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初創時期就有偵察兵,偵察兵的主要任務是獲取重要軍事情報,在戰斗前沿偵察對方的部隊番號、人員數量、火力配備及在敵后對敵重要軍事目標或交通、通信設施等進行偵察、破壞、打擊等。偵察兵是部隊指揮員的耳目,所提供的情報為指揮員定下作戰決心奠定基礎。陸軍、空降部隊、海軍陸戰隊等軍兵種均編制有偵察兵。
20世紀90年代初,人民解放軍陸軍還成立了特種偵察部隊。特種偵察兵具有編制靈活、人員精干、裝備精良、機動快速、訓練有素、戰斗力強等特點。
特種偵察部隊的主要任務是襲擾破壞敵方重要目標、敵后偵察、獲取情報、緊急解救、心戰宣傳、特種警衛,以及反顛覆、反特工、反偷襲、反恐怖和反劫持等。
特種偵察部隊的裝備與一般偵察部隊不同,與解放軍當年傳統偵察兵“一根繩子,一把刀,深入敵后捉舌頭”的偵察方式已有天壤之別。他們除配備有先進的步槍、微聲槍、匕首等輕武器外,還配有無人機、戰場電視、熱成像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戰場情報處理系統等高科技裝備,能在各種天候下利用先進的偵察器材,獲取敵人情報。
本文講述的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三位傳統偵察兵英雄的故事,而且他們全部是影視戲劇作品中偵察兵英雄的原型。

電影《渡江偵察記》家喻戶曉,電影的主要角色李連長原型就是全國偵察英雄齊進虎。當年齊進虎等人渡江偵察乘坐的木盆,至今仍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25年2月10日,齊進虎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崖頭鎮前密文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兄妹5人中,排行老二的齊進虎聰明伶俐,但因家境困難,只讀了4年小學便輟學務農。當抗日的烽火燃遍齊魯大地時,村里成立了各種抗日救國團體,齊進虎的父親齊福生擔任村農救會會長。在父親的影響下,15歲的齊進虎也參加了青救會和民兵組織。齊進虎身高體壯,聰明好學,在區里的民兵比武中,項項都進入了前三名,是全區有名的“小老虎”。
1945年1月,區里征兵,齊進虎光榮地參加了八路軍,從此與偵察兵結緣。齊進虎入伍后,先在縣獨立營、東海軍分區當戰士,不久便調到膠東5旅當偵察兵。此后,齊進虎憑著機智勇敢在戰場上神出鬼沒,偵獲大量重要情報,對戰役、戰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屢建功勛。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前夜,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5師因情況不明,三打黃雀山均遭失利。在這緊要關頭,師領導將偵察敵情這一重要任務交給了已擔任25師偵察連偵察班班長的齊進虎。齊進虎帶上3名偵察員,連續越過敵人3道封鎖線,深入敵人駐地芍藥山。當摸到張家橋時,與敵人遭遇,齊進虎他們邊回擊邊轉移,并設法繞道登上公路埋伏下來,成功地捕獲了國民黨軍第74師51旅旅部派出送文件的通信兵,繳獲了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74師兵力部署圖和作戰計劃。這一情報為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等領導下決心殲滅國民黨軍“王牌”第74師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此,齊進虎被授予“師偵察模范”稱號,榮立一等功。
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后,偵察班班長齊進虎奉命帶領3名偵察員偵察敵情。在敵人嚴防死守的情況下,乘著夜色插入敵人的守備圈內,但敵人巡邏時成群結隊,無從下手。關鍵時刻,齊進虎決定冒險一試。
