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形成一種風氣,年輕干部都爭先恐后到艱苦崗位、到基層去,并以此為榮。
我到鄉鎮工作,已經三年多。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我有過迷茫、困惑,但更多的是收獲。扎根基層一線雖然辛苦,但既然選擇走上“為人民服務”這一條道路,我就必須要服務好人民群眾,交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
“為人民服務”之路,是一條不斷學習的道路。雖然年輕干部的文化素質較高,但其知識結構往往與基層實際工作脫節。記得初到鄉鎮工作時,理論積累的不足、業務知識的缺乏,常常讓我在面對群眾的各種咨詢時手足無措,有一種“本領恐慌”的危機感。后來,重慶市奉節縣公平鎮農業服務中心的一名老同志提醒我:“如果我們連鄉村振興的內涵、要求都不了解,那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正是這一提醒,讓我投入到理論積累和業務學習之中。“刀不磨要生銹”,善學習是年輕干部服務好人民群眾的前提。在鄉鎮工作的這些年,我深刻地認識到,要融入基層建設這一片天地,必須擠時間學、鉆進去悟,以理論積累促進業務提升、以業務提升夯實理論積累,努力實現從“不懂”到“懂”、從“懂”到“精”的轉變。
“為人民服務”之路,是一條不斷進步的道路。一位駐村第一書記告訴我,他在市級部門工作,是主動請纓到一線駐村的,希望能夠在基層工作中磨煉意志、增長才干,他說“為人民服務”之路,是一條不斷進步的道路。對此,我深有體會。“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鄉鎮工作,我和我的同事面對的是民生保障、鄉村振興等多重任務。鄉鎮工作任務繁多,我們要成為應對各種挑戰的“多面手”。把自己變成“多面手”的這個過程,不僅增長了我的本領,也錘煉了我的作風。我開始主動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與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上”談問題、聊家常,甘當群眾勤勤懇懇的“老黃牛”。
如今,回想起來,我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盡管鄉鎮工作充滿艱辛和挑戰,但我得到了成長。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與群眾打交道、如何回應群眾的需求、如何在困難面前保持冷靜。“白日莫虛度,青春不再來”,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作為年輕干部,我們應當到基層去,基層這一片廣闊的天地是我們大有可為的舞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我們要主動到基層去,走好“為人民服務”之路。
(作者單位:重慶市奉節縣公平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