汕地區的胡璉第12兵團已準備撤離,但愿湯恩伯不把12兵團調到廈門、金門。”葉飛在回憶錄中說:“10月上旬一檢查,29軍只有三個團的船只,31軍有三個多團的船只,而28軍只有一個多團的船只!時不我待,決心改變原定方案,先攻取廈門,而后攻擊金門。10月7日,把這一決心電報野司(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野司首長指示:‘如考慮條件比較成熟,則可同時發起攻擊,否則是否以一部兵力(主要加強炮火封鎖敵船援阻與載逃)牽制金門之敵,此案比較妥當……請你們依實情辦理,自行決定之。’(為此,)我兵團決心先攻取廈門。確定以第31軍及第29軍攻取廈門,以第28軍攻取大、小嶝島,并作攻金門的準備,待攻占廈門后,再打金門。10月10日,28軍與29軍一部先后渡海攻占大、小嶝島,殲敵三個多團。”
解放大嶝島和小嶝島的戰斗,成了變“金廈同取”為“先廈后金”的前哨戰。葉飛所說的“28軍與29軍一部先后渡海攻占大、小嶝島”中的“一部”,其具體部隊是第28軍251團2營,第29軍259團。而本文講述的主角榮譽軍旗“大嶝島戰斗模范連”,則是251團2營5連。從現存史料和親歷者的回憶來看,251團2營5連是配屬給259團作戰的。
251團團長是劉天祥,政委是田志春。他們接到命令后,向2營5連連長王榮奎等2營的所有指戰員交代說:“到了259團,一切聽從曹團長和李政委指揮!”曹團長,是259團團長曹國平;李政委,是259團政委李峰。
在這里,筆者加重一下筆墨,介紹一下劉天祥和田志春。因為他們都在10多天后的金門戰役中壯烈犧牲,又因為金門戰役失利,現存軍史中很少提及這兩位團級指揮員。
劉天祥,28軍84師251團團長,山東無棣人,1919年出生,1937年入黨。金門戰斗,劉天祥率部隊在古寧頭登陸,建立了登陸場,他和他的部隊在古寧頭堅守到最后一刻。壯烈犧牲時,年僅30歲。
田志春,28軍84師251團政委。1914年出生,湖北蘄春人,1930年入黨。曾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金門戰役中不幸被俘,后被殺害,年僅35歲。
5連,作為251團下屬連隊,參加金門戰役,全連指戰員亦全部壯烈犧牲。5連在大嶝島上的戰斗細節,軍史上也沒有過多記載,僅僅有500多字的梗概記錄。現摘錄如下:
1949年10月,第28軍84師251團2營5連在營的編成內參加解放大嶝島戰斗。9日,5連趁海水落潮,率先登上大嶝島。部隊前進至離國民黨軍守敵前沿還有200米時,被敵發現,并遭密集火力攔阻。連長王榮奎大喊一聲“跟我沖”,迅速向敵發起沖擊,突破敵前沿陣地,殲敵70余人,占領登陸點。所屬3排9班在與連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獨立作戰,連續攻下敵4個地堡,殲敵29人。所屬4班戰士郭義昌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機智勇敢,一人俘敵半個班。10日天明時分,敵以一個營的兵力向5連陣地反撲,5連官兵堅守陣地,與敵展開激戰,擊潰敵20余次反撲,全連僅剩20余人,始終堅守陣地,為解放大嶝島作出重要貢獻。1949年10月10日,第28軍授予該連“大嶝島戰斗模范連”榮譽稱號。

大嶝島戰斗,對于解放廈門來講,是外圍戰,亦是前哨戰。29軍軍長和259團的親歷者,在回憶這場戰斗時,都提及了251團2營。那么,我們就從回憶者只言片語中,去尋找5連官兵在大嶝島戰斗中的身影吧!