第二天夜里,他們4人在敵人巡邏的必經之路埋伏了下來。不一會兒,巡邏的敵兵便走了過來。待敵人巡邏大隊剛走過他們埋伏的地方時,齊進虎猛然躍起,沖上幾步,三拳兩腳將隊尾一個敵軍官悄無聲息地打倒在地,然后和戰友們將這名敵軍官捆綁起來,繞過敵人層層工事和據點,返回了部隊,獲取了大量情報。此后,在濟南戰役的連續9次偵察中,齊進虎還捕獲了敵人一個諜報員、一個司務長、一個班長、一個文書和兩名士兵,共6人,從這些俘虜口中獲得了大量很有價值的情報。戰后,齊進虎所帶領的偵察班被上級記集體一等功,并被命名為“齊進虎班”,齊進虎本人也榮立了二等功。
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進逼長江,齊進虎所在的第27軍79師駐扎在巢湖。為了準備渡江作戰,上級將偵察黑沙洲上敵人兵力布防的任務交給了齊進虎。
黑沙洲位于蕪湖、荻港之間的長江中心,敵人在上面部署了大量的兵力,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
3月15日,79師偵察排排長齊進虎帶領6名偵察員乘坐一艘小木船,冒雨偷渡到黑沙洲。登上黑沙洲后,他們與敵人斗智斗勇,還順著電話線找到了敵人的指揮部,偷聽敵人的電話,從中掌握了不少情報。經過近一個月的偵察、摸索,他們把敵軍的兵力、工事和火力分布等重要情報逐一摸清。
當準備渡江返回部隊匯報時,敵人嚴密封鎖了江面和大小船只,甚至連一塊齊全的木板都很難找到。天黑后,齊進虎同戰友們悄悄地摸到村子里,反復尋找也沒有發現船只,但偶然在一個牛棚里發現了一個橢圓形的大木盆。他們把木盆抬到江邊,借著夜色強行渡江。當木盆劃到江心時,巨大的風浪使整個木盆劇烈地搖擺起來,幾乎傾覆。冰冷的江水把大家全身都浸濕了,齊進虎鼓勵戰友們堅持就是勝利。
天快亮時,大家終于上岸了。在我軍渡江的5天前,齊進虎和戰友們把敵人的江防情報送到了我軍指揮機關。憑借齊進虎偵察組拿回來的重要情報,我軍猛烈地向黑沙洲炮擊,準確地擊毀了敵人所有重要的軍事火力點,為渡江部隊掃除了障礙。為此,齊進虎被華東軍區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稱號。
1950年9月20日,《解放日報》在《戰斗英雄齊進虎》一文中是這樣介紹的:“齊進虎曾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八次,當選為師戰斗模范,獲得華東一級和三級英雄獎章各一枚……”9月25日,齊進虎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當選全國偵察英雄,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0年11月,齊進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79師偵察隊隊長,入朝第一戰就不幸觸雷犧牲。文史作家、志愿軍27軍烈士后代王安民在《鐵血長津湖》一書中記載了這位偵察英雄為國獻身的往事:
11月25日,長津湖戰役發起前夕,志愿軍第27軍副軍長詹大南帶領79師和80師偵察分隊,已經在長津湖地區秘密偵察了幾天幾夜,得知下碣隅里除有美軍陸戰第1師7團外,柳潭里和新興里一時還沒有發現敵情。
25日下午,北上的美軍陸戰第1師7團1營、3營進入了柳潭里,長津湖東面的新興里也發現了美軍陸戰第1師5團3營一部。
詹大南當機立斷:連夜偵察,摸清敵情,分別向柳潭里、新興里方向派出了兩支偵察隊。柳潭里方向是79師偵察隊隊長齊進虎,新興里方向是80師偵察隊副隊長曹興德。
很快,齊進虎一行摸進了美軍陸戰第1師7團陣地前的一塊稻田里。齊進虎借著月光觀察后,帶頭朝幾座帳篷匍匐爬去。
可還沒有爬出幾米遠,突然一顆地雷炸響,將齊進虎掀起來又重重地摔在了雪地上。
地雷爆炸聲驚動了附近的美軍陸戰隊員,頓時,密集的子彈掃射過來。偵察班班長立即冒死上前,救出了奄奄一息的齊進虎,但他終因傷勢過重而犧牲。
值得欣慰的是,志愿軍第27軍79師偵察隊繼承了齊進虎的遺志,與80師偵察隊出色完成了偵察任務,為79師重創美軍“王牌”陸戰第1師,全殲美軍第7師31團——大名鼎鼎的“北極熊團”發揮了重要作用。
齊進虎犧牲時年僅25歲,被安葬在沈陽志愿軍烈士陵園。195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根據《解放日報》的長篇通訊《戰斗英雄齊進虎》,拍攝了膾炙人口的電影《渡江偵察記》。
多年后,曾同在79師服役的“華東三級人民英雄”、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回憶起齊進虎時,揮毫寫下了“偵察英雄齊進虎”七個大字,用以緬懷這位當年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同生共死的戰友。

