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每到秋冬季節,生活在京津冀等地區的居民時常會被霧霾困擾。天空灰蒙蒙、污染重,PM2.5(細顆粒物)“爆表”時不能暢快呼吸,空氣凈化器一度成為搶手貨。頻繁的大范圍重污染天氣,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打響,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大規模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如今,京津冀及全國空氣質量已顯著改善,在許多地方藍天白云成為生活常態。與2013年相比,京津冀三地2023年PM2.5年均濃度降幅達六成左右。
全國環境空氣質量也不斷向好,從2015年到2023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從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空氣質量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從“盼藍天”到常常“拍藍天”,獲得感不斷增強。北京市民鄒毅從2013年起,每天在國貿橋附近固定點位拍攝天空,見證了北京的天空從“霧霾灰”到“常態藍”的轉變。在連續的記錄中,照片里的藍天白云越來越多,他說:“城市變得越來越漂亮,心情也越來越舒暢。”
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動真碰硬,啃下一個個硬骨頭;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實行,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了負責人,河湖長制助力河湖長治;為形成生態環保合力,實現“一水共護”,已在安徽、浙江、江蘇等21個省份建立了20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眾多河流實現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等一批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穩定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向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與此同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一方面,需要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踐行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比如,通過綠色出行,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碳排放;做好垃圾分類,實現資源回收利用,盡可能減少污染、節約資源;采取節水措施,踐行光盤行動,通過點滴行動聚沙成塔,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讓地球休養生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p>
美麗中國建設造福人民澤被子孫,每個人都從中獲益,每個人都責無旁貸。讓我們共同努力,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