時任第29軍軍長的胡炳云在《廈門島戰斗的回憶》中寫道:“根據兵團的部署,為造成攻金的假象,以迷惑和牽制敵人,以我之87師259團和28軍之251團一個營,先于攻廈前的10月10日,發起了對大嶝島的攻擊,殲敵三個多團,少數守敵逃至小嶝島,為251團全殲。同時我炮兵進駐大嶝,以掩護我之側翼。”
胡炳云所講的“28軍之251團一個營”,指的就是251團2營,內含5連指戰員。
大嶝島解放的當天,28軍授予251團2營5連“大嶝島戰斗模范連”榮譽稱號,而29軍領導則專門電賀259團的勝利:“你們以英雄神速的動作與兄弟部隊冒雨夜涉海水,在27小時內攻克大嶝島,殲敵1200余人,創金廈戰役越海作戰首戰勝利。消息傳來,全軍鼓舞,因為該島是金廈守敵的重要衛星據點之一,同時又為我軍奪取金廈兩地的跳板陣地。攻克該島使臨海部隊可以進一步進行具體的戰備工作,縮短了越海距離,吸取你們海島作戰寶貴經驗,造成爭取戰役全勝的更有利條件。總之,給金廈守敵再一次沉重打擊,使其感到勢單力薄,即以最后光身脫逃的小股殲敵來說,其一副狼狽窘態也足以使金廈守敵的頹喪士氣更形低落。同志們!你們以戰斗的勝利來響應黨與上級爭取英模的號召,并將它作為人民祖國誕生的賀禮。我們代表全軍向你們致以革命的敬禮與親切的慰問!”
29軍領導的賀電,充分說明解放大嶝島的重要意義。259團的軍史,詳細記錄了解放大嶝島的全過程,其中也提到了251團2營(含5連)。
259團團長曹國平、政委李峰接到攻打大嶝島的命令后,251團2營也奉命趕來向曹國平和李峰報到。時任259團2營副營長的沈學銀回憶說:“1949年9月19日,漳(州)廈(門)金(門)戰役開始。9月25日,漳州、同安、集美等地相繼解放。我29軍87師259團和251團2營奉命解放大嶝島,為解放廈門、金門掃清外圍。接受主攻大嶝島的任務后,團領導認為,我團是頭一kU1zI6QHHevRV/Do9SyCYw==回渡海作戰,應采取什么戰術,是乘船強攻,還是用別的辦法,一時難以確定。團領導反復研究,決定加強偵察工作,摸清敵情、水情。據當地漁民說,從大陸到大嶝島北岸約2公里,退潮后,可以步行涉水過去,中間有5條港汊約40米,最深處,個子高的水齊到脖子,矮個子要沒頂。我們的偵察員多次夜里過海摸水情,到敵碉堡附近摸敵情,取得第一手材料。偵察排長周寶元和(偵察排)三班長李古榮等人,最后一次去偵察時還抓回3個俘虜。團副參謀長陳博又帶1營、2營、3營營長張大山、姚忠孝、梅鶴年和251團2營營長到海邊偵察。大家一致認為,如果乘船強攻,必然一開始就暴露在敵人面前,受到敵人各種火力的壓制,即使強攻登陸成功,也會因傷亡過大而無力向縱深發展。所以,最好涉水偷襲,出敵不意,攻敵不備,才能以少勝多,消滅島上敵人。”
大嶝島面積約9平方公里,東西長、南北窄,呈倒三角形,北距大陸只有2公里,南面同大、小金門隔海相望,西面隔海是廈門。
從地形上看,大嶝島是金門的屏障,也是解放軍攻打金門的必經之地。守在大嶝島的是國民黨軍第40師118團、119團,師部指揮所設在大嶝島東南角的陽塘。敵人在島上沿海構筑防御工事,并設置鐵絲網、鹿寨、地雷等。靠大陸一面的海岸有的地段地勢陡峭,不易攀登,有的地段沙灘開闊,易守難攻。
曹國平和李峰根據敵情和地形,以及偵察得來的結論,形成了“夜間潮落時分,涉水奇襲登島”作戰方案:259團2營和3營從正北方向攻擊,259團1營從東面攻擊,251團2營從西面攻擊。
作戰方案上報后,得到87師和29軍領導批準。沈學銀回憶說:“方案報請軍、師領導批準后,我團即根據島上敵人工事情況,組織戰前突擊訓練,開展爆破和打地堡演練。與此同時,團里還努力征集船只,一則造成乘船渡海強攻的假象,以迷惑敵人;二則準備必要時乘船強攻。為了麻痹敵人,以利我們偷襲,我們要求沿海漁民照常在海上捕魚,要求我炮兵也天天傍晚向島上開炮,使敵人對我們的炮擊,由驚恐變為習以為常。”
10月9日,259團和251團2營指戰員做好了一切戰斗準備。下午6時30分,部隊開始向海邊開進。這時天空忽然下起傾盆大雨,戰士們說:“老天在幫我們忙啦!”