楊子榮成為全國聞名的偵察英雄有三個原因: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及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林海雪原》;京劇《智取威虎山》;楊子榮服役的“萬歲軍”38軍。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3月3日出生于山東省牟平縣寧海鎮嵎岬河村(今煙臺市牟平區文化街)。父親楊世恩是泥瓦匠,母親宋學芝是農村婦女。楊子榮4歲那年,父母曾帶著一家老小去東北安東謀生。后來,除父親和姐姐留下外,母親又領著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親省吃儉用地供楊子榮上了幾年私塾。
1929年,膠東地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2歲的楊子榮在母親的安排下,又去安東投靠父親。上了兩年學后,楊子榮到姐姐做工的繅絲廠干活,補貼家用。但好景不長,楊子榮三年學徒期剛滿,廠子裁人,楊子榮被裁。后來,楊子榮就到碼頭搬木頭、扛大包,到鴨綠江邊放木排、當船工。
1938年底,楊子榮在鞍山千山采礦區當礦工,不僅危險還常受日本監工的打罵。一次他看到日本監工打工友時,奪過監工的皮鞭,為工友出了氣,但在礦山待不下去了。在工友的幫助下,楊子榮逃離礦山,回到了山東牟平老家。
1945年8月,楊子榮參加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斗。同年秋,報名參軍,被編入膠東軍區部隊。10月下旬,膠東軍區部隊赴牡丹江地區剿匪。1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改編后,楊子榮被編在牡丹江軍區2團3營7連1排1班當戰士。這支部隊后來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后改稱為第四野戰軍第38軍。
1946年3月20日早晨,3營在牡丹江北部的一個山村杏樹溝追擊李開江部匪徒。這里集結了從各處逃竄來的土匪400多人,他們憑借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圍高大的土墻、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
3月22日,攻打杏樹溝殘匪的戰斗打響。已經擔任3營7連1排1班班長的楊子榮帶領尖刀班沖在最前面。由于敵人垂死掙扎,火力太猛,為了減少傷亡,指揮部命令炮火支援。幾炮打過去,敵方陣地和村子里立刻騰起濃煙,還傳來婦女、小孩的哭喊聲。如果再炮擊,雖然能把土匪消滅掉,但也會誤傷村里的老百姓。楊子榮提出停止炮擊,以勸降方式解決殘匪,得到批準。他示意副班長和戰士隱蔽好,便一個箭步從溝里鉆出來,揮舞著白毛巾,直奔村里,去勸降土匪。
剛剛領教過解放軍炮火威力的土匪在楊子榮的勸降下,紛紛把槍扔到楊子榮的身邊。就這樣,一場殘酷的血戰被楊子榮機智勇敢地化解了。
楊子榮獨身勸降400多名土匪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部隊。為此,楊子榮被評為團戰斗模范。此后,每次剿匪戰斗,都是先由楊子榮率領偵察員喬裝打扮,深入偵察,待摸清詳細匪情后,再由大部隊進行圍剿,取得了一個個剿匪戰斗的勝利,楊子榮也由偵察班班長升任團直屬偵察排排長。
牡丹江地區大股匪徒被殲滅后,小股殘匪和匪首流竄于深山老林。部隊領導決定組建團偵察小分隊,楊子榮擔任分隊長,帶領小分隊生擒了匪首許家“四虎”(許福、許祿、許禎、許祥),消滅了“九彪”李發林、馬希山等慣匪。
1947年1月下旬,楊子榮偵察小分隊得知牡丹江一帶外號“座山雕”的匪首在海林縣(今海林市)境內活動的線索。“座山雕”原名張樂山,人稱“三爺”,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老謀深算,詭計多端。抗戰勝利后,張樂山接受國民黨當局的招安,當上了國民黨東北先遣軍第2縱隊第2支隊司令。2團決定,由楊子榮帶領5名偵察員,組成一支剿匪小分隊,扮成土匪模樣,進山搜尋“座山雕”的匪窩,里應外合,與后續部隊共同將其殲滅。
1月26日,楊子榮6人偵察小分隊接到命令后,向海林鎮林海深處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開拔。不久,他們發現一座工棚里住著十幾個人,像是伐木工人。楊子榮用土匪手勢和黑話試探,暗示他們遇了難,走投無路,想請人幫忙牽線,投奔個山頭。
開始沒人搭理,后來一個自稱姓孟的工頭搭了腔,答應領他們去一個地方,還從屋里拿出一把鋸、一把斧子和一個盛著半桶苞米面的小鐵桶,交給楊子榮。然后,帶他們到10公里外的一座空木棚子,交代幾句后就走了。
楊子榮他們在工棚里一等就是幾天,也不見孟工頭身影,僅有的苞米面也吃完了。正在著急的時候,孟工頭回來了。這回他只把楊子榮一人領到附近的一個屯子,在屯長家里見了兩個人。這兩人先用一番土匪黑話試探,見楊子榮對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實身份。一人自稱姓劉,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人被稱為連長。兩人表示同意引薦楊子榮等人上山,并說要下山辦些酒肉,準備在山上過元宵節,等稟報“三爺”后,再來接他們上山入伙。
2月7日,兩人如約來到楊子榮他們住的工棚。楊子榮讓戰士把兩個土匪給綁了,并假意解釋說:現在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說。兩個土匪覺得到了山上自會見分曉,也沒太在意,就領著楊子榮他們直奔“座山雕”匪巢。
“座山雕”陰險狡猾,一路上設了三道哨卡,如果派大部隊清剿,不論驚動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無影無蹤。楊子榮他們每過一道哨卡,都由兩個土匪上前搭話,然后把崗哨一塊綁了,一同押上山。過了第三道哨卡不遠,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當地人稱作“馬架房子”的木棚。
楊子榮命令三名戰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帶領另外兩名戰士沖進棚子,占據有利位置,槍口對準土匪。棚子里一共7個土匪,其中一個白頭發、黑臉膛、長著鷹鉤鼻子、留著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頭就是“座山雕”。
“座山雕”看進來了生人,趕忙伸手摸槍。楊子榮一個箭步躥上去,踩住他的手,繳了他的槍,其余6名土匪也都舉起手來。這次剿匪沒費一槍一彈,就端了土匪的老窩,活捉了陰險狡猾的“座山雕”等13人。
楊子榮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海林鎮,當地老百姓歡欣鼓舞,奔走相告。1947年2月13日,《牡丹江日報》以《戰斗模范楊子榮等六人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對這次行動進行了報道,并稱這次剿匪“以少勝多、創造范例”。團里召開慶功大會,上級機關司令部授予楊子榮“特級偵察英雄”稱號。
慶功會后,楊子榮繼續率領偵察員戰斗在深山老林中,追擊頑匪鄭三炮、丁煥章股匪。這兩股土匪是比“座山雕”張樂山更大的匪幫。2團團部為了慎重起見,派出由團副政委曲波率領的30人偵察分隊,隨楊子榮等偵察員一起進山。
2月22日,小分隊出發,夜宿夾皮溝。23日拂曉,哨兵發現可疑腳印,楊子榮帶領小分隊先遣偵察員在沒膝深的大雪中跟蹤了十五六里路,在鬧枝溝的山梁上發現了土匪藏身的地點冒著炊煙。為了不驚動土匪,在離窩棚三四百米遠的地方,楊子榮命令偵察員們匍匐前進,慢慢向窩棚靠近。在確定土匪沒有發現后,楊子榮和幾名偵察員一齊向房內猛撲過去,大喊一聲:“不許動,舉起手來!”慌亂中有土匪開始操槍,楊子榮立即扣動匣槍扳機,可是槍沒有打響,其他戰士也立即射擊,也沒有打響,因天氣嚴寒,槍栓凍結,無法擊發。
這時,匪徒從屋里射出一顆子彈,正好打中楊子榮的胸膛,楊子榮晃了幾晃,倒了下去。聽到槍聲,及時趕到的曲波帶領小分隊主力,立即向土匪的窩棚猛烈掃射。土匪在房內拼命頑抗,向外射擊。曲波命令戰士爬上房頂,向屋內扔手榴彈,匪徒被炸死或擊斃,只有一人逃跑潛藏到民間,20年后被抓捕判刑。
楊子榮壯烈犧牲時,年僅30歲。在軍民追悼大會上,牡丹江軍區領導宣布將楊子榮生前所在排命名為“楊子榮偵察排”。他所在連隊后來被38集團軍命名為“楊子榮英雄偵察連”。
楊子榮后來是如何在全國家喻戶曉的呢?