下午7時30分,部隊到達海邊。正是退潮時分,部隊下海涉渡。在水深的地方,偵察員事先在兩頭打好木樁,拉上繩索,個子小的同志就扶著繩子涉渡。涉渡時以班為單位,把子彈、手榴彈、小包炸藥等放在木盆里,浮在水面上推過去。戰士們把槍舉到頭頂,以防沾海水生銹。盡管如此謹慎小心,由于多數同志個子小、水波滾動和腳下泥陷,很大一部分彈藥被海水浸濕而失效。海灘巖石、海蠣殼十分鋒利,許多戰士腿被劃傷。259團3營7連連長賈中正不幸被海水急浪沖走犧牲。
親歷大嶝島戰斗的259團戰士凌發年在書面回憶中寫道:“一切準備就緒后,于1949年農歷八月十八日(公歷10月9日)午后6時,以營為單位,分別進行振奮士氣的戰斗動員,口號是:拿下大嶝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獻禮!”
沈學銀回憶說:“根據大嶝島上的地形和敵情,我團兵分兩路發起攻擊,團長曹國平、政委李峰率2、3營從正北方向攻擊;副政委方征和副參謀長陳博率1營從西面攻擊,與251團2營會合。”
從沈學銀的回憶中可以看出,251團2營早于259團1營打上了大嶝島。這與正史記載的5連的戰斗過程相符:“(10月)9日,5連趁海水落潮,率先登上大嶝島。部隊前進至離國民黨軍守敵前沿還有200米時,被敵發現,并遭密集火力攔阻。連長王榮奎大喊一聲‘跟我沖’,迅速向敵發起沖擊,突破敵前沿陣地,殲敵70余人,占領登陸點。”
凌發年在書面回憶中寫道:“十八日(公歷10月9日)晚10時,海潮終于大落,一聲令下:開炮!頃刻,密集的炮彈在敵前沿陣地開了花,火光四射,炮聲隆隆。我軍兵分多路,神速地向預定目標奮進!炮聲一停,沖鋒號響了,同志們沖啊!喊殺聲連成一片,響徹云霄。我軍指戰員發揚了有進無退、前赴后繼的英勇精神,邊打邊沖,很快突破了敵人的防守陣地,不到20分鐘,已向縱深推進了300多米。正當沖鋒猛進的緊要關頭,4班長陳四海的輕機槍卡殼,我在接過手來排除故障的瞬間,頸部不幸中彈,旋即暈倒,即被搶救治療。”
沈學銀回憶說:“由于我們動作隱蔽迅速和天下暴雨,敵人麻痹,僅10多分鐘,部隊就突破敵前沿陣地,迅猛地向縱深發展。1營在攻擊時,不顧敵前沿陣地機槍掃射,人踩人肩很快翻上崖頂。1營副營長王志美帶領突擊班,不幸踩上地雷,全班戰士壯烈捐軀。我1營攻占紅壁后,發現251團2營受阻仍在海灘,便迅速從后面包抄敵人,與敵激戰。與此同時,251團2營(含5連)組織攻擊,迅速消滅敵人兩個連。”
從沈學銀的回憶中可以看出,251團2營在海灘上受阻,與正史記載“(251團2營)5連官兵堅守陣地,與敵展開激戰,擊潰敵20余次反撲,全連僅剩20余人,始終堅守陣地”相符。
沈學銀回憶說:“在戰斗中,我3連指導員季文達中彈犧牲。隨后,我1營和251團2營(含5連)立即向雙滬攻擊前進,于10日拂曉占領雙滬。”
10月10日晨6時許,國民黨軍第40師得到胡璉12兵團11師31團的增援。敵人在飛機、炮火掩護下向雙滬、土屠、林內方向反撲,重新占領了雙滬。恰在這時,第29軍87師作戰科科長邱亦晉帶領通信分隊渡海登陸,組織反擊,再次攻克雙滬。
259團2營4連突擊時從敵人工事旁邊過去,敵人以為是自己的部隊后撤,4連順利穿插到敵人后方。但后續部隊通過時被敵人發覺,遭敵猛烈阻擊。這時,2營副營長沈學銀趕過來,與3營機炮連連長傅榮生一起研究,組織兵力打掉幾個敵堡。在傅榮生指揮下,不到10分鐘,將敵堡全部摧毀。2營在機炮連火力掩護下發起強攻,用20分鐘攻下了麥埕。