1950年12月,楊子榮所在2團副政委曲波因戰爭年代傷殘轉業到鐵道部沈陽機車車輛廠任黨委書記。他冬季頂著大雪上下班,不由得想起當年在冰天雪地剿匪時的情境,想起了犧牲的楊子榮、高波、陳振儀等戰友。曲波曾對妻子劉波說:“想以戰友們為原型寫一部剿匪小說,否則對不起那些犧牲的戰友。”
曲波經過長期的醞釀,1955年2月11日,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創作小說《林海雪原》。同年6月,曲波調到北京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分局任副局長,業余繼續創作。1955年底,完成《林海雪原》初稿。經過反復修改,1957年2月,在《人民文學》開始連載部分章節。9月,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由此,偵察英雄楊子榮的事跡在全國讀者中引起轟動。小說多次再版,還被翻譯成英、俄、日、蒙、越、朝、挪威、阿拉伯語等多種文字,并獲得“茅盾文學獎”和“斯大林文學獎”。
后來,根據小說《林海雪原》創作、改編的電影《林海雪原》、京劇《智取威虎山》等文藝作品紛紛問世,終于使偵察英雄楊子榮家喻戶曉。
1997年9月29日下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48周年紀念活動前夕,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到京西賓館看望英雄模范代表。當遲浩田看見一位老人時,他情不自禁地舉起手臂,鄭重地敬了一個軍禮。
敬軍禮按照軍人條令條例先是下級給上級敬禮,上級再還禮。英模代表中不可能有職務高于遲副主席的,老人還沒反應過來,遲浩田便緊緊握著他的手說:“老朋友,歡迎你來北京,你在這里多住幾天。”
被軍委副主席敬特殊軍禮的老人,是71歲的濟南軍區某師原副師長、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主人公“嚴偉才”和電影《奇襲》主人公“方勇”的原型、偵察英雄楊育才。遲浩田曾任濟南軍區政委,對楊育才十分熟悉,自然以老朋友相稱。
楊育才,1926年出生于漢中勉縣定軍山鎮楊家山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自小就沒了母親,懂事之后給地主家放羊、劈柴掙錢貼補家用。在寒冬臘月里,也只穿一件破爛的單衣。沒有讀過一天書。但楊育才常年放羊,追趕羊群練就了極好的腿腳功夫,被駐扎在附近的國民黨軍抓了壯丁,被安排當傳令兵。直到解放軍圍殲了國民黨軍,楊育才才看到了希望。
1949年4月,楊育才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他英勇殺敵,不畏生死,得到大家認可。1950年5月,楊育才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6月,楊育才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8軍203師607團1營3連赴朝作戰。
到朝鮮后,203師607團決定成立偵察股,要挑選6名軍政素質好的偵察員。這項任務交給了老偵察兵、測繪員吳文慶。
幾經挑選,吳文慶從綜合軍事能力最強的1營3連中挑出來6名人選。正準備出發時,3連連長忽然叫住了吳文慶,對他說:“你不是要找優秀的偵察員嗎?我再給你推薦一個。”說著,他將楊育才拉到了吳文慶面前:“這小子的腿腳可是我們連里數一數二的,臂力過人,還很擅長用機槍,做事也機靈,而且我已經上報營部備案,準備提拔他當副班長,帶上他準能行。”