3營從海灘突擊攻占田乾,但敵前沿地堡還在不斷射擊,后續部隊被壓在沙灘上。3營7連迅速回頭,從后面將敵人消滅。后續部隊奮力前進,但數發炮彈落在3營指戰員前面。3營副營長梅鶴年斷定是己方炮兵炮擊,隨即發射幾顆信號彈,炮兵立即向縱深延伸炮擊。
到10月10日中午,敵人多次反撲不成,摸不清解放軍虛實,暫時停止行動。沈學銀回憶說:“(此時,)我軍彈藥也所剩無幾。又因漲潮,我軍后路中斷,后方增援送不上來,戰斗遂呈膠著狀態。面對這種情況,團領導決定在下午3時以后,各營組織三到五人的戰斗小組,隱蔽地向敵陣地前沿逼近。同時把僅有的幾發炮彈向敵主陣地發射,給敵人造成我軍即將在炮火掩護下發動總攻的假象,進一步動搖敵人固守待援的決心。我方幾聲炮響之后,敵主陣地立即動搖,一部分敵人開始往東海岸逃跑,涉水逃向小嶝島。我2營在攻克麥埕后,繼續向坑尾、東蔡攻擊。我1、3營各戰斗小組從潛伏地發起攻擊,占領敵40師師部陽塘西側的高地。晚7時許,我軍發起總攻,三顆信號彈升上天空,各連吹起沖鋒號,攻占了陽塘。在我軍強大的攻勢下,敵軍全線潰敗,大嶝島宣告解放。”

雙方打到深夜,以解放軍占領大嶝島,國民黨軍2名團長被打死,逃向小嶝島又被淹死1000多人,被俘虜1000多人,結束大嶝島戰斗。
凌發年在回憶中寫道:“戰斗持續到次日,敵軍走投無路,紛紛舉手投降。我軍勝利解放了大嶝島。”
“成功”逃離大嶝島的國民黨軍第40師師長范麟、第31團(增援到大嶝島的部隊)團長陳以惠,率殘部數百人趁夜間落潮涉水逃到小嶝島后,又馬不停蹄地撤到角嶼,還不敢久留,又撤到金門島才定下心神。
10月11日晚,251團2營又由大嶝島出發,趁落潮時攻占了小嶝島,殲滅國民黨軍第40師一個營。至此,廈門、金門外圍之敵全部掃清。
大嶝島和小嶝島解放后,“先廈后金”的廈門,很快由第29軍和第31軍等部隊于10月17日解放。負責解放金門的第28軍于10月24日開始揚帆攻擊金門。
蕭鋒回憶說:“10月24日21時30分,(第28軍)251團由團長劉天祥、政委田志春、副團長馬紹堂、參謀長郝越三和政治處主任王學元率領,從大嶝島東蔡和雙滬啟航,向大金門西北海岸駛去。”在攻打大嶝島時,僅存20人的251團2營5連,重新補充兵員達到116人,隨同乘船向大金門北海岸駛去。
251團作為28軍的先頭部隊參加金門戰役。大金門島北距離大陸約9公里,全島面積124平方公里,兩頭大,中間小,形如啞鈴,東西長約20公里。部隊乘船駛向大金門時,國民黨軍實施了炮火阻攔,打亂了船隊隊形,無法成建制集中登陸,253團船隊大多偏向了大金門的古寧頭方向,只有一個營的兵力偏東插到了251團登陸的西北海岸方向。
10月25日凌晨1時半至3時,先頭部隊登陸大金門島成功。天亮前,部隊從東到西,突破了從后沙高地和古寧頭北山、南山、林厝等要點、村莊。時任251團2營助理軍醫的胡清河回憶:“離金門海岸數百米時,敵人就發現了我們,突突突……岸上的機槍掃了幾梭子,兩名司號員還未來得及下船就中彈身亡。戰士們協助船工奮力劃船,使船盡快靠岸,6連的船率先沖到岸邊20米時,船底就擦著海灘,不能前進了。緊接著,4連和5連(‘大嶝島戰斗模范連’)的船也先后駛抵岸邊。指戰員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爭先恐后地跳下船,踩著濕漉漉的松軟的沙灘,彎著腰向前沖鋒,對著敵人的工事猛烈開火。”
蕭鋒回憶說:“在不知敵人已大量增兵的情況下,251團、253團還按預定方案向縱深發展,攻占了安岐、埔頭和132高地,直指金門縣城。守敵201師已被我擊垮,傷亡嚴重。到6時20分,前方的報告來到。251團劉天祥團長報告,該團于凌晨2時半在觀音亭山以西海岸登陸,同敵201師展開拼刺刀,俘虜甚多,無人看押,成了負擔。因部隊分散,團部控制兵力甚少,對友鄰部隊情況也不了解。”

接著,蕭鋒又接到253團報告。蕭鋒回憶說:“接到這兩個團的報告,我和指揮所的同志都很高興,雖然244團還沒有消息,總的看第一梯隊登陸是成功的。我當即命令251團抓緊收攏部隊,向縱深發展,命令253團按預定方案向金門縣城方向突擊前進。后來的報告就不那么令人振奮了。251團報該3營攻到安岐,正同敵人激戰。部隊登陸前遭敵炮火殺傷,船只被毀,好多彈藥隨船沉沒,后梯隊2營(含5連)損失較大,1營分散登陸,全團無力支援3營向縱深發展。”“11時40分,251團劉團長報告,所乘木船被敵人焚毀,一些上船待返的傷員壯烈犧牲。目前,該團3個營戰斗在湖尾鄉和安岐之間,堅決打擊敵人陸空聯合反擊。據抓獲的敵軍參謀供稱,胡璉兵團已全部到達金門,臺灣的李延年兵團也要趕來增援。情況顯然越來越對我們不利。”
10月27日晨,251團團長劉天祥、政委田志春、副團長馬紹堂和參謀長郝越三從古寧頭突圍。當晚,郝越三到海邊找船時犧牲。28日,劉天祥等人在山區被敵人發現包圍,劉天祥被敵坦克壓斷小腿,失血昏迷后被俘。敵人將劉天祥押到臺北,用盡威脅利誘、美人計等卑劣手段,劉天祥仍堅貞不渝,毫不動搖。1950年元旦,國民黨特務、憲兵隊押著劉天祥對大陸廣播。劉天祥拿起話筒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敵人奪下話筒,將劉天祥殺害。田志春和馬紹堂被關進臺北內湖集中營,1950年初,田志春被敵人帶走殺害。馬紹堂于1950年10月回到大陸。
金門戰役中,“大嶝島戰斗模范連”作為251團先頭部隊,亦因后援補給斷絕,孤軍奮戰,全連登上大金門的116人,全部壯烈犧牲。1950年1月,第251團余部(少量留守部隊)與第34軍101師301團合并組建新的251團。
金門失利,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致電各野戰軍前委和各大軍區領導,提醒全軍各級引起足夠警戒。電報中寫道:“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干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干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對于尚在作戰的兵團進行教育,務必力戒輕敵急躁,穩步地有計劃地殲滅殘敵,解放全國,是為至要。”蕭鋒和葉飛請求中共中央給予處分,毛澤東說:“金門失利,不是處分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問題。”
(作者聲明:本文由《黨史博覽》獨家編發,未經允許,不許轉載、摘編、上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