吳文慶看著機靈的楊育才,當即點頭同意了。就這樣,偵察員從6名變成了7名。
事實很快證明,帶上楊育才是正確的選擇。
吳文慶帶著7名偵察員回團里,走到一處河流前被攔住了去路。就在眾人發愁要如何過河時,楊育才出主意說:“我們先把背包帶連在一起,找一處最平穩的地方,讓水性好的人先過去,把繩子拴在對岸的樹上,不會水的就能拉著繩子過河了。”吳文慶覺得這個主意好,當即同意了。
楊育才水性好,第一個將繩子系在身上,然后一個猛子扎進水中,順利將繩子帶到了對岸,大家順利過了河。
后來,在偵察敵情、搜集情報、探路開路方面,楊育才都表現得十分出色,還親手抓到過一名美軍軍官,遂被任命為團偵察排第1班班長,時間不長又擔任了偵察排副排長。
1953年7月13日,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戰役金城戰役打響。志愿軍第68軍203師決定組建滲透支隊插入敵后,消滅敵炮兵,搗毀敵“白虎團”團部。
南朝鮮軍“白虎團”是其主力師——“首都師”的“王牌”團。“首都師”是南朝鮮軍4個主力師之一,號稱頭號“王牌”師。
在“首都師”歷次功績中,“白虎團”大都立的是頭功。在“三八線”以北的襄陽陣地堅守戰中,“白虎團”死守陣地,榮獲“國軍主力”的美名。李承晚親自授予“白虎團”新團旗——“虎頭旗”。
金城戰役前,“首都師”師長崔昌顏將“白虎團”部署在金城東南防線的右翼,團部設在二青洞;26團部署在左翼,團部設在芳洞;機甲團部署在浦幕,擔任預備隊。這一部署被稱為“冰島防線”。
青島警備區原副司令員趙仁虎當年是志愿軍第68軍203師607團副團長、奇襲“白虎團”的指揮員。他曾談起當年帶領穿插營和楊育才偵察小分隊奇襲“白虎團”的往事:
金城戰役前,團黨委賦予我的任務是帶領一個穿插營組成203師滲透支隊插入敵后,消滅敵炮兵,搗毀敵“白虎團”團部。
在金城戰役前,我們做了充分的戰前訓練,全營官兵認真學習了地圖和指北針的使用方法,熟悉了美軍5種武器的使用方法和擒拿技術。
7月12日夜間,在金城戰役發起的前一天深夜,我讓營參謀長張朝柱帶領6名戰士爬到南朝鮮軍守衛的山頭,抓了3名俘虜。經審訊,得知敵兩個炮兵陣地一個在山南里,另一個在風洞里;“白虎團”團部在二青洞山溝的五間大房子里。
于是,我帶領500多人的穿插營潛伏在敵人眼皮底下的草叢里。7月13日21時,信號彈劃破夜空,我軍萬炮齊鳴。在炮火的掩護下,我們向“白虎團”團部和南朝鮮軍炮兵陣地進發。
在向“白虎團”團部挺進過程中,我考慮大部隊行動容易暴露目標,于是就讓我軍偵察兵和人民軍聯絡員組成了一個12人的偵察小分隊,在副排長楊育才的率領下,直插二青洞“白虎團”團部。
我看楊育才高個子,大鼻子,就讓他化裝成美軍顧問。我向他們交代了任務:“你們12人的任務就是打掉‘白虎團’團部,路上你們消滅一萬個敵人也不算完成任務,只有打掉‘白虎團’團部,我才給你們請功。我在‘白虎團’團部的溝口接應你們。”楊育才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就這樣,楊育才與趙仁虎分手,帶領偵察小分隊直奔“白虎團”團部。途中通過一個俘虜得知沿途通關口令,順利接近二青洞。
快到二青洞時,前面突然傳來車輛的轟鳴聲,原來是“首都師”機甲團增援“白虎團”一線部隊的2營車隊。有六七輛車停在通往“白虎團”團部的溝口上,看樣子要在這里集合。
“渾水摸魚,亂中取勝。”楊育才果斷地下達命令,“兩人打一輛,乘敵人混亂,沖過公路,到公路那邊的白楊樹下集合。”楊育才又作了補充:“不要戀戰。”
自動槍連續向敵人發射,手榴彈在車上爆炸。敵人被打得莫明其妙,連聲大喊:“自己人,打誤會了!”
小分隊乘亂沖過了公路。“白虎團”團部出現在眼前。
“白虎團”一線部隊被志愿軍打垮,正是午夜12時剛過,團長崔喜寅感到形勢不妙,把司令部所有能抽出的人員都派往二青洞周圍的幾個山頭。接著,與趕到此地的機甲團團長陸根珠商量增援“白虎團”一線部隊的對策。誰知,兩人意見不統一,為確定反攻方向爭吵起來,互不相讓。正在這時,“首都師”副師長林益淳趕到,最后由他拍板定案。陸根珠匆匆離去,要率領機甲團2營前去增援“白虎團”一線部隊。他前腳剛走,“白虎團”的喪鐘就敲響了。
楊育才率領的志愿軍偵察小分隊趕到二青洞時,發現“白虎團”團部四周都是鐵絲網,中間有三排木房子,對面山溝左側是警衛排。
團部門前停著大小30多輛車,許多人在忙著搬東西。
木板房里有一間大房子是會議室,里面燈火通明,坐著好幾個軍官,正在開會。戰后得知是“首都師”副師長林益淳、“白虎團”團長崔喜寅、軍事科科長等人。
楊育才把小分隊分成3個戰斗小組,分頭進攻,以打警衛排的槍聲為行動信號。
“嗒嗒嗒!”李培祿帶領的小組首先向南朝鮮軍“白虎團”警衛排發起了攻擊。
聽到槍聲,楊育才大喊:“狠狠打!”子彈、手榴彈向哨兵、汽車、木板房飛去。“白虎團”團部到處是槍聲、爆炸聲。
偵察員包月祿最先沖進會議室,對著窗口就是兩顆手榴彈。隨著兩聲巨響,燈滅了。沒被炸死的拼命向室外逃竄,又遭到偵察員的一陣猛掃。
收拾完室外敵人,楊育才走進會議室,看見包月祿正從板墻上往下拽“白虎團”團旗。楊育才用手電一照,上面繡著虎頭和“優勝”兩字。把它帶走,楊育才下達了命令。誰知這一帶就帶進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為“白虎團”被殲的歷史見證。

楊育才率偵察小分隊奇襲“白虎團”,僅13分鐘就一舉搗毀“白虎團”團部,擊斃了機甲團團長陸根珠等97人,繳獲汽車31輛、電臺5部和一批裝備物資;還順手干掉了團部附近的油庫、彈藥庫;俘敵軍事科科長、榴炮營副營長等19人,繳獲李承晚親自授予“白虎團”的“優勝虎頭旗”。只有副師長林益淳和“白虎團”團長崔喜寅等少數幾個人暫時僥幸逃脫。
趙仁虎率大部隊在“白虎團”團部溝口接應楊育才小分隊,沒想到碰到了“首都師”機甲團的一個營乘車轉移,于是將其全部消滅。
楊育才帶著被俘的“白虎團”軍事科科長趕到溝口向趙仁虎報喜,趙仁虎高興得不得了。
團部一垮,整個“白虎團”全線崩潰。副師長林益淳雖逃離了團部但最終沒能逃出志愿軍的手心,在途中被志愿軍俘虜。
戰后,“白虎團”團旗被送到了志愿軍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面前,他下令給楊育才等參戰官兵記功。志愿軍領導機關為楊育才記特等功,并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楊育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偵察小分隊榮立集體特等功。趙仁虎因指揮有方,也榮立了一等功,并榮獲朝鮮二級國旗勛章。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楊育才回國擔任了副連長,后來就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里。直到1963年秋,以楊育才為原型的京劇《奇襲白虎團》公演后,楊育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1964年8月,在北戴河休養的毛澤東觀看了京劇《奇襲白虎團》演出。毛澤東看得饒有興味。當看到劇中的主人公“嚴偉才”在翻越敵軍鐵絲網時那矯健敏捷的身姿時,他不禁拍手叫好。
毛澤東問身邊的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這個嚴偉才創作的時候是不是有原型?原型是哪個?”
蕭華答道:“是一級戰斗英雄楊育才。”
毛澤東接著問:“他現在人在哪里?任職情況如何?”
蕭華回答:“從朝鮮回國后,他是師偵察連的副連長,目前在哪我還不大清楚,我給您打聽清楚。”
演出結束后,蕭華把電話打到了濟南軍區,了解到楊育才所在的部隊駐徐州,楊育才仍任師偵察連副連長。
當毛澤東聽到蕭華回復后,對這樣的一位英雄一直停留在副連級感到難以理解,指出不應該埋沒人才。
楊育才所在部隊當時有著自己的顧慮,因為楊育才屬于“解放戰士”,是被“嚴格控制使用”的對象,因此副連長職務一干就是10多年,快40歲的楊育才覺得自己年齡大了,也有了轉業的打算。
后來,在毛澤東的關心下,楊育才職務得到了正常發展,先后任連長、營長、副團長、師副參謀長、副師長等職,還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2年,楊育才從副師長的職位上離休后,全家搬到濟南。他擔任了多家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和德育顧問,為青少年作愛國主義教育報告的足跡遍布全國。1998年,楊育才獲“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被總政治部表彰為“全軍先進離休干部”,并被山東省評為“精神文明先進個人”。
1999年5月26日,楊育才因病逝世,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